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知識管理-讀書會

離開校園,不少人還是熱中於參加讀書會,不過這回不是為了解決課業上的難題,而是透過多元主題的討論,帶動個人的成長。

四年多前,看完《人生下半場》一書,台灣微軟行動通訊事業部協理郭念慈決定呼朋引伴,共組讀書會,在人生中場,一同思考如何乘風破浪,揚帆共渡。

每周五晚上,是讀書會的聚會日,活動開始,主持人花15分鐘,進行當周主題導讀,便把發言棒丟給夥伴,每個人亦師亦生地分享人生經驗。

有些讀書會聚焦於書籍閱讀,互動過程沉悶,被點名的人得硬著頭皮發言。但在這兒,不只是讀「書」而已,討論主題包羅萬象,書本變成引導媒介,大家從自己的專業、生活出發,提出、分享想法。

「團體組成一定要有互動,所有人都要in and out。」郭念慈說,若把讀書會層次拉高,視為人脈互動、學習的平台,夥伴便能朝共同目標努力,樂意從別人的生活歷練中學習,無形中也拓展知識。

也有很多企業辦起讀書會,以推動學習型組織,建立分享的文化。

台灣杜邦的Learning Camp,已舉辦兩年,每個月一次中午時段的專題分享,50人的會議室,堂堂爆滿。特用化學事業部亞太區經理陳俊谷說,社會大學不斷為人生出新課題,學習不能止步校園,才能不斷厚實個人的知識庫。

Learning Camp運作跳脫書本,進行議題式學習,每年年初籌劃當年研討主題,橫跨生活、專業領域,如艱澀的財務管理、實用的穿著禮儀。

甚至有人反映不知如何和e世代子女互動,「新媒體研習」便出現在下一回的課表中。集思廣義,真正從與會者的需求出發,設計研習主題,才能提升學習興趣。陳俊谷日前便參加由同事授課的液晶螢幕課程,讓他又習得一門新技術知識。

透過讀書會,不但可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更珍貴的是,多了一個時間與空間,強化與其他工作夥伴的互動。


小創意 維繫向心力

大組織推動讀書會,資源較豐富,但規模大可能無法讓每位參與者都融入互動。少了分享與回饋,時日一久,讀書會便會流於形式化,很快就解散了。

如何讓讀書會永續經營,台灣杜邦特用化學事業部亞太區經理陳俊谷指出,「參與」和「創意」是箇中竅門。

台灣杜邦的Learning Camp,每次活動結束後,會請與會者填意見回饋表,提出當日內容需改進處與心得,並建議自己想學習的課程,彌補在大課堂中無法讓所有人發言的缺點。

「讀書會不能變成規定,成為自動吸引機制,才有魅力。」陳俊谷說,活動舉辦也要展現小創意。Learning Camp每次聚會前,全公司夥伴都會收到電子邀請函。主辦單位還替每個人準備上課證,每上一堂課就貼一張貼紙,年尾統計,頒發全勤獎、高出席率獎。此外, 每堂課的主講者不請外界專家,而由公司內的專業夥伴擔綱。對他們而言,是訓練也是肯定。

活動領導人也須以身作則。每天上班前半小時,南山人壽群中通訊處夥伴便聚集學習,處經理鄭志仁擔任領航者,他總是第一個到,瀏覽全部報紙,除了當日要分享的書,還分享當日即時新聞與延伸財經知識。

他說,每個人都盡一點心力,人人有意願學習,讀書會自然能辦好。


志同道合 產生共鳴

跳脫工作,回歸生活,三五好友辦讀書會,是為彼此激勵,也為聯繫情感。但到最後,大家把酒言歡,忘了組會使命,讀書會形同虛設。

小團體辦讀書會能否成功,其實在成立初期就已決定。台灣微軟行動通訊事業部協理郭念慈認為,人數應控制在八個人左右,以確保每個人都能發言。團隊成員背景也是關鍵,不僅要志同道合,最好有共同的工作背景、興趣,討論過程才能產生共鳴。

「讀書會不只是讀書,而是雙向的分享與傾聽。」郭念慈說,讀書會成員若沒有共同價值觀,討論難產生共鳴,長期想法與其他成員差異甚大,難免害怕發言,降低參加意願。

「有共鳴,才會認同彼此;有包容,才能學更多,知識才會擴張。」她指出,最好指定夥伴輪流擔綱主持人,領航大家深入討論,若方向偏離了,馬上修正。

讀書會運作需經過一段磨合期,彼此的鼓勵與包容很重要。郭念慈說,參與讀書會,是在認識自己,也了解別人;一方面樂於分享自己,一方面學習別人經驗,如此才能維繫彼此關係、永續經營這個平台。

【2009/03/20 經濟日報】

CEO觀點》巨大品牌創新 打一場團體戰

金融海嘯席捲而來,衝擊全球企業, 巨大集團董事長劉金標建議,企業必須以受經濟衰退洗禮後的環境,重新定位企業,且以短期急救措施、長遠產業發展策略雙管齊下,才能屹立不搖。

談到全球經濟走向,劉金標不認為會呈V型或U型反轉,從務實面來看,「絕對是L型」,也就是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榮景。經過這次金融風暴洗禮後,美國人應該不會再回到「先消費、再付款」的生活習慣,就是一個例子。

創新價值 走在市場前端

全球經濟榮景不再,企業靜待政府伸援,將無濟於事,一味壓低製造成本,意義也不大。劉金標認為,企業應賴長遠創新策略,謀求突破,以具品味、創新的產品,提升價值,且要忠於核心本業,專心深耕經營,並把格局放大,焦點看遠。他強調,存有「賺一筆就走的心態,已不符潮流」。

劉金標分析,巨大集團在公司定位上,經歷製造導向、市場導向、創造自行車新文化,以及建構自行車島的傳教士等階段。

「企業界應走在市場前端,創新價值,雖然這並不容易。」他舉例,巨大集團的重要經營思維之一,就是「創造需求、滿足需求」。從學理上來看,創造需求很難,但從巨大的實務經驗來看,卻是可能的。

例如以前自行車給人的印象是只要逆風就踩不動,但巨大不斷努力創新,推出新產品,新需求也跟著不斷出現,劉金標強調 :「持續創新,是巨大成功的關鍵!」

他透露,過去,巨大努力推出高價車,消費者卻青睞低價車;經過巨大長期提升產品,並推動自行車新文化,建議政府設置自行車道,建構台灣成為自行車島,現在 騎自行車不只是好玩、時尚,而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高價車反而比較受青睞,低價車較乏人問津,因為「高價車騎了會上癮」。

劉金標觀察,早期自行車消費者多半會從低價車入門,但看到或試騎別人的高價車後,難免心生比較,沒多久就會想換高價車;因此,與其「先買低價、再換高價」,現在的消費者普遍有「一次到位」的觀念,一入門就買高價車。

自創品牌 掌握經營權

談到推動自有品牌,劉金標表示,沒有品牌就沒有經營權,價值鏈也會不完整,但做品牌不能一開始就想搞大,應從小規模做起,巨大集團的品牌也是從小規模做起。大企業想自創品牌,劉金標建議,不妨成立新公司,從小規模做起,此方式「不一定成功,但應該較容易成功。」

金融危機及經濟衰退衝擊全球企業,但劉金標認為,危機也是商機,企業必須以經過金融海嘯重擊、重新洗牌後的環境,自我定位,過去成功的經驗、商業模式及資 源,是否不再適用、要就此放棄,都是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且企業應有兩手策略,短期急救措施及長期產業發展策略兼備,才能因應不景氣。

劉金標也看好大陸消費市場。他認為,大陸經濟將領先各國回春,台灣企業應重新明確定位大陸市場,把大陸市場視為「特殊市場」,既是國內、也是國際市場。而 且台商不只要打這一仗,更非贏不可,否則易被邊緣化,由於大陸市場重要性日增,台灣若輸掉大陸市場,將等於輸掉全球市場。

前進大陸 總部設在台灣

不過,劉金標提醒,台商進軍大陸,絕不能以「移民」方式前去,應把總部設在台灣,確保持續創新的優勢,讓研發、商業模式創新留在台灣,並把台灣創新成果,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利器。

曾完成單車環島的劉金標預計5月登陸,從北京騎到上海。雖然有人勸他「75歲了,不要那麼辛苦」,他卻堅持一定要完成這次踩踏行程,「因為我是(自行車)傳教士,只有我做了,別人才會幫助我一起『傳教』。」

「現在是打群架的時代,單打獨鬥行不通了! 」劉金標認為,企業如果只重視自己的經營,不管產業發展,是相當危險的事。因此,提升產業基礎,創新台灣價值,也是企業的重要課題。

看來,這位自行車傳教士將不停地騎下去。

【2009/03/20 經濟日報】

品牌SNG》文化涵養品牌

2002年冬天,是我工作生涯最難忘的日子。

在台北工作了15個年頭,一直都在國際性的外商廣告公司工作,突然接到來自王品的電話,邀約加入經營團隊。

王品,一家總部位於台中的公司,我在奧美集團時曾為它提案過,誠實的告訴經營團隊,當時王品經營的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產品力不足,沒有做廣告的條件,建議2,000萬元的廣告費可以用來改善內部設施。

對於王品,我的印象僅止於此。 對我來說,從台北到台中,從外商公司到本土公司,從最時尚的廣告業到最傳統的餐飲業,直覺是不可能,於是與幾位高階主管談完後,準備謝謝這個邀約。

12月某一天上午,在西華飯店一樓咖啡廳,和戴董事長的最後一次面談,我準備表明自己的心意,然而這次談話卻改變了我的想法,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不是戴董告訴我公司有多賺錢,可以分到多少股分,讓我動搖,因為當時我提醒自己不要隨便相信老闆畫的大餅,然而,我卻被他「希望我們文人一起經營公司」這句話所震撼。

往後,感受到王品以企業文化領導公司,推動百店、百國、百岳以及三鐵。鼓勵員工,每年嚐百店增加自己的知識,一生遊百國增加自己的見識,一生登百岳增加自己的膽識; 三鐵(登玉山、泳渡日月潭及鐵騎貫寶島),則是鍛鍊自己的身體,因為沒有健康,其他都是零。

然而企業文化又與品牌何關呢?

品牌大師艾克(David Aaker)說,品牌策略源自企業本身、競爭者與消費者的淬煉,換句話說,就是要找到一個我們(企業本身)有的、別人(競爭者)沒有的、他們(消費者)想 要的。 而企業文化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蘊育品牌最好的養分,對我在經營品牌上有很大的啟發。

在品牌經營上,王品從2002年以前「一頭牛僅供六客」的產品面訴求,轉而從2003年開始,品牌定位於「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的人文面訴求。

這幾年,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知名度的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的期許,品牌行銷也加入社會公益的元素,所以有了「送玫瑰把愛傳出去」鼓勵人們關心身邊的人、「熱血青年站出來」捐血救血庫、「知書答禮」幫助偏遠地區等人文關懷活動。

今年王品集團即將達到百店,也將推出以企業文化為主軸的活動,鼓勵全民帶計步器,讓健康動起來,讓地球動起來。

巨大集團總經理羅祥安曾說,經營品牌要有二心:決心與恆心 ,道盡了品牌之路是一條辛苦的路。而「文人經營公司」卻給了品牌經營團隊一把熱情的火。

(作者是王品集團品牌總監、台北大學企管博士班研究生)

【2009/03/20 經濟日報】

領導風格》和員工做朋友

企業領導人如何與員工溝通?過去領導者以威嚴、集權來面對員工,年輕的領導人卻喜歡用友情與耐心,來與員工溝通,兩者之間各有得失,但愈來愈多企業領袖選擇後者,特別是在「人」已經成為企業最重要資產的年代。

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企業家中,遊戲橘子董事長劉柏園就是「與員工交朋友」的最佳代表。劉柏園喜歡稱同事為夥伴,他強調,上下之間溝通不要有距離,必須從交心 做起。「我相信人都是互相的,上下關係也是,只有付出關懷才能彼此信任。」他認為,企業主與員工間如建立友情,管理工作會順利許多。

據了解,遊戲橘子每位員工都能用電子郵件直接與劉柏園對話,甚至在一季一次的「全局總動員」會議中,每個人都能直接對劉柏園發問,內容不限工作、生活,甚至感情問題也可以問。

許多遊戲橘子員工表示,劉柏園不像老闆,比較像哥哥。劉柏園笑說:「我沒有刻意塑造哥哥的形象,可能是年紀相近的關係。」他也承認,上下關係拿捏是要相互學習的,太過親近也可能造成管理上的反效果。

休閒國聯董事長傅信欽也重視與員工的溝通模式。「只要有員工敲我辦公室的門,我一定會耐心聽完他的話。」他認為,上下溝通除了不要有距離外,耐心是最重要的元素,因為這是一種尊重的表現,「能耐心聽完員工的話,員工就會耐心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務。」

被員工稱呼為「傅哥」的傅信欽認為,主管要和下屬建立關係,應從生活做起。他舉例,除了稱呼外,直接進入員工的生活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透過運動、假日休閒,加強彼此的情感與了解。

順成蛋糕總經理吳官明,也認為家庭活動,是拉近企業主與員工距離最快的方式。他曾在農曆年訂了飯店包廂舉行派對,邀請公司幹部攜眷參加,雖然只有一位主管 攜伴前來,讓他有些沮喪,但這個晚上讓他和這位主管的距離拉近許多。「實驗結果證明,多利用雙方家庭互動,能加速彼此的了解與信任。」吳官明笑著說。

「企業如果是老闆說了算,員工就會習慣不去思考與溝通。一旦老闆決策錯誤,員工又不願意或不懂得如何與老闆溝通,就很容易出亂子。」吳官明認為,想保持企業整體戰力,學習和員工交朋友,絕對領導人的重要功課。

【2009/03/20 經濟日報】

領導統御》三明治績效面談

經濟景氣不佳,企業對績效要求更為嚴格,不過,人資專家提醒,主管進行績效面談時,應留意員工的感受,避免出現負面效應。

中華人資協會秘書長張瑞明表示,主管和屬下做績效評估溝通時,應該把握「有憑有據,舉證歷歷」八字訣。

他曾經碰過一個例子:員工當場問主管「我的考績,你是怎麼打出來的?」主管支支吾吾,說不出所以然,甚至愈描愈黑,顯見該主管憑印象或個人好惡打分數。

張瑞明說,績效考核要根據目標面和行為面來打分數,目標面即公司設定員工要達成的目標,行為面則是員工在重大事件的表現。考核有憑有證,和員工溝通,才不致出問題。

工研院產業學院調查報告指出,大部分主管容易陷入績效評估的迷思,導致績效管理錯誤,員工怨聲載道。

其實,績效管理是為了確保達成組織長期目標,平時就要落實,績效評估則只是衡量員工的表現以及可以改進加強之處。

以訓練賽跑選手為例,績效評估是告訴參賽者得第一名可拿5萬元獎金。績效管理則是告訴第二名選手,衝刺速度再快點;告訴第三名,身體壓低一點。

績效評估要做到客觀,必須建立在工作環境、工作內容相同的前提下。因此,主管評估員工績效,應將環境、工作內容等條件納入考量。例如,台北東區和阿里山地區的市場條件不同,評估方式應該不同。

另外,也要注意目標達成和組織中的相對排名,是沒有關係的。例如,優等生的及格分數是90分,甲生考了85分,留級生的及格分數是60分,乙生考65分,雖然甲生沒有達成目標,表現仍然優於乙生。主管切忌因為錯誤的觀念,導致員工不願意設定更具挑戰性的目標。

績效面談不應聚焦於員工有沒有達成目標,重點應放在如何幫助他們提升績效。如果,目標達成和薪酬不掛勾在一起,員工就比較願意承認錯誤,對於主管提出的改進方案,也較能虛心接受。

所以,溝通時應該對事不對人,千萬不要讓部屬有被攻擊的感覺。例如,不該說「你的訓練通報實在太糟糕了。」,而應說「妳的訓練報告忘了列出訓練課程的時間、地點。」

溝通時,主詞要用「我們」,而不是「你」,讓員工感覺你和他站在同一陣線。例如,不要說「這一季業績這麼差,你看怎麼辦?」而是說「這一季業績不太理想,我們是不是得想辦法。」

而且績效面談應聚焦在員工可以掌控的議題。例如,產品良率欠佳,不可一味指責品管人員,未考慮影響良率的因素很多。

溝通時可採用「三明治」原則,即正、負、正。先稱讚員工那些地方表現不錯,再舉出可以加強的地方,聽聽員工的意見和對未來的期許後,再給予勉勵。

但張瑞明強調,不宜太強調溝通技巧,以免後續發展不如員工的預期,讓他們有被耍的感覺;溝通的重點應放在溝通內容上,以「找出原因,提升對策」,所以要先引導員工說出績效不佳的原因以及改善之道,再一起訂定新年度的改善目標和方法,達成提升績效的共識。

【2009/03/20 經濟日報】

管理挑戰》人力盤點 調整組織體質

經濟不景氣,企業除了進行人力精簡之外,也思考下一步應該做什麼?組織變革是不少企業共同的答案。

中華人資協會秘書長張瑞明表示,愈早完成組織變革的企業,就能以整頓過的新陣容,迎接挑戰,甚至立即衝剌可望復甦的市場。

人力資源部門在這一波組織變革中,將扮演重要的角色。最近,不少企業的人資部門動了起來,重新檢討組織架構及人員配置。

張瑞明說,承平時期,很多部門都以太忙為由,不太理會人資部門建議的人員調整及訓練計畫,現在不景氣,各部門都有危機意識,正是企業調整組織和人力重新配置的最佳時機。

人才培訓,也是企業面對不景氣不可忽視的工作。根據產業學院調查,在景氣衰退下,仍有五成以上科技公司表示教育訓練預算不會縮減。

張瑞明指出,人力精簡只能是企業節省成本考量下的治標工作,要治本,必須偏重在策略創新、公司體質調整以及人才儲備。

人資部門此時對公司的貢獻,在於協助做好變革管理,以及因應業務發展方向改變、組織調整進行人力重新配置,才有足夠的優秀人力執行新策略。

另外,要協助員工適應變革,推動工作流程合理化,同時做好教育訓練,才能順利推動新策略。

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王鳳奎指出,在企業資源縮減的情況下,會特別需要能夠迅速將概念轉化為實質收益的人才,因此具備洞悉客戶需求,透過產業情勢找到商機,確實訂定目標、追蹤工作進度、確保目標達成並創造效益的關鍵人才,更顯重要。

他表示,在訓練預算有限之下,應先界定誰是影響公司下一步發展的關鍵人才,評量關鍵人才的能力是否足以面對下一步成長的需求,再提供培育發展計畫。

張瑞明說,組織變革時須進行人力盤點,了解現在有多少人力資源、因應未來發展需再補強哪些人才?進行盤點時,應同時考量人才的量及質,不能只就人力成本的角度來評估。

企業做好人力精簡和人力盤點工作後,應協助留任員工補強欠缺的能力,才能讓員工及公司更具競爭力。

張瑞明指出,危機就是轉機,企業應該有正面心態,所謂「打斷手骨顛倒勇」, 與其哀嘆景氣不佳,不如打起精神,趁機調整體質,並重新思考及擬定創新策略,為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他強調,今年對企業來說,是關鍵的一年,能夠處理好危機,並制定及確實執行創新策略的企業,才能在下一波景氣復甦時勝出。

【2009/03/19 經濟日報】

品牌經營》感動 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

老東西只有懷舊的價值嗎?其實不!老品牌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創造其他品牌無法創造的感動,這也是老品牌永續經營的動力。

經營逾50年的華園飯店董事長陳海尼,有感而發地說:「有位客人在華園幫兒子辦婚宴,他帶著老婆到辦公室來找我,說他們30年前的婚禮也在華園舉辦,今天兩代同堂,特別感動。」這種感動,如今變成陳海尼的驕傲,以及帶領老飯店走下去的重要動力。

「這不是國內任何一家大飯店所擁有的價值。」陳海尼表示,善用這種能夠帶來感動的品牌價值,不但能創造業績,也是永續經營的關鍵,因為這種感動也會延伸到企業領導者或員工的心中。他認為,消費者有時追求感性消費,內含紀念意義的老品牌商品往往占優勢。

名導演吳念真也說,大同、小美、黑松、義美等國內知名老品牌,已經不只是單一商品或公司,而是參與品牌成長過程的消費者共同擁有的回憶。他更認為,這種品牌價值也代表台灣的成長史,與一份本土的感情。

【2009/03/19 經濟日報】

大師輕鬆讀》踏上富裕之路

踏上富裕之路想要致富,你非得靠以下十個有系統、合法的招數不可。 第一個招數是「搭超級巨星的順風車」。
經濟日報/提供

想要致富,你非得靠以下十個有系統、合法的招數不可。

第一個招數是「搭超級巨星的順風車」。

這招的重點在於找對人,然後搭上那位明日之星的順風車。你要在幕後盡一切努力,幫助這位巨星更加成功。

股神巴菲特的左右手孟格是個億萬富翁(身價20億美元),eBay網站最早的員工史科爾、鮑爾默(後來坐上微軟大位)、格林伯(身價28億美元),也都是億萬富翁。這些人都是靠著搭順風車,而坐收豐厚收入。

想靠搭便車賺大錢,並達到長期成功,要具備幾項當然的條件:

挑對千里馬——也就是跟對主管。你所能登上的高度,主要取決於自己選擇要跟隨的人,必須確定對方有願景、技能和誠信。

選對公司——這家公司必須處在有前景的產業,能取得最頂尖的科技等。超級巨星會要花一番工夫才能登上顛峰,所以必須從事自己真心喜歡的事。

「我來做」的態度——這比「我可以」更高一級。「我可以」取決於你的能力,而「我來做」則代表你會跨出舒適圈,投入任何對公司具有關鍵性的任務,並盡快縮短學習時間。

第二招是「找個有錢人結婚」。

如今,大多數人都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結婚對象。渴望找個好對象,不妨如此做:

在合適的場合出沒——去億萬或百萬身價異性容易出現的場所。

切記有錢人大都工作纏身,不是無所事事——因此,要發揮創意去創造機會認識他們。慈善活動和政治募款活動一向是認識富豪、跟他們互動的好場合,你也可以出席由合適對象主講的投資研討會。

不要忘記年齡問題——有錢人往往年事較高,年紀輕輕就繼承龐大家產的人,身邊很可能已經有很多追求者。

簽訂婚前協議書——沒有簽下婚前協議,離婚的資產分配就取決於法官的判定,千萬不要讓這種事發生。

不做傻事——譬如讓人很明顯看出來你是為了錢結婚,而不是因為墜入愛河。

【2009/03/19 經濟日報】

管理心法》給員工機會


雖說企業投資就是要獲利,但不願意給員工時間與機會,企業主只會錯過更多機會。

東元集團旗下的宅配通、摩斯漢堡、樂雅樂連鎖餐飲,都投資逾十年才開始獲利,甚至在不景氣的年代獲利不斷提高,會長黃茂雄有感而發地說:「當老闆的要給員 工時間,我不在乎16年還是20年,認定要走的路,就要堅持到底。員工方向走錯了就修正,用時間去儲備足夠的能量,就能走到終點」。

並非所有的企業家都願意給員工時間,急著獲利常是許多企業無法走到最後的關鍵。黃茂雄表示,許多企業面對長期無法獲利的投資,都存反向思考:如何停損?是不是當初評估錯誤?其實,耐心與信任員工,才是解決方法。

黃茂雄說,「少虧為贏」是負面思考的結果,何不試著給員工時間與空間,在適當時間做策略改變,員工通常都能達到目標。

「員工也是來賺錢的,沒有人存心讓公司虧錢。」黃茂雄認為,不給員工機會,只會帶給他們更大打擊,他寧願多花時間調整方向,而不是果決地放棄當初的理念,「那不叫果決,叫沒毅力」。

智冠科技董事長王俊博也認同這個理念。「他曾給旗下子公司中華網龍研發單位二次機會。一次是在成立之初,無條件讓研發人員開發產品,後來產品大紅大紫;第二次是股票上櫃一年後業績衰退,他依舊鼓勵員工投入產品開發,「下次再賺回來」,去年果然締造佳績。

他認為,給員工時間等於多買一次機會,不但有機會讓公司由虧轉盈,也讓員工體認,企業主給予時間與機會的可貴。

景氣不佳,企業主要給員工時間,只要付出耐心,不但有機會大翻身,更能讓企業蓄積能量,在景氣反轉時衝第一。

【2009/03/19 經濟日報】

愛心企業》全聯讓全聯人變全能人

周二下午,一組組供應商帶著產品分批進入全聯福利中心商品部的辦公室,口沫橫飛推介自家產品,目的只有一個,要讓產品在這個全國最低價的零售賣場上架。

已建構430家分店的全聯福利中心,不只是供應商的最愛,也是主力客群家庭主婦的最愛。如今經濟不景氣,消費者莫不縮減開支,全聯的魅力更是無法擋。

很多產業投資縮手,全聯福利中心今年仍要投資15億元,開設70家新店,以及重新裝潢40家既有店面,也打算增僱數百人。

追求經濟規模,是全聯實業董事長林敏雄經營零售業所秉持的策略。全聯趁著不景氣,要將總店數拓展至500家,以創造更大的議價能力。儘管明知全聯會全力壓低進貨價格,不少供應商仍然視全聯貨架為必爭之地。

林敏雄強調,多開店,不只是提供顧客就近購買的便利性,還希望帶起物流供應鏈的效應,讓全聯在零售通路上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由國防部軍公教福利中心改組成立的全聯福利中心,87年林敏雄接手後,再併入楊聯、善美的、台北農產等生鮮及零售業者。

品牌定位

專注經營零售通路

林敏雄也擔任元利建設、華泰銀行董事長,有兩家企業作後盾,讓全聯走低價路線更無後顧之憂。

林敏雄當初接下全聯福利中心,心中就已描繪清楚的願景,希望台灣出現足以和外資或合資量販店抗衡的本土量販零售業者,並持續支持政府的穩定物價政策。

92年起,全聯大幅拓展店面,只要商圈評估足夠支撐一家店,就開店,是否會有盈餘,則擺在次要。因此,近年展店速度非常快。

全聯一方面展店,一方面重新定位品牌,從過去軍公教福利中心,蛻變為真正的零售量販業者。不只一改過去農曆春節不營業、月底盤點不營業、晚上不營業等「不便民」的作法,95年起增加生鮮食品販售,提供消費者更便利的服務。

林敏雄希望全聯可以成為每個家庭廚房後面的儲藏室,想喝牛奶、買衛生紙,就到全聯來,不必顧慮軍公教福利中心眾多不營業時段,一次必須採買一個月的量。

林敏雄認為,無法賺盡天下財,因此,全聯只專注經營零售通路的品牌,不會追隨其他零售通路推出自有品牌。他表示,自有品牌日用品得委外生產,由於代工業者也有自創品牌,市場空間相當有限,而且也不尊重同品項的其他供應商。

人才培育

讓企業內優秀主管出頭

租金和人事成本,是零售業者的最重要支出,既不能省店面租金、又不能省員工的教育訓練費用,全聯幫消費者省荷包的同時,自己也要精打細算。全聯透過人力、採購成本控管,管理流程簡化,部門間協調作業流程簡化,建立標準作業流程等,「榨」出利潤。

展店快速,需要大量人才,也讓從軍公教福利中心移轉過來的基層員工,有了升遷的機會。由於工作穩定、有良好發展,回鍋的全聯員工不勝枚舉,也成為很多人嚮往的企業。

彰化某分店才貼出徵人廣告,一天內就有60個人前往應徵。委託就業輔導中心徵人15名,高達400人角逐,還出動近八組人員面談。

全聯目前有6,000位員工,由基層出身的副總經理陳玲璦一上任,就成立教育訓練中心,積極培育人才,即使不景氣,訓練支出還是不能縮水。

陳玲璦表示:「企業的企字,少了人,就變成止。」企業一定要注重人才培育,才能永續經營;因此,全聯要培養的是各方面的專才及通才,讓員工由「全聯人」變成「全能人」。

近年,林敏雄致力於培養接班人,讓企業內的優秀主管出頭,讓全聯由軍公教福利中心時代輕鬆賺「機會財」,轉型為靠經營管理來賺「管理財」。

全聯員工福利完善,不只有攜眷員工旅遊、績優店經理出國考察、員工團康活動、免費年度健康檢查,還有春節營業時間加班特別獎金、尋店獎金、中元節促銷季等各類獎金。

熱心公益

員工心目中的幸福企業

林敏雄更主動協助員工解決私人問題。他私下掏腰包,幫付不出自己和眷屬勞健保費的卡債族員工,支付這筆錢,讓他們沒有醫療上的顧慮。

全聯對於投入社會公益,也不遺餘力。三年前成立基金會,以醫療、教育為主軸,捐贈捐血車,贊助教育部的營養午餐、貧困兒童畢業旅行計畫。

用心照顧員工、熱心社會公益,全聯成為被很多員工心目中的「幸福企業」,服務年資超過十年的店經理比比皆是,更有人19歲就到全聯打工,24歲升店經理。

前善美的生鮮超市日籍總經理,日前來台訪問,看到當年的經營團隊,在被全聯併購之後,仍然留下來,認為全聯是一家真正照顧員工的愛心企業。

隨著近年拓店速度加快,員工升遷管道暢通後,全聯離職率也從5.6%降至3%。

【2009/03/19 經濟日報】

技術團隊 成功基石

Web 2.0的出現,讓年輕人的網路夢重新燃起希望。

很多網路創業發跡於校園,但2000年的網路泡沫破滅,讓 新一代的網路創業者備受考驗,資金尋覓不易。

在網路上有「大河馬」之稱的「Fun P推推王」創辦人邱繼弘,日前在一場網路聚會分享創業歷程。他表示,創業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才不會單打獨鬥。此外,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技術團隊,不要技術外包,否則風險很大。

「有好點子,先做先贏。」邱繼弘指出,台灣市場和美國不一樣,很多網站或是新的服務,在美國只要半年就有機會紅,但在台灣,網站沒有經營三年、五年是不會紅的,「由於使用者習慣難改變,市場反應可能比預期慢很多」。

他表示,目標定好之後,就要規劃執行步驟,決定後不要輕易改變,有時候會有很多的意見,但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不要因為一時不順慌了手腳。

最後,他建議,創業要設「停損點」,要做好最壞的打算,過去很多網路公司失敗,就是太多無謂的「義氣相挺」。

【2009/03/19 經濟日報】

李家同:工業技術 比棒球技術更重要


前 些日子,我們的棒球隊輸給了中國大陸,消息傳來,舉國哀傷。政府官員也紛紛表態。可見這個事件,已獲得朝野的共同重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國人重視體育, 乃是好事。但這次輸球,受到如此的重視,顯然是因為我們過去一直認為我們的棒球技術是遠遠超過大陸的,而且棒球運動是我們的國寶運動,現在我們居然比不上 過去落後於我們的大陸,難怪我們不能接受了。

工業技術輸了 無人在意

我們雖然不讓大陸在棒球上趕上我們,可是我們卻不太重視大陸在工業技術上的進步。當我們國家進入電腦工業的時候,大陸正值文革才過,我們敢說他們是遠遠地 落後於我們,現在他們已有自己品牌的電腦,而我們的筆記型電腦工廠都已移到了大陸。在我們最後一座筆記型電腦工廠吹起熄燈號的時候,朝野滿不在乎。

去年,英國在阿富汗的軍隊曾經完成了一個他們極引以為傲的任務,有一座偏遠的發電廠要安裝一個柴油引擎,這枚引擎由阿富汗首都起運,長途跋涉到鄉下去,所 通過的地區全是神學士出沒之所。因此聯軍請英軍謢航。這枚柴油引擎總算在通過危險地區以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英國的媒體因此對此事大吹特吹,他們一再強 調這枚引擎價值幾百萬英鎊,在窮困的阿富汗,這可說是價值連城。對我來說,這則新聞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誰造這枚引擎的。新聞上說,這是中國造的,可見大陸 在這方面已有不錯的技術,也遠遠地領先了我們。我最近看到一本書,介紹我們抗戰以前在武漢研究引擎的故事,可見當時我們的政府是很重視這種工業的。現在我 們比不上大陸,我們也無所謂。

我們還應該注意一則新聞:大陸已經決定發展所謂的區域性噴射客機。區域性噴射客機乃是指中程客機,目前加拿大和巴西是這方面的龍頭,大陸不甘示弱,也要加入這個行列。

掌握核心技術 一爭長短

我們當然在很多領域中領先大陸,否則大陸的山寨手機為何仍要依賴聯發科的晶片?可是我們也要知道,大陸一直對無線通訊有很不錯的基礎,否則他們不可能發射人造衛星的。我們在積體電路設計上的領先,究竟能維持多久,是值得我們憂慮的。

我們必須將大陸永遠看成競爭對手,由於他們的人工比較便宜,我們無法在降低成本上和他們競爭,而只能在掌握核心技術上和他們一爭長短。以山寨手機而言,無 論那些手機多炫,都不值得我們怕,因為核心技術掌握在聯發科的手中。如果我們國家有相當多家聯發科,我們就可以高枕無憂矣。

如果我們努力不夠,我們可能一覺醒來,發現我們的工業技術又輸給了大陸。到那時刻,政府官員再表示震驚,可能為時已晚矣。我能不能說一句不中聽的話:工業技術絕對比棒球技術重要。(本文作者為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

【2009/03/17 聯合報】

戰勝不景氣》學習 幫自己增值

近年來,在文化創意產業與美力競爭力等風潮引領下,創意美學、生活品味與藝文等相關學習,大行其道。不過,面對今年職場仍舊低迷,不少講堂已調整課程方向。

富邦藝術基金會總幹事熊傳慧指出,,今年富邦講堂會以「身段勁度」為課程規劃主軸,並安排「轉學生」系列免費講座,請各界名人現身說法,談自己面臨人生轉折時如何重新出發,希望透過不同的學習,讓不同年齡層的人增加人生的「筋」度。

由於過去富邦講堂學員多半是藝文愛好者,富邦希望今年能將學員擴展到非藝文人口,打算增加免費講座場次。

學學文創志業負責課程規劃的主管表示,過去學學生活品味與職能專業課程各占一半,今年會增加職能專業課程,例如設計師或廣播人才培訓課程,並邀請業界名師擔任講師,希望學員上完課後有機會被引薦到業界上班。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耀娥表示,敏隆講堂遇到的挑戰是,不少長年在敏隆講堂上課的名師被大陸挖角,因此,必須不斷開發新課程,例如最近新開的佛學課程,原先只想收20人,報名人數卻超過100人,不禁讓人聯想是否因大環境不佳,修身養性課程格外火紅。

喜歡參加創意美學、藝文生活課程的學習族群,以女性、上班族、主婦為主,近年來退休銀髮族及年輕男性有增加趨勢。如何針對不同客群的需求,開設讓他們感興趣的課程,正是課程規劃者及經營者的重要挑戰。

熊傳慧指出,早年到富邦講堂上課的以有錢有閒的富太太居多,但近年來上班族已成主力,且有年輕化現象,「產品(課程)導向,可以決定觀眾。」

熊傳慧舉例,過去富邦講堂學員,女生約占八成,但去年新開爵士樂、單車路徑等課程後,男性學員有增加趨勢,目前男女比為三比七。

再以學學為例,原先男女比約三比七,平均年齡層介於25到35歲,不過,開設日間課程後,吸引附近主婦及居民參加,年齡層較高。

早年敏隆講堂的學員以上班族為主,課程主要開在晚上;但近年來,早上、下午時段的課程與晚上課程相當,顯示非上班族學員增加。

不只學習族群轉變中,課程內容與師資也起了變化,例如有品牌的名師雖仍具號召力,常見死忠型學員,但「達人型」課程近年來日增。

熊傳慧指出,「達人型」課程師資傾向年輕化,課程內容新穎且生活化,而且老師通常都有獨家整理的豐富資訊。

體驗學習也大行其道。熊傳慧認為,要讓學員覺得課程物超所值,「體驗」絕對是關鍵。

因此,富邦講堂鼓勵體驗型學習課程,例如泰國相關課程,會搭配泰式薰香體驗。

【2009/03/17 經濟日報】

個人時間管理

【經濟日報╱吳嵩浩】

在 職場競爭激烈的年代,工作時間拉長已是常態,強化工作效率才是時間管理的重點。許多成功的專業經理人,在追求工作效率上都奉行「減一」哲學,提前一小時起 跑、提前一天完成,不但能提升效率,也能擁有「修正錯誤」的空間,讓表現更完美。「減一」精神,可說是最有效的時間管理法則。

日本時間管理專家高井伸夫在《早上10點以前搞定工作》一書中提到,早上頭腦最清楚,也最不容易受到外界打擾,工作效率無形提高,早上一個小時的工作效 率,可抵過下午三個小時。他也發現,許多成功的專業經理人,習慣將每天的工作時間往前挪一至二個小時,為的就是提升工作效率。

前摩根富林明投信總經理侯明甫早上7點多就到公司,台彩公司董事長尚瑞強、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每天也都提前一個小時進辦公室,他們利用這一個鐘頭的時間沈澱心情、思考策略、安排行事曆,為一整天的工作行程做準備。

提早開始一天的工作,還可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凡事提早作業,就有時間「檢查」,進而減少犯錯機會;發現錯誤時,也有充裕時間進行修正,讓工作更完美。

「提早」可說是對自我的尊重。一些日本企業雖然規定早上8點上班,但7點就有人開始工作,避免電車擠不進去而遲到、電梯來不及搭而錯失打卡時間,不是日本上班族提早上班的原因,讓工作更順利、表現更完美,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

以晨間會議為例,優質時間管理者,不會在會議前匆忙列印文件、臨時修正簡報,這些工作早在8點前就已就緒,因此會議可以順利在一小時內結束。如果你認為, 提前一小時上班,時間還是不夠用,不妨將計畫提前一日完成吧!知名企業講師謝文憲認為,在今日職場,提前上班有時顯得緩不濟急,許多計畫應提前一天完成, 可以有24小時的空檔拿來思考、激盪、修正。

落實「減一」時間管理,反而能對工作效率與目標達成完美性「加一」。


延後下班 效益加分

除了上班時間提早,如果主動將下班時間+2,也就是晚兩個小時下班,成就可能跟著+2。

下班時間主動延後,並非強迫自己加班,而是利用在這二個小時的時間,進行抗壓與文化適應訓練。

工作超時已是常態,新進員工將上班時間主動延後,可以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及早為往後的加班,做好心理與家庭的調適準備。

新進員工也可利用這兩個小時,更深入了解工作與公司產品,例如閱讀公司過去的報告、熟悉企業歷史與背景,都是讓自己盡早融入新環境的方法,即使留在公司只是和同事聊天,也是有助於內部人際關係的加強。

老員工養成延後下班的習慣,對工作態度也有加分。許多會議都會超過下班時間,習慣準時下班的員工很容易心不在焉,但習慣將上班時間拉長的人,就不會坐立難安。

看來,將下班時間拉長二小時,無形中帶來的助益,遠超過二小時的加班費。


提早上班 腦袋充電

每天提早到公司,已成休閒全聯董事長傅信欽的習慣。下班時間往後延二小時,則是中華網龍協理陳誌敏最簡單的自我要求。

傅信欽表示,他早上7點會到公司附近的早餐店報到,「我帶著兩份報紙,點一杯咖啡和早點,這半小時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充電時間。」接下來他會進辦公室,安排一天的工作流程。他形容這段時間就是自己腦袋開機的時間,開機後,效能最佳、效率最高,也最不容易當機。

早上8點前公司人少,最不受干擾,頭腦最清醒,傅信欽認為非常適合做各種創意的發想。

陳誌敏除了提前一小時到公司,也習慣晚點下班。他說:「很多人認為沒事早點下班,但真的沒事了嗎?」他認為員工要了解公司的線上遊戲產品,不可能像飲料一 樣,一喝就知道是酸是甜,必須經過不斷測試與使用,才能了解自家或競爭對手的產品。所以,陳誌敏要求自己和員工,下班之後儘量留在公司玩遊戲,充分了解產 品特性。

陳誌敏認為,5點或6點下班,塞車回到家可能需要二小時,但8點後回家,可能只要30分鐘,將交通時間留給工作,即使是加強與同事互動,都比塞在車陣更有意義。充分運用上班時間前的一小時,和下班後的二小時,將是時間管理進階班的第一堂課。

【2009/03/17 經濟日報】

人兼道》撤退學

進攻容易,撤退難,經營企業也如此。不懂撤退可能全軍覆沒;知道適時撤退得以儲蓄能量、伺機再動。在這波不景氣中,學習如何撤退,持盈保泰,是很重要的。

據觀察,在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傷較輕的,反而是一些保守的個人或企業。一個朋友在去年大家開心慶祝520行情後不久賣掉持股,撤回所有投資,成為這次風波中最持盈保泰的贏家。

問他為何如此神算,他的回答是巴菲特名言「別人恐懼時你貪婪,別人貪婪時你恐懼」。他曾在網路泡沫破滅時輸掉所有積蓄,之後的每一筆投資總是戒慎恐懼。去 年的榮景讓他覺得好似當年網路泡沫沫幻滅前的歡樂氣氛,而心生警惕,做了退場決定。在大家猶豫不決之際,贏家總是先做了決定。

早期創業時,我給自己立了兩個原則:不欠員工薪水,不跑三點半。因為不想讓這些困擾影響我衝刺業務,我保留至少三個月的營運成本資金。

朋友笑我這樣做生意太保守,企業沒辦法做大,利率低,不向銀行借款簡直是笨蛋。但是不舉債經營,讓我得以無後顧之憂的往前衝。也因為這個信念,讓我的創業過程安度網路泡沫破滅、SARS風暴,以及無數的不景氣。

笑我笨的那位朋友,景氣好時,大量向銀行貸款投資, 一度享有隨心所欲的人生,因此他認定冒險才能致富,對保守的投資方式嗤之以鼻。誰知景氣反轉,資金周轉不靈,結果以債養債,公司被迫縮減、裁員,元氣大傷,到現在還為錢而苦。

人在意氣風發時,總是膽子加大,信心十足,希望快速複製成功,讓獲利加倍成長。因此很多創業家本業經營出色,卻敗在過度投資或投入其他不相關的事業。

太多的案例告訴我們歷史會重演,但卻澆不熄人類貪婪的心,直到無路可退為止。

有時撤退並不可恥,只是暫時的沉潛,等待時機再出發。保留實力才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否則硬撐到籌碼輸完了,就什麼也沒了。

(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olive.ting@eraogilvy.com

【2009/03/17 經濟日報】

行銷觀測站》免費 行銷葵花寶典

在網路世界,甚至實體世界,免費贈送產品,已經變成一個行得通的商業模式。

暢銷書《長尾》作者、《有線》(Wired)雜誌編輯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去年撰寫封面故事,報導商品免費趨勢後,7月即將出版新書《免費:一種激進價位的過去與未來》。

免費商品 放長線釣魚

安德森並非「免費經濟(freeconomics)」這個名詞的創造者,創投家威爾森早已讓「免費增值商業模式(freemium)」這個名詞走紅。它指 的是線上和軟體業者普遍採用的一種商業模式,提供免費商品,招攬大批使用者,不過日後想使用進階版本,就得支付費用,讓廠商可以彌補免費贈送的支出。

即使不打算跟進的廠商,也可以藉由了解免費經濟背後的力量,重新想像產品收費的舊有模式,而有所收穫。

科技家賈維斯(Jeff Jarvis)在他的新書《Google會怎麼做》中提出問題:汽車業是否存在可帶動營收的免費贈送模式,或許他們可以送出有廣告贊助的車子。

華頓商學院企業倫理教授韋巴克(Kevin Werbach)表示,一旦接受售價不一定要和生產成本連動,而且進行創造性思考,就會浮現新的可能性,或許已經下線的產品也會起死回生。

他透露,一家叫Better Place的電動車新創企業,打算以極低價位提供電動車,再靠銷售電池賺錢,這和廠商低價供應影印機,再高價出售墨水匣,如出一轍。

事實上,免費贈送模式由來已久。華頓商學院行銷學教授張忠(Z. John Zhang)說:「到超市去,有人會給你一份免費試用品,然後你會買一整盒。」他表示,免費是最有威力的行銷字眼,它的確可以激勵消費者,即使用不上,看 到免費產品還是會帶回家,「行銷人員會竭盡所能利用這個字。」

研究訂價的華頓商學院營運暨資訊管理教授霍沙納格(Kartik Hosanager)指出,不用花一毛錢的產品和超低價位的產品,需求會差很多倍,前者需求一夕之間會呈非線性激增。

難怪這會吸引企業絞盡腦汁運用免費贈送模式。華頓行銷教授霍奇(Stephen Hoch)表示,化妝品從不打折,業者總是說以訂價購買可以獲得贈品,以保護正常價位。

交叉補貼 轉個彎賺錢

Adobe公司對Adobe PDF電子文件格式的使用者,免費提供顯示文件的Adobe Reader軟體,但對使用製作文件所需Acrobat軟體的企業則收取費用。霍沙納格說:「如果兩種軟體都收費,這套軟體絕對賣不動。」

當然,免費產品並非真的不用錢,只是消費者以其他方式支付。交叉補貼已行之有年,一世紀前,吉列特低價賣刮鬍刀,以創造高價刀片的市場需求,是最典型的例子。

其次,市場是兩面的,可以自兩個客群創造營收。報紙既向讀者也向廣告主收費。如今網路免費內容唾手可得,讀者突然對非零價格變得極為敏感,促使業者調整模式,包括進行交叉銷售,華爾街日報就開始向讀者兜售葡萄酒。

網路崛起更讓多運送一件產品的邊際成本幾近於零。安德森曾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從音樂到維基百科,這些數位產品可以微乎其微零的成本生產和配銷,讓價格一路走低。

網路也帶動其他趨勢,把價格壓低為零,養大消費者對免費商品的胃口。在網路世界,雙面市場的運作更加順暢。Google把正在搜尋產品的消費者,和相關廠商撮合在一起,從中收取費用, 而能免費提供搜尋服務。

霍沙納格說:「消費者搜尋汽車,就會看到一些汽車廣告。」他解釋,之前撮合廣告主和消費者的成本太高了,很難達成這類交易。如今,Yahoo、Google紛紛利用「免費」的魅力招來龐大的使用者,希望有朝一日能讓他們掏出錢來。

在網路世界,成立商店、網站、部落格的資金門檻低,也造就了美國《商業周刊》所謂的「免費勞工經濟」。只要投入時間成本,就可以完成精心設計的網站。另方面,數位科技讓一些版權創作品的複製輕而易舉,在在造成「期待免費文化」逐漸成形。

「免費經濟」崛起,促使廠商推出一大堆實驗性質的定價策略。有些企業認為「免費增值商業模式」是希望所在,大方贈送基本款的產品,但對較高階的性能收費。例如,報紙網站讓讀者免費閱讀部分內容,其他內容須付費閱讀。

有些企業特別具有創新力。2007,搖滾樂團Radiohead讓樂迷以「自己想付的價格」下載新專輯。市調業者ComScore預估,下載的人平均付6美元。結果,這個專輯的實體CD,比這個樂團的前兩張專輯賣得更好。

華頓教授張忠說:「因應新科技崛起,企業必須調整營收模式。並非每一個人都可以打免費牌,但還是有別出新裁的方式,可以運用免費贈送策略」。

(取材自《華頓知識線上》網站)

【2009/03/17 經濟日報】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專題:創新的生態體系-3M

茱蒂.艾絲翠恩(Judy Estrin)/JLABS, LLC執行長

編按:創新能成為賣點,企業文化的孕育,無疑地是要素,而這有賴於組織高層的強力支持,3M便利貼的問世,就是在鼓勵創新的文化中誕生,從意外的發現研究中,得到超乎預期的成果。

 要是沒有「便利貼」,我根本沒辦法追蹤日常生活之中該辦的事項。而便利貼問世的故事更是典型的例子,說明了一時意外的發現如何在創新生態體系各社群的合作無間之下,開發成為改造世界的產品。

 1968年,3M在明尼亞波里市(Minneapolis)的實驗室有位名為史班斯.席維爾(Spence Silver)的科學家正在研究如何強化膠帶產品的黏性。他雖然沒有達成原來的研究目標,卻意外發現一種新的黏著物,可以附著在任何表面上,但也可以輕易撕下、重複使用。史班斯.席維爾其實大可繼續研究其他加強黏著力的辦法,但實驗室賦予研究人員相當程度的探索空間,而且他也想知道這項意外發現的發展潛力。

 接下來的五年,史班斯.席維爾為各種型態的膠水開發原型,並和其他同仁合作,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意外發現開發為成功的商品。有一天,3M產品開發部門一位名為亞提.福萊(Art Fry)的科學家因為放在讚美詩裡的書籤老是掉下來,氣餒之餘想起史班斯.席維爾發明的暫時性黏劑,他想知道能不能用這種黏劑製作書籤,不需要的時候還可以撕下。

 史班斯.席維爾的意外發現和亞提.福萊的概念結合,後來就成為我們使用的便利貼,但這樣的過程並非不費吹灰之力。公司裡有許多抱持否定態度的人,在過程中總是說,「誰會花錢買這一小疊紙?」但亞提.福萊堅持不肯放棄,而且3M的領導階層也很支持。

 當便利貼在 1977年終於問世時,並未立刻獲得大眾接受。消費者起先無法想像這項產品對他們的生活有何用途,直到 3M決定各方免費贈送樣品之後,這個情況才有改觀。一旦人們發現這個小小的便利貼用途如此廣泛,想像力也跟著豐富起來。現在「便利貼」品牌發展出一系列的商品,適合各個年齡層的消費者在工作場所、在家,以及在學校使用,甚至還有適合個人電腦的數位便利貼軟體,完全無須黏著劑。

 這些用途廣泛、色彩多樣的便利貼是創新生態體系蓬勃發展的成果:史班斯.席維爾發現新型態的黏膠、亞提.福萊腦力激盪出一系列的便利貼產品,以及直到現在還不斷發現新用途的消費者。3M的領導階層了解創新的基石,並為旗下才華洋溢、不屈不撓的員工,提供可以齊心協力的工作環境。(本文摘自《零距創新》,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3月)

專題:創新者的思維─霍金斯的四大問

茱蒂.艾絲翠恩(Judy Estrin)/JLABS, LLC執行長

 傑夫.霍金斯(Jeff Hawkins)是位傑出的科學家,也是掌上型裝置 Palm Pilot的幕後推手。但他真正的熱情並非源於設計掌上型設備,而是了解人類思考的模式。「我十幾歲的時候,就列出一連串自己可以想得到最宏偉的問題,」他回憶說。「這個宇宙為何存在?物理原理為何是這樣?為什麼有生命,它又從何而來?既然有生命,智慧又是什麼?我的問題就列舉到此,因為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可以解決最後這個問題。」傑夫.霍金斯希望,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大腦本身運作的模式,說不定能夠打造出有助於解答前三個問題的工具。在他的父親指點之下,傑夫.霍金斯決定研讀電子學。大學畢業之後,他隨即至英特爾擔任工程師,但並未因此遺忘當初所列出的問題。他在《美國科學》(Scientific American)看到一篇發現 DNA的生物學家法蘭西絲.柯瑞克(Francis Crick)的文章,認為人類缺乏一套了解大腦運作的架構。於是,傑夫.霍金斯決定克服這個問題。

 他在英特爾大膽說服老闆以及科技業界的同儕,大腦運作方式的研究工作可能帶動電腦運算技術的大躍進,但沒有人聽他的忠告。傑夫.霍金斯並未因此氣餒。他辭去工作到加州柏克萊大學攻讀碩士,專門研究神經系統科學(neuroscience),但這樣做卻讓他面臨更多的障礙。「我想研究新皮層(neocortex),但校方不讓碩士生進行獨立研究,一定要跟著別人的專案進行才行。」傑夫.霍金斯表示。

 後來傑夫.霍金斯決定還是先回到企業界。「第一,我得賺錢養家。我也需要資金來源才能順利進行研究,」他說。他也領悟到,自己得學習如何影響企業高層,以說服決策者改變想法。他想先打出名號,才能具備足夠的公信力和資源,繼續探索這些宏偉問題的答案。

 傑夫.霍金斯在一家叫做 Grid的公司開發第一款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時,開始對行動運算技術著迷,並在1992年成立 Palm公司。一開始他們和卡西歐(Casio)公司在硬體方面的合作關係破局,而且整個新興的行動運算產業內部似乎正面臨著重大轉變,使得事業發展幾乎停擺。不過 Palm有一位董事信賴他,並問他知不知道大眾真正想要什麼產品,傑夫.霍金斯就在當晚回家之後,設計了Palm Pilot。他想要整個產品全部都由自己生產,其中包括作業系統、硬體以及軟體,其餘董事會成員都覺得他瘋了。不過這一回他卻能說服大家,相信他的點子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當時有三百萬美元,幾乎沒有後援,而且只有二十七名員工。我們很可能逐漸遭到市場淘汰。但我們卻以放手一搏的態度面對,」他說。

 由於 Palm Pilot亮麗的成績,傑夫.霍金斯終於獲得研究所需的財務獨立性和公信力。他在 2002年憑著本身的資金成立紅木神經科學中心(Redwood Neuroscience Institute, RNI),並與史丹佛以及柏克萊等大學的學術單位合作,實現他的願望。在接下來的三年中,一百二十多位科學家來到紅木神經科學中心貢獻他們的智慧,研究新皮層。「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像這裡一樣,讓你可以全神貫注於特定的科學問題,」傑夫.霍金斯表示。

 傑夫.霍金斯後來決定,如果紅木神經科學中心將理論研發為可行的技術,他便能號召更多人才做更進一步研究。於是他和合夥人共同創立一家名為 Numenta的公司,希望能根據對人類大腦運作方式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發出一套工具。「Numenta可能需要四到五年的時間才能轉虧為盈,」傑夫.霍金斯說。「至於成功關鍵在於慢慢來,不要心急、也不要過度擴張。」

 傑夫.霍金斯具體實踐創新的核心價值。他總是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勇於冒險、抱持開放的態度,並具備毅力與耐力,在爭取其他人的信賴同時,從來不曾放棄對本身願景的信心。(本文摘自《零距創新》,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出版,2009年3月)

打破決策權威的企業文化

石滋宜/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

 環境的改變使得先前任何的決策都有因時因地調整的空間,領導者懷抱的不是權威,而是要有打破「唯我是對」的習慣,虛心檢視過去賴以成功的法則,而帶領同仁作好調整的準備,組織才有前進的可能。

 如過去中鋼創辦人趙耀東先生在離開中鋼後,曾告誡這些昔日部屬說要「反對趙耀東」(against Chao),用意即是要他們不要墨守成規,創新求變,因為領導者講的話不見得永遠是對的。

 傑克‧威爾許在1980年代上任奇異公司(GE)時所提出每項產品或服務的市占率都必須是第一或是第二,否則會逼經理去「改善、結束或出售該業務」。這項經營洞見對當時充滿官僚氣習的GE確時發揮了改革作用。

 但到了1990年代,它是否還是金科玉律呢?

 GE的經理人參加領導力訓練課程後有發現,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策略並不必然會帶動業務成長。他們需要更精細界定自己的市場,例如,不講「我們的某項產品是第一名」,而是強調「我們有特定功能的某項產品是第一名」。

 傑克‧威爾許自己也看到了這問題,也強調不在追求規模的第一,而是特別穫利模式的第一。於是宣布所有業務都必須重新界定目前的市場,使市占率不超過一成。這種改變使他們在市場、產品和服務看到許多新機會,而有了新的改變動能。

 事實上,經營法則無法恆久不變,除了改變本身,而要迎接下一步的機遇與挑戰,領導者以及組織團隊必須保持謙卑,願意將新的改變納入在新的決策思考裡面,同時,我也要強調好的決策應是讓執行者感受到領導者的用心,而非沒有原則的反反覆覆,任何決策時若未經過縝密的思考而草率決定,當然就不是「朝夕令改」的最佳原則。

 你的組織的文化是否可以接受異見?是否認真學習?這是領導者在建立企業文化不可或缺的關鍵。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威爾許專欄》好主管該做的五件事

北京的克莉絲‧戴問:對上司的學識、智慧及人格期望太高,有錯嗎?

答:你的問題勾起我一次有趣的回憶。幾年前,我們在共同編寫第一本書時起了點爭執,當時正在討論的章節是如何「應付」討厭的上司。我們當中有人認為,只要 寫幾段就能交差了事,壞上司其實很少,因為公司會適時淘汰他們;但另一方卻說,耍手段,讓人摸不清頭緒,甚至折磨員工的上司非常普遍,值得大書特書。由於 無法達成共識,我們決定當晚參加聚會時,將問題丟給在場的20多位友人。

你猜是哪一種意見勝出呢?沒錯,幾乎每個人都有關於上司的滿腹苦水,有位朋友說,他曾遇過從不說出自己到底在想什麼的上司,也有人回想起,曾有上司在會議中以高明方式貶損員工於無形。

但我們並不想嚴厲地批評老闆。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位好的上司能改變你的生命,啟發你達到事業及個人的新高峰,並且鼓舞你和團隊一起克服無法獨自戰勝的挑戰。

這樣的經驗非常幸運與美好,而且也不是那麼罕見。但還是回到你的問題,應該期待學識與人品兼優的上司嗎?我們認為,希望遇到一位好上司當然是合情合理,但期待下列幾點則更為實際:

首先,期待你的上司每年做兩次公正的績效考核,根據工作表現清楚呈現你的績效以及和同仁的比較。你的上司要激勵團隊達到顯著的成果,但若沒有讓所有下屬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就無法完成工作。因此,即使你寧可不要一年兩次的績效考核(老實說,考核的確讓很多人不舒服),但你有權要求上司提出公正的績效考核。

第二,期待你的上司不會私心自用、偏袒親信。上司在辦公室搞小團體與黨同伐異,公司實力遭削弱莫過於此。因為這一定會導致同仁間勾心鬥角及彼此猜忌,但同仁應該要相互信任以分享資訊、激發創意或完成工作。因此,如果你的上司在工作場所私心偏袒,不要視為理所當然,因為這不正常。

第三,期待上司在你有困難時出手相挺。我們有位朋友,稱她為卡蘿吧。有次上司要她向經營團隊做簡報,卡蘿盡責完成了,但就在高階主管們挑剔簡報時,卡蘿的上司也加入批評,言談之間彷彿這份簡報令她極度厭惡。這種「我不認識你」的態度,是經理人自覺地位不保的表現,或者他根本就是個混球。

第四、期待上司在你表現優異時給予「特大號」獎賞。我們了解在如此不景氣時刻,談「特大號」獎金聽來很瘋狂。但所有好的上司都了解這樣的區別有多重要、多能激勵員工。優秀的上司不會用別人在不景氣時慣用的陳腔濫調:「你很棒,但我已經盡力幫你向上面爭取了。」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的是,期待你的上司誠實正直。如果每天去上班都要想著上司是否隱瞞事實、掩蓋他真正的信仰,或違背公 司價值,這是很可怕的事。因此,請牢牢保有這份期待,當你覺得事與願違,也許該考慮求去。我們了解,在當前景氣下,大多數的員工都不能選擇老闆,我們也知 道老闆對生活品質的影響有多大。因此,在面對自己的上司時,要抱持樂觀希望,但也接受現實,然後合理期待。

【2009/03/16 經濟日報】

領導統御》帶領草莓族 投其所好

隨著被稱為「草莓族」的七年級生步入職場,如何帶領這群新新人類,成為主管的新挑戰。其實,只要投其所好,七年級生並不難管,還能為企業帶進活水。

「七年級生抗壓能力稍差,但非外界想像那麼脆弱」,中油公司人事處處長陳明輝觀察,中油許多老主管帶領這些新人時,發現他們企圖心強、學習力也不差,更難 能可貴的是,主動性強,只要給予適當的尊重,培養他們對企業的認同,這群新新人類提出的創新想法,常是不可多得的好點子。

陳明輝認為,帶領七年級生,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有時只是一種尊重」,他認為,耐心聽完七年級生的意見或想法,再給予建議與指導,甚至主動詢問他們的看法,也要給他們參與感。「不能因為他們專業經驗不足,就不讓他們參與。」陳明輝說。

在物質獎勵部分,七年級生的渴望遠比五年級生低,他們更渴望的是精神上的獎賞。

「我發現,公司發季獎金時,七年級生討論的熱度並不高,但談到員工旅遊要去哪裡,所有七年級生都動起來了,原來這就是他們要的。」紅心辣椒遊戲公司董事長 鄧潤澤觀察發現,對於這群年輕人,想要帶心就要投其所好,「公司補助每人去峇里島玩一趟,所能創造的向心力、工作積極度,遠比發5萬元現金的效果更好」。

104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方光瑋指出,給予七年級生足夠的發揮空間與尊重,就會產生良性互動,公開場合的正面評價,也會讓他們受用無窮。

【2009/03/16 經濟日報】

人資觀測站》替代性愈高 被裁率愈大

相關調查顯示,去年的企業人力精簡計畫,只是淘汰績效不佳的員工,若景氣持續下滑,企業會掀起更大的裁員風潮。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2月中針對會員所做的調查顯示,46.67%的受訪企業去年已推動優退、裁員;48.33%的企業今年還將進行精簡計畫,近四成企業選擇於第一季執行,近三成企業將在第二季執行。

「去年的精簡計畫,只是『末位淘汰』。」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秘書長張瑞明強調,去年企業的第一波精簡計畫,先拿績效不佳的後5%或10%員工開刀。問卷 結果也顯示,截至2月底,企業裁減人力只占總員工數一成以下,可看出企業對於景氣衝擊的影響還持觀望態度,採取不輕易裁員的原則,先觀察景氣短期內是否有 復甦跡象。

因此,去年對於景氣不佳造成的剩餘人力,大多以放無薪假的方式替代裁員,但張瑞明擔憂,若景氣持續下滑,企業將繼續裁員。

面對動盪不安的市場,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常務顧問林燦螢指出,企業經營策略也必須是動態的,因應市場變化適度調整,去年景氣嚴峻,企業開始縮編人力,今 年景氣若沒好轉,企業將進行策略性調整,只留下核心人力,因此第二波裁員可能像國外企業一樣,將整個部門或是整家公司收掉,大量解雇人力,裁員規模將遠大 於去年第一波。

金融業是最明顯的例子。去年底起台灣金融業相繼傳出整併計畫,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副理事長鍾文雄表示,企業合併之後勢必進行瘦身。「現在還不是最糟的時 候。」他指出,可以預見5月前還會有許多企業推動精簡計畫,裁員比率只會比現在高不會低,因此失業率可能從現在的5%飆到9%。

業務緊縮導致人力過剩、定期裁減績效末位員工,是企業推動人力精簡計畫最主要的原因。決定裁員名單時,企業主要考量員工績效,其次才是年資和年齡。

問卷調查顯示,企業裁員首當其衝的分別是定期契約員工和約聘人員、正職人員,以及派遣人員;而最容易被裁的職務依序為行政總務類、助理秘書支援類、生產製造類、業務銷售類。

張瑞明說明,學習曲線低、取代性高和雇用後容易上手的職務,愈容易被裁。

鍾文雄也指出,目前企業裁員都先鎖定替代性人力,以績效為主要考量,其次才是年資,因此要讓自己遠離危險區,就要想辦法讓績效維持在前60%的安全區內。

【2009/03/16 經濟日報】

管理課題》綠色商機 處處有


從擾人的汙染罰款,到將環保視為企業社會責任,化綠色為商機,愈來愈多國內外企業投入環保,建構另類的綠色資本競爭力。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張志安表示,不論是那一種企業,都可以從自己的產業特色,找出可以節省環保支出,甚至創造綠色收益的方式。例如,製造業可從製程節流、環保材料著手,零售業可從包裝、運送流程考量。

隨著科技的發達,解決汙染的技術日新月異,環保已不再是企業的困擾,太多實例證明,企業從日常營運活動,就可以節省環保成本或支出,並進一步創造綠色商機。

施行虛擬辦公室

網路巨擘Google、微軟,以及金融業者滙豐銀行必須仰賴很多的網路系統,耗電量驚人的網路伺服器不可或缺,他們選擇將伺服器安置在河流或瀑布附近,以符合環保的水力發電方式供電,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eBay同樣需要建置龐大的伺服器系統,選擇在美國加州聖荷西蓋一棟建築物容納所有的伺服器,該大樓運用6萬片太陽能電板發電,據稱可以省下18%電力,已被視為全球太陽能運用的典範。

美國電信業者AT&T早在1994年就設立綠色會計小組,大量採用各種可以節省環保支出的措施,例如虛擬辦公室。員工不必每天進辦公室,可以選擇每周在家工作一天。十年來,節省辦公室使用空間50%,員工耗費的交通時間及相關能源也大為減少。

昇陽電腦46%的員工,可以選擇每周在家工作一天、二天,甚至五天都電子通勤。

美國最大零售業者沃爾瑪的自有品牌玩具,一律不包裝,不只減少包裝費,也減少運輸成本。該公司聲稱採行不包裝措施後,已節省245億美元運輸支出,也避免砍伐3,800棵樹,更減少100萬桶的原油使用量。

日本豐田汽車研發更耐用的汽車、更省油的油電混合車,不只逐年提升市占率,成為油電混合車的領導品牌,儼然是綠色商機的代言人。根據PwC研究調查,豐田的油電混合車Prius,問世後五年內創造的品牌價值高達280億美元。

高汙染產業對於節能減碳,更是不餘遺力。英國石油很早就因應國際環保發展的趨勢以及國際相關規範,在企業內部先採行碳交易,總共有150個單位參與,原預計實施20年後可降低碳排放量10%,未料實施13年就提前達成目標。

兩年多前,歐盟的電子電機設備有害物質限用指令(RoHs)生效後,為了確保訂單,國內企業開始注意國際間的 綠色發展趨勢。

永光化學對此感受深刻。數年前,永光化學因為提不出環保成本評估,痛失歐洲某大廠訂單,後來努力達成目標,終於如願取得訂單。

台達電子則注重綠色資本的揭露,在年報中揭露,讓投資人很容易了解台達電的投資價值。

建立綠色資本帳

張志安表示,企業可以先從環保成本著手,建立綠色資本帳。環保相關支出和收益,應該具體地和公司現有的財務會計系統結合,而不是分為兩套帳,才能充分顯現環保相關支出和收益。

至於,綠色會計的標準,目前國際主要會計準則還未規範。不過,根據行政院環保署委託台灣環境管理會計協會擬定的「我國產業環境會計指引」,產業環境會計是 透過衡量、記錄、分析與解釋的程序,將企業在環境改善及保護所投入的資源與執行效益,作完整及一致的整理,並將整理結果提供給企業的利害關係人使用。

多留意國際趨勢

張志安建議,企業應不時留意環保法令規範、國際綠色發展趨勢,評估對企業的影響,可能增加的支出或成本,或可以開拓的商機,進而擬訂因應策略,將環保議題化為具體商機。

會計月刊調查,三成以上讀者認同注重環保的企業社會公民形象,逾半讀者想了解這家企業採取何種環保行動,且考慮買它的產品,並有40%以上的受訪者會評估投資這家公司。

可見,環保和獲利並非完全衝突,適度採行綠色措施,會帶來新商機。聰明企業主應盡早擁抱綠色商機。

【2009/03/16 經濟日報】

權利屬誰 要看契約

派遣人員或SOHO族,不是「體制內員工」,處理智慧財產權更要小心。

專利權和營業祕密部分,原則上依契約關係決定由所有權人擁有,但老闆擁有使用權。如果是著作權,著作人格權屬派遣人員所有;著作財產權則依契約規定,但老闆擁有使用權。

此外,網路部落格流行,不少觀點或文章不錯的部落客,被出版社相中出書,雖然擁有書籍的著作權,但引用別人的文章,須註明出處,否則會侵犯著作權。

不久前,便發生某知名作家被懷疑引用某位網路部落客的文章,而被控告侵犯著作權。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陳世杰指出,網路上的資訊很多,真真假假很難判斷,更何況是否涉及著作權或專利權,因此,引用網路資訊要很小心。

【2009/03/16 經濟日報】

專利權 核准才算數

目前受法令保護的智慧財產權,包括專利、營業祕密和著作權,相關知識不可不知。 發明、新型或新式樣,依規定可以申請專利權,且一定要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獲得核准後才算擁有專利權,但每年要繳年費,以維持專利有效性。

因此,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陳世杰建議,上班族即使擁有專利,也要考慮後續的維持成本,不如賣給公司。這時候可依法令規定,要求老闆六個月內決定是否購買。

如果覺得專利很有發展潛力,可以繼續持有,甚至探詢創投公司或大企業的意願,以技術入股或授權的方式成立新公司,為自己的研發成果開拓成功的生意。

至於,營業祕密可分技術和商業祕密,例如,可口可樂配方屬於技術祕密;客戶名單算是商業祕密。

營業祕密不必申請,但如果受到侵害,可以提出訴訟,請求賠償。著作權屬於當然擁有,不必申請。

陳世杰指出,著作權的運用,通常以委託仲介團體出售的情況最多;如果是網路方面的研發成果,可以採取授權的方式,固定收取授權費用。

【2009/03/16 經濟日報】

裁員風起 智財權當護身符


面對不景氣,研發人員、文字、音樂、影像等創作人才,更應該用心保護、管理與運用自己的發明或創作,以免被老闆無償使用或被他人侵害,甚至可以進一步運用,成為另一種生財工具;或在裁員聲中,充作自己的護身符。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陳世杰表示,上班族首先要釐清自己在工作上可能擁有的專利或著作權。一來,可以用專利或著作權保護自己;二來避免執行老闆交待的工作,而侵犯別人的專利或著作權。

基本上,上班族和老闆的關係,在法律定位上屬於長期僱傭關係,員工的研發成果、專利權和營業祕密,原則上屬於雇用人、即老闆所有。

不過,員工下班後在家裡自行研發的成果,專利權就屬個人,老闆只能付費購買。

不過,如果是員工下班後利用時間在辦公室完成的研發成果,就具有爭議性。陳世杰說,法令規定,如果專利或營業祕密,是員工利用公司資源及經驗完成的,智財權就屬於公司所有。不過,公司要舉證員工的確使用公司的資源或經驗。

舉例來說,如果某位擁有繪畫能力的秘書,平常觀察同事行為舉止和對話內容,繪製成漫畫,並出書成為暢銷作家,那麼老闆是否有權利主張擁有該漫畫的著作權?

陳世杰說,初步研判,答案是不行,因為漫畫內容雖取材自公司同事,但是有這個創意且繪製出書的仍是該秘書。

不過,如果這位秘書利用上班時間繪製漫畫,還是有被扣薪水的疑慮。

陳世杰說,高科技業最常見的智財權糾紛,是研發人員集體跳槽,他們在新東家的研發成果,被老東家質疑盜運用公司的資源或經驗。

最近發生一個有趣的案例。甲科技公司的員工A跳槽至乙公司,不久後,甲公司再把A挖回來。在這挖來挖去的過程中,A的研發成果,到底是甲公司所有,還是乙公司所有,涉及的智財糾紛更為複雜,恐怕只有內行人才可得知。

雖然,法令規定提出被侵權的一方,要負責舉證被侵權的地方,不過,上班族還是小心為上,雖然擁有研發能力,被高薪挖角的機會增加,但切忌捲入新舊老闆之間的智財糾紛,日後被同業視為「麻煩人物」,斷送自己的前程。

【2009/03/16 經濟日報】

創新經營》塑造盡責文化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1月20日就職演說中宣示開啟「責任的年代」,在2月24日首次的國會演說中,再次提及美國經過連年求短利而非長程繁榮的短視經濟決策,已面臨險惡的「結帳日」(day of reckoning),現在正是美國人對未來負起責任的時候。

2008年初,思考中國生產力中心如何邁向國際化,並成為卓越組織時,我體認到「塑造盡責文化」是首要之務。唯有組織內的每位成員,對自身的職務與定位有 清楚認知,並提出具體達成目標的承諾與方法,同時在達成承諾的過程中,不斷學習蓄積核心能力,全力培養完成承諾的能量,組織的目標與使命才有可能達成。否 則,「願景」可能只是空中樓閣。

在經濟飄搖不安的年代,負責任的好人才及盡責文化的落實,是企業安度危機、再創優勢最重要的依恃。長年研究卓越企業的柯林斯,日前接受《財星雜誌》訪問時強調,長年以來的研究結果顯示,擁有核心能力及負責任的好人才,是企業能夠挺過風暴的關鍵因素。

他指出,所謂的好人才,是不需要被管理的人才,好人才不會認為他們有「工作」,而是認為他們有「責任」,好人才對於承諾非常謹慎,尤其在環境嚴峻時,他們不會把責任推給大環境,而是盡全力做出成果。

日本創業顧問、暢銷書作者濱口隆則也提及,創立公司時,他時常遭遇困難,但在學會一件事之後,企業營運從此就一帆風順。這件事就是「不為自己找藉口,勇於扛下所有的責任」。

他表示,必須將所有發生的事都視為自己的責任,甚至刮風下雪也都是自己的責任,要為所有的結果負責。他接觸過的成功創業者,也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將扭轉各種負面因素所造成的影響,視為自己的責任」。

如果你的組織擁有許多負責任的好人才,並充分落實盡責文化,相信就不會有陷於危機的一天。因為面對困境時,好人才不會把時間浪費在抱怨與懼怕上,他會想出各種方案來改變現狀,以創新的方法尋求解決之道,因為他們知道──「這是我的責任」。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2009/03/16 經濟日報】

人資平台》人生差異化管理

企業不能等到情況急迫時才祭出人力精實措施,平時就要做好人力差異化管理,才能把傷害降到最低。這是心法,也是手法。

壞景氣衝擊職場,加重人資人員壓力。美商惠氏藥廠台灣分公司人力資源暨行政管理處副總薛光揚認為,人資人員要處變不驚應戰,平時就要儲備好能量,不能等到景氣變化時,才思考解決之道。

人資單位的每項決策,都須深思熟慮,做好詳盡規畫與評核,基本功若沒有練好,情況緊迫時,突來大舉變動,會影響員工士氣及對公司的信任。

「人資不是危機出現時才做,平時就得用心耕耘。」薛光揚舉例,年前,惠氏要求全球各分公司提出三年預算。

在預算刪減的前提下,要以有限經費,做最多事情,浮上他腦海的解決方法,不是處心積慮緊縮人事成本,而是從非人資問題著手,思考人資部門可運用哪些資源。如降低房租條件:景氣差,房市租金走低,他和房東商量是否能降低租金;或是和下游廠商協商,能否壓低供貨價格。

人資人員應把視野放寬,不局限在部門的小框框,把自己貼身融入商業環境,在大範圍內找尋解決問題的鑰匙。「人資有保護所有員工的責任。」薛光揚說,平常就 要整合各種資源的力量,在最需要的時候,才能發揮最大效果。不景氣,也可善用福利委員會力量,舉辦活動,替大家加油打氣。

醫藥生技人才原就招募不易,他開玩笑的說,自己每天都在歷練人事的不景氣,迎戰各種人資課題,早已練就一身好功夫。

差異化管理是他最好的武器。薛光揚說,人資部門要為組織創造最大效益,須深入了解每位員工的優劣勢,想辦法讓他們的優勢充分發揮,並透過教育訓練,改善他們的劣勢。

如此,在環境變化時,員工才能在最快時間,調整腳步。薛光揚平常把80/20法則放在心中,做任何決策,都把績效排名前20%的人,列為優先考慮,讓這群關鍵人才發揮最大價值。

薛光揚平時也嚴格執行公司的考核制度,清楚列出考績排名,排名倒數5%的不適任夥伴,會進一步輔導離職, 經常性的進行組織人力盤點,讓公司時時保持最佳競爭力。

【2009/03/12 經濟日報】

透視鏡》資源流動積極創新

這幾年我國產業雖有成長,但也面臨許多挑戰,尤其產業結構的調整一直不如人意,有志之士莫不憂心忡忡,紛紛提出革新之道。不過,人言人殊,唯一的共識是「積極創新」。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要創新,但如何創新?在哪一方面創新?恐怕才是關鍵議題。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對全球及台灣資訊電子產業領導企業的研發行為進行分析後發現,想要有效強化體質,並提升產業能耐,需有以下創新作為:

首先,應鼓勵企業強化應用面及商業模式等提升顧客知覺利益的創新。事實上,在科技與產業成熟化趨勢下,國際大廠亦面臨漸進式與模組化創新難以創造持續性競爭優勢的窘境,紛紛另闢蹊徑,透過開拓新興市場、應用、服務及產品架構,塑造新的競爭優勢來源。

例如,英特爾積極進入印度等新興市場,從事消費者需求研究,並且結合其他業者共同推廣WiMAX作為新興通訊系統;高通(Qualcomm)、諾基亞面臨 通訊與影音多元匯聚趨勢,走出技術或產品本位,朝消費應用和模式發展,企圖以新的技術、產品或服務架構,搭配適當的商業模式,滿足變遷中或成形中的市場需 求。

在不景氣廠商降低研發投資之時,政府應加大研發鼓勵的力道。鼓勵企業從事創新活動的同時,也應將應用或商業模式的創新,提升至技術和產品創新相同的位階。

換句話說,政府不僅應鼓勵企業開發新技術與新產品,也應鼓勵企業針對各種市場需求發展新的應用與商業模式,讓原本屬於單點的漸進式技術與產品創新,經由應 用與商業模式的連結,擴大影響層面和價值,形成系統性的創新。如此,台灣廠商數十年來累積的技術與產品創新能耐,可望經由應用、市場化加值,創造新的知覺 利益。

其次,應活絡台灣產業網絡成員的合作與互動。資通訊產業將走向數位聚合,除了英特爾、Sony、微軟、諾基亞、三星等 橫跨多個事業領域的超大型廠商有能耐從事整合型創新外,中小企業勢必透過跨組織合作的模式,以匯集適當且足夠的資源從事創新。因此,在新形態創新的主導典 範尚未浮現之時,網絡型組織事實上可善用承擔風險的彈性優勢,探索各種創新的可行性,但前提是,促成不同廠商合作的交易成本低於預期的創新價值或利潤。

尤其經過海嘯衝擊重整及人力釋出後,預期將有許多新型中小企業出現,政府可扮演降低跨組織合作交易成本的第三方角色。例如,提供中小企業合作研發的誘因、 協助並鼓勵企業進行科技移轉、以各種創新組織形態降低合作創新的交易成本、強化智慧財產權以保障合作研發的成果不被投機者侵吞等。

經由政策性介入及引導,台灣中小企業的創新能耐可以進一步透過更活絡的互動與合作,進行互補性資源與能耐的重組與發揮,進而提升產業的總體創新能耐。

最後,因應開放性創新時代,應建構創新資源有效流動與連結的社會情境。由於全球資通訊產業隨著技術標準與成熟化,創新 典範數十年來已由大型實驗室主導的封閉式創新,轉變為經由購買、授權、共同研發等多元化模式從事開放式創新。在此典範中,商業模式決定廠商應從外界取得哪 些創新資源,以及廠商哪些內部資源應提供到市場上,由更能發揮價值的對象創新與運用。

台灣向來是淺碟型經濟體系,廠商的創新能耐難與國際大企業相提並論,加上上述資源運用的鎖定效應與磁吸效應,整體創新投入面臨弱化之虞。儘管台灣創新的要 素稟賦不若歐美大國,但從開放性創新的角度來看,台灣仍有機會藉由建構創新資源有效流動與連結的社會情境,吸引並尋求互補性的外界資源,進行符合廠商商業 模式需求的創新,如技術、人才、資金等,廠商應積極行動。

(作者是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2009/03/12 經濟日報】

管理心法》優質服務 從廁所管理起

東元集團先後引進日本摩斯漢堡、樂雅樂兩大餐飲品牌,一直虧損經營,直到兩年前新任董事長黃其光接手,發現虧損並非歸因於產品本質,而是管理問題,從廁所管理著手,才讓餐廳經營步上軌道。

「樂雅樂的餐真好吃,我一直疑惑為什麼不能賺錢?最後終於發現,全是管理問題。」黃其光接手樂雅樂後,發現產品本質不錯,但長期來累積很多管理問題,於是他帶著幹部到鼎泰豐用餐,要求他們輪流上廁所,「然後大家發現問題所在,因為連廁所都管理不好,怎麼談賺錢?」

黃其光認為,廁所是餐飲業的服務指標,如果連開放消費者使用的廁所都不衛生,廚房衛生安全不就更令人質疑?而且,樂雅樂標榜家庭餐廳,廁所不清潔,如何說服家長帶小朋友來用餐。

黃其光於是舉辦廁所清潔比賽,讓員工習慣店內清潔工作。「這就是管理問題,管理者難辭其咎。」他強調,餐飲業的管理就是要著重小細節。

華園飯店董事長陳海尼也將廁所管理,視為飯店管理的重要指標,認為無論飯店或餐飲事業,從廁所衛生就能判斷管理良窳。

他表示,顧客到飯店消費,可能不會注意擦得發亮的招牌,但每個人幾乎都會去上廁所,而且是近距離檢查廁所的乾淨度,因此「唯有重視細節的企業才能成功,廁所就是最重要的一環。」

【2009/03/12 經濟日報】

人才培育》員工良率=企業競爭力

要有效提升產品品質,提高企業競爭力,中美矽晶副董事長姚宕梁很明白,唯有從人力資源管理著手,先強化員工良率,才是長久對策。

中美矽晶是竹科的老字號,是國內最早投入晶圓製造的廠商之一,但經營權幾經更迭,績效急轉直下,陷入低潮期。直到1998年,姚宕梁奉命接下燙手山芋,擔任總經理,啟動組織再造工程,情勢才逐漸翻轉。

姚宕梁上任後,細細觀察組織內外環境。他發現,內部各單位的標準作業流程付之闕如,生產成本過高,產品品質更是嚴重缺陷,客戶持續流失。

從外透視,市場已朝6吋、8吋晶圓應用發展,中美矽晶仍停留在傳統的3吋,不但遠遠落後市場主流,還缺乏創新能量。

落實走動管理

公司體質嚴重不良,成長空間受阻,為了大刀闊斧改革,那時,姚宕梁家住台北,卻幾乎天天在新竹落腳,每天忙到晚上11點多,全心奉獻工作。

為深入了解公司文化,姚宕梁積極落實「走動管理」。一有時間,他就巡視生產線,也深刻體會白、夜班時段工作氛圍大相逕庭。

白天,公司高層都在,生產線不致出大亂子,夜班就不同了,領班帶頭打混,大玩小圈圈,紀律差,嚴重影響生產。

「紀律不好,品質及良率是絕對不可能做好的。」姚宕梁語氣堅定的說,要把品質良率、成本控管好,紀律是最重要,卻也最難執行的一環。

「紀律是不能妥協的!」他重建生產線紀律,制訂管理準則,嚴格要求白、夜班員工遵守。嚴格要求,令人感覺鐵面無私,但從姚宕梁身上,看不到絲毫霸氣,其實他帶人重視的是「人性管理」。

姚宕梁到任時,中美矽晶人事單位只設課長級負責人,於是他攬下人事管理管重任,以理性的一面,嚴格執行經營策略,以感性的一面,強化團隊合作氛圍。

他親自擬訂公司的管理規章制度,每條條文,都可見濃濃「人味」。

早期公司只有200人時,他會利用開會認識每個人,並記住姓名。「這會讓員工感覺被重視、尊重。」姚宕梁說,人性管理哲學,就是思考如何把人心留在公司,用心與員工互動,就是最好的留才方式。

加強上下互動

工程師出身的姚宕梁,相當看重技術團隊,周二固定與研發部門開會。他說,若只看報表報告,只見著表象,看不到內在,利用開會,可多了解工程師目前所進行的 專案進度有沒有問題,高層能否可協助設法解決。相對的,工程師也可利用報告機會,呈現一周工作內容,表現好的人,可獲高層激勵。

如今,技術團隊從10人增加到80人,姚宕梁改變方式,把團隊成員分四組,每個月固定和一組碰面,降低頻率,但持續制度。倍受重視的技術團隊,成了公司的典範。

姚宕梁笑說,現在若有其他部門新進人員抱怨工作負擔重,部門主管就會說:「你去看看研發,看完再抱怨。」

鼓勵在職進修

盡全力育才,姚宕梁也用心留才。表現好的員工少不了獎金分紅,提案獎勵制度則鼓勵員工自許點子王,經過主管三審通過的好點子,可以獲得獎金。

除了廠內訓練,他也鼓勵員工在職進修,考上對職務有幫助的學位,費用全部由公司支付,若上課時間與工作衝突,還可請公假。

「投資是非常值得的。」姚宕梁認為,只要讓員工成長,他們自然在工作上,能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公司相對受益。

人性管理的重要環節,是讓組織溝通雙向流動。姚宕梁透過平行考核、「員工滿意度調查,深化管理細緻度與員工向心力。

中美矽晶除了讓主管為部屬打考績,也讓團隊夥伴彼此打分數,因此員工想獲得好考績,平時就要注重團隊合作精神。這套制度也可避免主管依個人好惡評核,較客觀,可促進團隊持續性改善,朝正面發展。

中美矽晶也經常在內部進行不記名調查,了解員工對工作環境、團體認同與部門領導的看法。

要求員工的同時,也不忽視對幹部的要求。「權力和責任是相對的。」姚宕梁說,中美矽晶幹部受處分的比率很高,部屬犯錯,主管需負連帶責任,大家才會服氣。

透過紀律、激勵,他親手為部屬打造舞台,強化部屬的自我要求,也帶動團隊精神,最後將反映在商品良率與成本控管效率上。

中美矽晶的產品,從原來的3吋晶棒晶圓,擴展到全方位的中小尺寸矽晶圓供應,投入的產業也從半導體延伸到能源及光電產業,表現亮眼,姚宕梁因而獲頒「2008年國家傑出總經理」。

姚宕梁說,步步為營、用人性管理,執行每個制度,目的就是「收買員工」,希望員工對公司有向心力,不把公司視為謀生場所,而是個大家庭,自己是公司的一份子,有福共享、有難同當。

而他,做了最好的示範。

【2009/03/12 經濟日報】

創新策略》技術篩選者 突破研發瓶頸

3M藉由實施領先使用者模式,在各個領域所戰皆捷,快速突破技術瓶頸,發展出大量重要的專利及智財權,也因此在不同領域都能奠定技術領先的地位。但隨著領先使用者領域愈來愈廣,困難開始一一浮現。

首先是擷取及維護專家金字塔的成本高昂。其次,進入相對陌生新領域,專業知識不對稱的情況愈明顯,使得進入障礙愈大,對新領域技術的掌握度降低。此外,把跨領域知識整合成新產品難度愈高,與現有產品開發融合度降低,外部創新具體成效遞減。

3M領先使用者模式面臨的難處,其實就是外部創新關鍵瓶頸的寫照。

突破3M領先使用者模式關鍵瓶頸,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增設「技術篩選者」。在啟動領先使用者模式時,扮演外部創新進入企業的守門員角色,優先選擇與現有產品線開發過程相容度高的外部創新,以縮短新產品開發與上市時間。

關鍵在於全盤考慮外部創新與企業現存核心競爭力的相容性,篩選能善用現存核心競爭力,來「借力使力」的外部創新,而非由零開始建置的外部創新。

換言之,「技術篩選者」不單以技術領先或尖端來單獨評估外部創新,必須深諳技術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相容性,雖是技術守門員,除了判斷技術之外,還必須有能 力判斷上市成功率。 因此「技術篩選者」的最佳候選人應為能判斷技術相容性,熟悉市場習性及深諳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資深研發人員,擁有尖端技術的技術人員只能定位為「技術提供 者」。

企業若能將資深研發人員視為「技術篩選者」的最佳候選人,啟動由技術研發者轉任技術篩選者的管道,對組織與個人而言,都將是雙贏的策略。

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競逐中,資深研發人員難免會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危機及無力感。組織不妨善用他們深諳市場、打過勝仗的寶貴經驗,讓他們轉任技術篩選者,讓 他們擁有事業的第二個春天。相對的,組織因在領先使用者模式增設「技術篩選者」,能將資深研發人力的弱勢轉為優勢,在外部創新快速擴張時,與內部創新的融 合度將可得到適度改善,較容易有具體創新成果。

3M領先使用者模式成本高昂,並非一般公司可以負擔。建議企業採用增設「技術篩選者」的領先使用者模式,用最簡單而有效的方式突破領先使用者模式的瓶頸,不但能降低外部創新成本,並能提升企業研發動能和成效。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創新策略規劃辦公室執行長)

【2009/03/12 經濟日報】

現金為王 降低償債支出


鐘偉民/繪圖

1月份失業率達5.31%,會不會失業這檔事,誰都沒把握。做好個人財務規劃,有工作時儘量償債,沒工作時以現金為王,並確實做好開源節流,才能避免生活陷入困頓。

上班族一失業,經濟來源就中斷,失業期間不希望影響生活品質,平時就得做好財務規劃。個人財產規劃人員協會講師蔡佩玲表示,碰上失業潮要勇敢面對,最重要的是事前預防,但不是預防失業,而是預防失業後的個人財務危機。

就業時如何調整個人財務?蔡佩玲指出,上班族多半有房、車或信用貸款,面對這般景氣,有工作時一定要先還清債務,以免失業時,出現龐大的經濟壓力。

蔡佩玲認為,快速還清債務,除了降低經濟壓力外,也可健全自己的債信,未來失業時,才能與銀行協商降低利率。

她建議上班族,薪資扣除生活開銷後,一半現金償債,另一半用於儲蓄。理債部分,可找銀行協商降低貸款利率,因為銀行只會與就業中的客戶協商降息空間,民眾應該好好掌握環境與條件,一旦失業,手上就沒有籌碼了。

失業後又如何規劃財務?蔡佩玲強調,「只有現金在手上,才能確保生活,才能讓現金發揮更多價值。」因此,失業後要謹守「現金為王」原則,將能夠活用的現金 留下來。她建議,失業者應該以儲蓄證明,向銀行爭取「不還本金先還利息」方案,甚至不惜將手上投資兌現,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

「現在有失業給付,足供生活基本開銷,失業後經濟壓力應來自債務償還。」蔡佩玲表示,手頭現金有限的失業族,絕對不要再讓現金流失,除了開源節流外,能降低償債支出,就能紓緩壓力。

事實上,只要了解銀行心態,就很容易與銀行協商,「銀行不喜歡和從不借錢的人做生意,他們喜歡與愛借錢,但也正常還款的人往來。」蔡佩玲表示,只要債信良好,即使失業,也應勇敢與銀行協調。此外,應善用各項補助方式,如失業給付、所得稅延繳等,增加手頭上的現金。

【2009/03/12 經濟日報】

經營思維》不打混戰 就要創新

隨著國人旅遊品質要求升高,旅遊業者也力求創新,以跟上顧客的腳步。

熟讀世界史,是皇家國際運通旅行社總經理溫業濤對導遊、領隊的第一個要求。他表示,這有三個意義,一是強化軟體服務價值,二是提升員工對觀光旅遊業的認同,三是為了經營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

這讓皇家國際運通得以率先推出單國深度旅遊行程,並導入文化、歷史、藝術素材,企圖以人文內容拉大與同業間的差異。溫業濤指出:「沒有人做的事,我們願意 去做,就是以創新思維開拓新市場的武器。如果沒有創新精神,就必須和傳統旅行社打混戰,對企業競爭力與人員管理,都有很大的問題」。

相較於溫業濤在人才培育、產品規劃上創新,鳳凰旅行社董事長張金明,則將創新精神融入經營管理。鳳凰的許多經營管理制度,都走在同業前面,不但是最早電腦化的旅行社,也是第一個採用電腦交易、首家取得ISO認證的旅行社,更是目前唯一股票上櫃的業者。

企業要有創新的冒險精神才能永續經營。「沒有創新就會滅亡,所以我們要很敢衝。」張金明說,企業的成長絕對不是「數字」與「規模」的成長,而創新帶來的往往是周邊無形的收穫。

以上櫃後的鳳凰為例,改以公司整體形象來做宣傳,擺脫以業務魅力為主的銷售訴求,便是上櫃前沒有評估到的價值。

【2009/03/11 經濟日報】

行銷觀測》真實消費當道 虛偽包裝閃邊


經濟不景氣,消費者更加審慎理性,「真實消費」可望大行其道。

統一星巴克觀察,即使大環境不佳,仍有許多消費者到星巴克喝咖啡,且期望多了解咖啡的內涵;不少消費者甚至表明,到星巴克就是想要喝一杯好咖啡。顯示著重咖啡品質的「基本盤」經營理念,遠比打價格戰或花稍的宣傳,更能贏得消費者認同。

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指出,去年平價咖啡市場重整,改變消費者買咖啡的態度。市場調查資料顯示,消費者渴望獲得內心安定並崇尚自然,希望了解產品背後故事、生產過程、出產地等,這便是回歸基本面的「真實消費」。

星巴克雖然之前未使用「真實消費」這個名詞,但面臨市場快速變化,仍堅持以咖啡品質為核心,正可呼應這種現象。為滿足消費者對「真實消費」的需求,星巴克進行全面品質提升計畫。

日前,東方線上與政治大學企研所教授別蓮蒂合作,進行消費者生活形態調查研究,指出今年的五大趨勢,包括理性規劃金錢支配;鑑賞力與品質要求高;科技生根、平實消費;重視健康的飲食習慣;環保意識大幅提升。

東方線上表示,上述五大生活形態趨勢都呈現「真實消費」的傾向,例如金錢運用務實理性,重視商品或服務提供的真實本質;在維持流行風格鑑賞力的同時,仍堅持品質;科技商品使用平實化,嘗鮮意願降低;並把健康飲食、環保意識落實在生活中。

東方線上董事長詹宏志認為,「真實消費」極可能成為台灣消費態度上的重要內容,是長期行為,而非短暫現象。

他在一場研討會中指出「真實消費」的具體內容。例如崇尚自然讓消費者希望產品回歸自然,不使用人工或化學材質;消費者希望了解產銷全部過程,渴望聽到故事,對產品背後的人感興趣;對品味的歷史淵源感興趣,想知道「這是什麼」或「這是怎麼來的」?

面對真實消費大行其道,詹宏志建議行銷人,對產品製程須更敏感(包括材料和文化),弄清楚所有過程,儘量說出產品背後的故事。對「價值感」與「價格」的合理對價關係須更小心。

產業界及設計界人士指出,雖然過去很少使用「真實消費」這個說法,但近年來這個趨勢已反映在各個層面。例如設計走極簡風,去除不必要的裝飾,回歸物件本身,或強調環保概念的綠色設計。

此外,有機產品的興起,強調食物「從產地到餐桌」整個流程都要清楚,並促成消費者與農民互動的市集出現;甚至提倡消費者應利用每一次的消費,為自己想要的生活投下一票,或者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著重產品與文化、故事的連結,也都與真實消費的理念一致。

【2009/03/11 經濟日報】

管理挑戰》迎戰景氣寒冬 董事會in起來

經濟衰退嚴重衝擊大企業,董事會應因應危機,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但他們該把哪些事情列為優先要務?

《財星雜誌》資深編輯柯文(Geoff Colvin)就這個議題,訪談管理大師夏藍(Ram Charan)、高階人力仲介業者Spencer Stuart U.S.董事長奈夫(Tom Neff),他倆提出精闢的見解。

董事會優先要務

董事會應該優先投入哪些工作項目?夏藍認為,金融風暴還未平息,他研究的若干企業預測營收還會下滑一成到二成,因此董事會最迫切的工作是,花時間了解公司的現金、資產負債表、借貸、流動性問題。他強調「讓相關單位來做一、兩小時的簡報,是不夠的」。

其次是重新思考管理團隊設定的目標。夏藍說:「你想激勵管理團隊,但不能只用略加修正的舊目標,在這個非常時期,生存下來可能就成問題。」

接著,必須重估所有的董事會成員,夏藍強調:「由於環境劇變,有些舊成員可能已經破產,或者變得不適任。」

最後,重新檢討公司的薪酬制度。夏藍表示:「我所遇到的多數報酬委員會主席都不知道用於股票選擇權估價的Black-Scholes模型,既然不了解,就要考慮其他模型」。

奈夫建議,董事會花更多時間思考無法設想的情境,或許一年前,這些情境看來可能不合理、超乎想像。例如,不妨假設:如果公司的主要銀行消失了,如果公司發生流動性危機,如果道瓊指跌到6,000點,如果公司股價一路下探引來入侵者,該怎麼辦?

專注企業風險管理

董事會必須專注的另一個課題是企業風險管理。奈夫表示,這不只是銀行放款給企業必須注意的風險,而是發掘自己的營運模式面對哪些風險?影響公司業務的全球風險有哪些?他強調:「這是全盤性的做法,而且可以測試運作中的系統穩定性如何。」

另一個重要的思維,是董事會每一個席次都很重要,且董事會必須以策略性的角度來看待每位董事。奈夫表示,必須思考:面對新挑戰和不確定性,有哪些才能和專業能力,是現任董事所欠缺的?

他強調,會有更多的董事辭去職位,尤其是活躍的董事,他們不再有時間和興致擔任這個職位,「因此,董事會須未雨綢繆,備好適當人選」。

擴大思考範圍

大多數董事會不善於預見哪些地方會出差錯,夏藍提出一些方法,可以幫助董事們擴大思考。

製造商董事會通常不會廣泛討論資產負債表,夏藍強調,討論資產負債表應聚焦於兩個問題:現金來自何處?又流向何處?董事會必須認識、討論資產負債表,取得管理團隊的意見,探討在不同的狀況下會有的財務風險。

其次是設立風險長職務。夏藍透露,一家製造商已設風險長,過去六個月來,他列出九種風險類型,供公司治理委員會、董事會討論。

奈夫認為,若干金融業者的管理團隊擁有可觀的股權,之前,這是件好事,但提升獲利的誘因,製造了這些金融機構無法吸收的風險。

因此有人會說以企業獲利決定經營者報酬的方式不對,會讓管理團隊太聚焦於獲利成長,而不是健全的獲利成長。奈夫表示,儘管逐季更改管理者目標不是好主意,但薪酬委員會必須為努力達成移動目標的經營者,訂定合理的報酬。

投入更多時間

董事會必須投入的時間有了很大的變化。董事會、董事會委員會在定期會議之間召開視訊會議,已變得稀鬆平常,投入的時間愈來愈長,對某些人來說已構成時間分 配的問題。奈夫補充,伴隨而來的風險也隨之升高,尤其是聲望風險,「董事會從未如此受到媒體的關照,沒有人希望名列企業倒閉報導中的惡棍名單」。

夏藍最後指出,大家開始體認到,董事會可以創造價值,「作不該作的事,或不作該作的事都會破壞價值」。

奈夫也呼應他的說法。「董事會不能再是懦夫,尤其是今年。」處於艱困時期,董事會更應強硬起來,扮演積極的角色。

(取材自《財星雜誌》)

【2009/03/11 經濟日報】

人資平台》企業掀起高階人才挖角風

景氣急凍,引發裁員和無薪假風潮,人資專家警告,企業瘦身之後,即將引發中高階主管的挖角潮。

中央大學EMBA執行長、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表示,當企業的人事政策變動時,無論是裁員或無薪假,都會讓員工有強烈的不確定感,對企業的信心也會動搖,因此若是企業沒有及時提供明確的方向,就很容易讓既有的員工,尤其是中高階優秀人才產生去意。

大陸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管理學副教授蔡舒恆觀察,兩岸的高階主管挖角戰早已悄悄展開。他表示,台灣人才態度好又認真,深受大陸企業和外商公司青睞,趁著台灣製造業忙著裁員、放無薪假,他們透過獵人頭公司針對半導體業和金融業的高階主管,祭出高四到五倍的薪水,進行挖角。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秘書長張瑞明透露,目前的確不少企業人前大裁員,卻暗中進行挖角,挖角對象以高階、資深專業人才為主,例如中部一些精密機械業者積極網羅資深的系統整合人才。不過,這是否會形成一股風潮,他持保留看法。

因應挖角危機,林文政建議,企業在人事精簡後,必須盡快進行人才區隔。他指出,企業瘦身時,會先從人才評比較差的5%開刀,剩餘的人力可依績效高低,細分前5%、10%的人才和後15%的人才,然後根據不同的發展潛力和能力,推出不同的留才和育才策略。

他進一步說明,就育才而言,企業可以針對前5%的人進行接班人訓練,對前10%的人提供更高階的訓練課程,至於後15%的人,則可針對未來企業的策略調整以及市場變化,提升個別的專業技能。

【2009/03/11 經濟日報】

效率高手》徹底Google化

上 帝是很公平的,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但日本一位近年竄紅的暢銷書女作家,卻能把24小時變成48小時。她不僅開設投資顧問公司、組織職業婦女社群、 經營個人部落格、為報紙雜誌寫專欄、擔任日本政府顧問、兼職撰寫暢銷書,晚上回到家,還得搖身一變為照顧三個女兒的單親媽媽。

在日本備受30世代推崇,甚至被譽為「虛擬主管」的勝間和代,今年40歲,正因主張有效率地管理時間與金錢,在日本刮起一陣「勝間流」旋風。

「資訊是現代的貨幣!」勝間和代認為,資本主義的本質,是財富從愚者手中流向智者的機制;未來,「資訊主義」將取而代之,財富將從沒有資訊的人手上,轉移到掌握資訊的人手中。

想在知識經濟時代成功,一定要掌握優質資訊,並提高知識產出效率,而「將自己徹底Google化,在資訊洪流中掌握1%真正有價值的資訊。」是勝間和代自認能身兼多職,在有限時間內能作別人兩倍的事,並在工作20年間,年收入增加20倍的祕密。

比起時下的慢活、樂活哲學,勝間和代信仰的是「GTD」——「get things done」,積極把事情完成的生活態度,才能在工作和生活間求取平衡。

為了讓時間管理效率最大化,勝間和代每晚會從Google日曆確認隔天行程,上網查氣象預報,再用有GPS功能的手機研究隔天各行程的地點和距離。早上起 床後,她會上Gmail和社交網站Mixi收信,然後騎自行車出門順便健身,平均每天都得騎上20到40公里。騎上安裝有GPS導航儀的腳踏車,她還會邊 聽MP3學英文或聽新聞,並隨時利用會議空檔的零碎時間,以筆記型電腦瀏覽新聞與付費訂閱的資訊。

「在資訊的洪流中,要看清並有效地挖掘出那1%有價值的訊息。」勝間和代指出自己的強項,她主動管理資訊,過去喜愛使用火狐(Firefox)搜尋引擎管理頁面,現在也用最新的Google Chrome搜尋引擎,可以管理多個搜尋選單與關鍵字,節省時間。

為了讓人脈累積效率最大化,勝間和代1997年為了分享育兒心得,白天從事顧問工作,晚上則架設支持職業婦女的網站「麥田」,2004年還開設自己的部落格,持續經營,將自己的人脈十倍化。

在現實生活中,勝間和代利用不容易喝酒,時間也有限的午餐時間,每周撥出三天邀請想認識、請益的人共進午餐,既能交換訊息也能累積人脈。

為了支援知識產出最大化,勝間和代非常注重健身與生活習慣,以排除所有影響效率的因素。

例如她不抽菸喝酒,不過度交際,少看電視,隨身帶計步器,每天騎自行車,每周上三次健身房,確保每天至少睡六小時等。

【2009/03/11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