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號】No.127
【刊名】你懂得怎麼合作嗎?(Radical Collaboration)
【出刊日期】2005-05-12
【類別】創意思考
【原著作者】詹姆士.譚&雷諾.羅耶(James Tamm and Ronald Luyet)
*合作可以小到只是你我之間的協議,大可以大到如影響4億5千萬餘人的歐盟,「合作」已經從廣泛的倫理訴求,晉升為一項經濟資本——合作資本。未來,合作不僅是達成目的的方法,更是帳面上可以計價的資產。問題是,你懂得怎麼合作嗎?
*要怎麼開始和別人合作?首先你必須學會怎麼和自己合作,擁有開放、誠實的心態,是跨出合作的第一步。應用作者提供的5項技能,好好學習合作,利人利己,這是現代人生存的唯一法則。否則,只能祈求0.000019%的機率中個樂透彩,不再仰人鼻息,離群索居!
企業而言,「合作資本」的重要性已不亞於智慧資本或財務資本。合作必須發自每位成員的內心,再擴及整個組織。組織成員如果能具備並活用與人合作必備的五項個人技巧,便能建立良好又有建設性的合作關係。
建立高度合作的五項重要技巧
一. 心存合作之念
建立合作關係最初的目的,會影響往後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為了正確開啟每一段合作關係,一開始就要確定合作是為了追求每一位成員的利益。
二. 誠實為上
不論和個人或組織合作,破壞合作關係最可怕的殺手,莫過於成員之間相互欺瞞。永遠要說、要聽實話,把真相當作解決問題最簡單直接的方法。
三. 勇於負責
對於雙方合作自己所作的任何決定都有很清楚的概念,並且願意對這些後果負起全部責任,就是勇於負責的表現。
四. 善體人意
設法了解對方的疑慮、目標、動機和所處的環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只要能認清行為背後的動機,就可以強化並且維持彼此的關係。
五. 共謀解決之道
任何成功的合作關係,都有賴雙方能夠以建設性的態度解決衝突。只要遵循化解爭議的六個步驟,就可以確保並鞏固彼此的合作意願。
虛擬網路世界,也可以有實體合作
居家及小型企業(SOHO)協會秘書長 張庭庭
「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這句俗諺道盡了人世間不同關係的演繹,但面對變化愈來愈莫測的環境,以個人之力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難度也愈來愈高,於是個人不得不加入各式不同的組織,或是與其他人形成同盟關係共同抵抗外侮,或是提高戰力,此時「合作」的重要性也就與日俱增。
合作的要求愈來愈高,合作形成的模式也愈來愈多元,有同業間的合作、有異業間的結盟,有上下游的整合,甚至連競爭對手也可以彼此找到合作的契機。舉例來說,統一超商和全家便利商店每天商品的配送量都很大,如果自己投入物流中心的營運,光是形成學習曲線,可能就得花費不少的時間,但是如果可以由這兩家公司合資成立一家獨立的物流公司,委由專業的物流公司如DHL等去營運,在營運規模更加擴大下,不僅可以降低兩家母公司的營運成本,也許新成立的子公司還可望有盈餘可以挹注母公司,形成四贏的局面。
用制度設計合作
除了在精神層面整合外,我建議,也可以佐以一些方法或是制度來強化群體合作的氣氛,其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績效考核上做手腳;換言之,鼓勵合作氣氛的企業應在傳統的個人績效獎金之外,再加上團體獎金的考核。以信義房屋為例,在成交一個個案後,信義房屋除了會按比例撥發旗下仲介人員佣金和獎金外,還有團體獎金的計算,一定期間後,同組的成員還可以就整組的業績分享到獎金,如此一來,當同組的同仁需要幫助時,其他同仁才不致袖手旁觀,連帶也更容易凝聚團隊的氣氛。
「人與人最初接觸時,有意無意間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對以後合作關係的成敗,往往有著關鍵性的影響。其實一個人的態度就已經反映了他的選擇,但大多數人卻缺乏這樣的認知。」
譚&盧耶
建立合作關係最初的目的,會深深影響這段關係後續的發展,引發各種後續效應,影響往後發生的每一件事情。為了正確開啟每一段合作關係,一開始就要確定與他人合作是為了追求每一位成員的利益。為了擁有最良善的初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 認清自己的態度
大多數人在面對合作關係時,往往會有二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紅色警戒區——在這個心態下,你會盡其所能掠奪所有利益、為達目的不擇 手段,即使會犧牲其他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綠色通行區——在這個心態下,你追求的是全體的成功,即使不符合個人的最佳利益,也不改其志。
2.建立防衛心態的預警系統
一旦萌生防衛心態,就不會把眼光放在追求整體共同利益的目標上,只會不斷為過去所作的決策,尋求合理化的解釋。
3. 做好個人的情緒管理
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可能正好觸動你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隨即引發強烈情緒反應,於是不假思索衝口大吼,過度反應,就像是按下了你自動引爆情緒反應的按鈕。很顯然的,這種情緒反應對於建立合作關係一點幫助都沒有,因此你必須做好個人情緒管理。
技巧一 心存合作之念
技巧二 誠實為上
技巧三 勇於負責
技巧四 善體人意
技巧五 共謀解決之道
(1.)設定正面基調
(2.)確認要解決的議題
(3.)了解優先利益
(4.)備妥應變計畫
(5.)共謀解決之道
(6.)評估各種方案並且恪遵最終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