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 增知識長見聞 | |
離開校園,不少人還是熱中於參加讀書會,不過這回不是為了解決課業上的難題,而是透過多元主題的討論,帶動個人的成長。 四年多前,看完《人生下半場》一書,台灣微軟行動通訊事業部協理郭念慈決定呼朋引伴,共組讀書會,在人生中場,一同思考如何乘風破浪,揚帆共渡。 每周五晚上,是讀書會的聚會日,活動開始,主持人花15分鐘,進行當周主題導讀,便把發言棒丟給夥伴,每個人亦師亦生地分享人生經驗。 有些讀書會聚焦於書籍閱讀,互動過程沉悶,被點名的人得硬著頭皮發言。但在這兒,不只是讀「書」而已,討論主題包羅萬象,書本變成引導媒介,大家從自己的專業、生活出發,提出、分享想法。 「團體組成一定要有互動,所有人都要in and out。」郭念慈說,若把讀書會層次拉高,視為人脈互動、學習的平台,夥伴便能朝共同目標努力,樂意從別人的生活歷練中學習,無形中也拓展知識。 也有很多企業辦起讀書會,以推動學習型組織,建立分享的文化。 台灣杜邦的Learning Camp,已舉辦兩年,每個月一次中午時段的專題分享,50人的會議室,堂堂爆滿。特用化學事業部亞太區經理陳俊谷說,社會大學不斷為人生出新課題,學習不能止步校園,才能不斷厚實個人的知識庫。 Learning Camp運作跳脫書本,進行議題式學習,每年年初籌劃當年研討主題,橫跨生活、專業領域,如艱澀的財務管理、實用的穿著禮儀。 甚至有人反映不知如何和e世代子女互動,「新媒體研習」便出現在下一回的課表中。集思廣義,真正從與會者的需求出發,設計研習主題,才能提升學習興趣。陳俊谷日前便參加由同事授課的液晶螢幕課程,讓他又習得一門新技術知識。 透過讀書會,不但可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更珍貴的是,多了一個時間與空間,強化與其他工作夥伴的互動。 大組織推動讀書會,資源較豐富,但規模大可能無法讓每位參與者都融入互動。少了分享與回饋,時日一久,讀書會便會流於形式化,很快就解散了。 如何讓讀書會永續經營,台灣杜邦特用化學事業部亞太區經理陳俊谷指出,「參與」和「創意」是箇中竅門。 台灣杜邦的Learning Camp,每次活動結束後,會請與會者填意見回饋表,提出當日內容需改進處與心得,並建議自己想學習的課程,彌補在大課堂中無法讓所有人發言的缺點。 「讀書會不能變成規定,成為自動吸引機制,才有魅力。」陳俊谷說,活動舉辦也要展現小創意。Learning Camp每次聚會前,全公司夥伴都會收到電子邀請函。主辦單位還替每個人準備上課證,每上一堂課就貼一張貼紙,年尾統計,頒發全勤獎、高出席率獎。此外, 每堂課的主講者不請外界專家,而由公司內的專業夥伴擔綱。對他們而言,是訓練也是肯定。 活動領導人也須以身作則。每天上班前半小時,南山人壽群中通訊處夥伴便聚集學習,處經理鄭志仁擔任領航者,他總是第一個到,瀏覽全部報紙,除了當日要分享的書,還分享當日即時新聞與延伸財經知識。 他說,每個人都盡一點心力,人人有意願學習,讀書會自然能辦好。 跳脫工作,回歸生活,三五好友辦讀書會,是為彼此激勵,也為聯繫情感。但到最後,大家把酒言歡,忘了組會使命,讀書會形同虛設。 小團體辦讀書會能否成功,其實在成立初期就已決定。台灣微軟行動通訊事業部協理郭念慈認為,人數應控制在八個人左右,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發言。團隊成員背景也是關鍵,不僅要志同道合,最好有共同的工作背景、興趣,討論過程才能產生共鳴。 「讀書會不只是讀書,而是雙向的分享與傾聽。」郭念慈說,讀書會成員若沒有共同價值觀,討論難產生共鳴,長期想法與其他成員差異甚大,難免害怕發言,降低參加意願。 「有共鳴,才會認同彼此;有包容,才能學更多,知識才會擴張。」她指出,最好指定夥伴輪流擔綱主持人,領航大家深入討論,若方向偏離了,馬上修正。 讀書會運作需經過一段磨合期,彼此的鼓勵與包容很重要。郭念慈說,參與讀書會,是在認識自己,也了解別人;一方面樂於分享自己,一方面學習別人經驗,如此才能維繫彼此關係、永續經營這個平台。 |
金融海嘯席捲而來,衝擊全球企業, 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建議,企業必須以受經濟衰退洗禮後的環境,重新定位企業,且以短期急救措施、長遠產業發展策略雙管齊下,才能屹立不搖。
談到全球經濟走向,劉金標不認為會呈V型或U型反轉,從務實面來看,「絕對是L型」,也就是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榮景。經過這次金融風暴洗禮後,美國人應該不會再回到「先消費、再付款」的生活習慣,就是一個例子。
創新價值 走在市場前端
全球經濟榮景不再,企業靜待政府伸援,將無濟於事,一味壓低製造成本,意義也不大。劉金標認為,企業應賴長遠創新策略,謀求突破,以具品味、創新的產品,提升價值,且要忠於核心本業,專心深耕經營,並把格局放大,焦點看遠。他強調,存有「賺一筆就走的心態,已不符潮流」。
劉金標分析,巨大集團在公司定位上,經歷製造導向、市場導向、創造自行車新文化,以及建構自行車島的傳教士等階段。
「企業界應走在市場前端,創新價值,雖然這並不容易。」他舉例,巨大集團的重要經營思維之一,就是「創造需求、滿足需求」。從學理上來看,創造需求很難,但從巨大的實務經驗來看,卻是可能的。
例如以前自行車給人的印象是只要逆風就踩不動,但巨大不斷努力創新,推出新產品,新需求也跟著不斷出現,劉金標強調 :「持續創新,是巨大成功的關鍵!」
他透露,過去,巨大努力推出高價車,消費者卻青睞低價車;經過巨大長期提升產品,並推動自行車新文化,建議政府設置自行車道,建構台灣成為自行車島,現在 騎自行車不只是好玩、時尚,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高價車反而比較受青睞,低價車較乏人問津,因為「高價車騎了會上癮」。
劉金標觀察,早期自行車消費者多半會從低價車入門,但看到或試騎別人的高價車後,難免心生比較,沒多久就會想換高價車;因此,與其「先買低價、再換高價」,現在的消費者普遍有「一次到位」的觀念,一入門就買高價車。
自創品牌 掌握經營權
談到推動自有品牌,劉金標表示,沒有品牌就沒有經營權,價值鏈也會不完整,但做品牌不能一開始就想搞大,應從小規模做起,巨大集團的品牌也是從小規模做起。大企業想自創品牌,劉金標建議,不妨成立新公司,從小規模做起,此方式「不一定成功,但應該較容易成功。」
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衝擊全球企業,但劉金標認為,危機也是商機,企業必須以經過金融海嘯重擊、重新洗牌後的環境,自我定位,過去成功的經驗、商業模式及資 源,是否不再適用、要就此放棄,都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且企業應有兩手策略,短期急救措施及長期產業發展策略兼備,才能因應不景氣。
劉金標也看好大陸消費市場。他認為,大陸經濟將領先各國回春,台灣企業應重新明確定位大陸市場,把大陸市場視為「特殊市場」,既是國內、也是國際市場。而 且台商不只要打這一仗,更非贏不可,否則易被邊緣化,由於大陸市場重要性日增,台灣若輸掉大陸市場,將等於輸掉全球市場。
前進大陸 總部設在台灣
不過,劉金標提醒,台商進軍大陸,絕不能以「移民」方式前去,應把總部設在台灣,確保持續創新的優勢,讓研發、商業模式創新留在台灣,並把台灣創新成果,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利器。
曾完成單車環島的劉金標預計5月登陸,從北京騎到上海。雖然有人勸他「75歲了,不要那麼辛苦」,他卻堅持一定要完成這次踩踏行程,「因為我是(自行車)傳教士,只有我做了,別人才會幫助我一起『傳教』。」
「現在是打群架的時代,單打獨鬥行不通了! 」劉金標認為,企業如果只重視自己的經營,不管產業發展,是相當危險的事。因此,提升產業基礎,創新台灣價值,也是企業的重要課題。
看來,這位自行車傳教士將不停地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