成立20周年的風潮音樂公司,在行銷手法上常有創新之舉,且每每引發社會風潮,而在風雨飄搖中的音樂產業中屹立不搖。 成立於1988年的風潮,創造了許多第一,推出第一張大自然音樂《森林狂想曲》、第一張陶笛音樂,引進國際音樂家馬修連恩的第一張環保音樂。 20年來,風潮累積不少粉絲,消費族群可概分三類,一是文藝青年和知識青年;二是喜好自然、心靈音樂的樂活族;三是重視生活品質的金字塔頂端人士。 多元通路 異業行銷 為滿足不同族群及市場的需求,風潮很早就採通路多元化策略。風潮音樂總經理楊錦聰指出,風潮的經銷通路不只是唱片行,還有連鎖書店、量販店、超商等;展銷通路則有書展、博覽會、音樂會、醫院特展等,帶動國內展覽式銷售通路的風氣。 風潮目前也擁有自營通路,包括全省四家直營門市,設於十餘家醫院的專櫃,2006年還成立電話行銷團隊。 風潮也是異業行銷的高手,例如趁著20周年,與GIANT、永豐餘生技、墾趣生活館、邱素貞瑜伽和天仁茗茶等多家公司共同推出「聯合品牌月」相關活動,積極進行品牌行銷。 風潮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行銷案例之一,是透過「隨CD附贈陶笛」,讓陶笛阿志的首張專輯《陶笛奇遇記》,在國內掀起一波陶笛學習熱。 這張專輯推出後,不少消費者詢問何處可以學吹陶笛,公司趁勢擴大舉辦陶笛研習營,從南到北辦了上百場,並培育「風潮陶笛隊」。這股陶笛旋風讓陶笛音樂系列產品至今狂銷近20萬張。 在通路設立音樂試聽機,也是風潮的創舉之一。楊錦聰說,有一年他到美國出差,在書店裡第一次看到音樂試聽機,當下試聽後,就決定引進。 雖然研發及裝設試聽機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投資,卻在消費者間引起試聽「風潮」,並帶動買氣;如今從書店、茶藝館、飯店、生機飲食餐廳到美術館、故宮博物院、國家公園遊客中心,都有風潮唱片試聽機的蹤跡。 風潮也是少數積極擴展海外市場的本土唱片公司,目前年營業額25%來自海外市場。 但風潮拓展海外市場並非一帆風順。楊錦聰早年拎著一只皮箱,裝著簡單的目錄與唱片,飛到國外一家一家拜訪唱片公司,或參加法國Medim音樂展,希望找到海外版代理商。 一開始,風潮的作品不受肯定,甚至有國外業者私下摔目錄批評,讓楊錦聰相當挫折。但他清楚一定有哪些問題需要突破,於是,嚴控錄音品質、改善包裝水準,後來才獲得歐美日人士青睞。 風雨20年 坎坷→茁壯→轉型 風潮20年,有許多音樂人投入心血。風潮就像一個大家庭,很多員工一待就是十幾、20年。楊錦聰不認為,自己有特殊的管理風格,只是儘量根據員工特質幫他們找方向,也喜歡搭建平台讓愛樂者發揮,讓員工既實現對於音樂的大愛,也完成個人生命的實踐。 細數風潮20年,經歷了坎坷、發展、成長、茁壯、衰退到轉型等過程。 風潮創立後,有三年幾乎處於負債累累的「坎坷期」。由於不了解市場需求,憑感覺製作產品,公司成立第三年差點陣亡。 「風潮前三年都在學習。」楊錦聰說,後來他發現中國梵樂銷售不惡,消費者的購買動機來自宗教信仰和生活需求,而不單純是愛好傳統國樂或中國文化。因此, 「產品再好、再有理想,都必須扣緊時代脈動、生活需求,不是一廂情願地悶著頭做。」楊錦聰從市場考驗中學到的震撼教育及寶貴經驗,也成了風潮製作唱片的準 則。 楊錦聰有感而發地說:「不是好音樂就有人買,符合市場需求的好音樂,才有人買。」因此,風潮積極開發佛教、健康音樂,採集原住民音樂,在國內創設試聽機,並在國外建立行銷通路,1990到1995年進入「發展期」。 產品切合市場需求 隨著景氣復甦,出版業蓬勃發展,1995到2000年是風潮的「成長期」,且呼應人們對自然生活的渴望,開發大自然音樂及引進馬休連恩的環保音樂,引領社會風潮。 2000到2005年,由於成功開拓國內、大陸和國外市場,並掀起陶笛學習熱,風潮進入「茁壯期」,2005年營業額還創下20年來最高。 不過,隨著大環境不景氣,實體CD銷售下滑,很多唱片公司苦苦求生,風潮也不能倖免,再次遭遇瓶頸。楊錦聰積極帶領公司轉型,計劃發行數位雜誌,10月成立付費下載數位音樂平台,把未來十年訂為轉型、再出發的關鍵年。 楊錦聰認為,「邁向數位」是時勢所趨,風潮轉型並不代表放棄實體CD,而是希望滿足更多元化的消費者,並希望透過網路無國界,讓全世界聽得到風潮的聲音,也讓音樂與生活充分結合。 【2008/07/03 經濟日報】 |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經營理念》風潮音樂 引領行銷風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