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工作智慧》有時候做得到…

最近出了新書,談一些生活與工作的心得與建議。有些朋友看了後會和我討論書中的內容,其中一位多年不見的朋友寫信問我:「你書中寫的建議,自己都做得到嗎?」

我想了想,回答:「有些做得到,有些『有時候做得到』。」換言之,書中有些建議,就連我「有時候也做不到」。不一定做得到,為什麼還要寫呢?

最近,幾位有菸癮的朋友感慨,在菸害防治法愈來愈嚴的此時,老菸槍好像賤民,全無尊嚴。既然如此,何不戒菸,有些人的答案還是不會。

但若問他們贊不贊成菸害防治法愈管愈嚴,許多人都贊成。贊成的理由非常理性:一是因為不方便,抽菸量明顯減少;一是可避免年輕人染上菸癮,抽菸終究有害健康。

人往往就是如此。很多事情,理性的自己知道怎麼做是對的,但「不理性」的那一面,卻常常操縱的自己行為。

理性的自己知道該節制飲食,但面對食物,不理性的那一面常常變成主角;理性的自己祈願今天要開始規律運動,但不理性的那一面總會有100個理由,讓運動從「明天」開始…。

職場上,類似的情形也常發生,明知不該在不合時宜的時候說出不該說的話,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常因粗心犯錯,卻總是記不住教訓…。

然而,這一切其實都可以「反過來看」。不理性的一面「有時候會贏」,不正代表仍有理性主導的時候?由此可見,理性仍有機會突破人的慣性或不理性。有時是單純因為理性加強了自己的意志力,有時是因為理性有外力的借助(如菸害防治法)。

正因為理性與不理性不時進行拉鋸戰,時輸時贏,更要不斷提醒自己理性的那一面,該用什麼態度與方法面對工作、經營生活。

這些提醒,倒不是為了追求百分之百的完美,而是讓自己多一些「有時候做得到」的可能性。

(作者是輔仁大學大傳系兼任講師,著有《生命沒有過渡》)

【2009/02/16 經濟日報】

企業文化 植入創意DNA

不斷湧現的創新能量,讓企業百年不墜;持續播下的創新種子,引領3M成功轉型,蛻變為全球知名的市場創新領導者。

商品在全球近200國銷售,營業據點遍及60多國,2007年全球營業額約250億美元,在眾多企業苦於創新泉源難尋之際,3M不斷推出創新商品,從高速公路安全到辦公室用品,優異的創新能量,在在令人驚艷。

持續創新,維持品牌價值,是品牌經營最難的課題,卻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台灣3M策略行銷暨規劃處總經理余鵬指出,3M一年投注營業額5%到6%於研發。公司的全力支持,為企業醞釀濃厚的創新氛圍,營造獨特的創新文化。

激發員工創意潛能

余鵬說,成功的企業創新概念,不只應用在技術或產品的創新,連組織策略與商業模式,都要融入創新因子。若把3M全球超過7.5萬名員工的DNA,在顯微鏡下剖析,定可看到創新、創意細胞跳動。

早在1930年代二次大戰後,3M第一任董事會主席麥克奈特(William L. McKnight),即把創新因子植入企業體內。

觀念新穎的他認為,太多的管理會扼殺員工創意,重視員工的多樣化才能,激發員工的創意潛能,公司才能成功。

風格獨具的麥克奈特,奠定3M的創新文化與價值觀,養成企業的創新體質。

余鵬形容,麥克奈特以開放觀念領導3M。他常獨自開著車、帶著鴨舌帽,走到第一線與客戶端互動,聆聽顧客聲音,更重要的是,為公司的創新泉源挖掘新井,從客戶端需求取得可創新的訊息、方法。

他的做法正呼應台灣精品品牌協會理事長王文璨的想法。王文燦認為,尋求創新點子,唯有兩條路:「不是到現場,就是到市場。」

能領導市場的創新點子,往往不是研發人員關在實驗室中,憑空想像而得。品牌要有效創新,不能閉門造車,需走到市場端,聆聽消費大眾需求,創造滿足需求的商品,才能熱賣。

創新產品 成長動能

麥克奈特深諳此理,創造以客為尊的創新文化。他為3M成立第一間實驗室。拜訪福特汽車時,他發現當時汽車流行一部車兩種顏色,但噴漆不易,馬上把問題帶回實驗室,因而發明遮蔽膠帶。

從此,創新產品成為刺激3M成長的最大動能,從1920年初期成功開發世界首批防水砂紙,40年代為因應世界大戰,轉向防禦材料開發生產,研發出用於高速公路反光標示的反光紙等。

創新來自核心技術的不斷累積。余鵬指出,3M有個技術平台,內建45項核心技術,分享旗下六大事業群,賦權全球各單位,以延伸技術的發展彈性,創造更多專利產品。

建立容錯文化

3M認為,只要員工成長,企業就會成長;投資員工,是企業成長最重要的途徑。也是明基電通副董事長的王文璨指出,企業要鼓勵員工勇於表現創新思維,得建立「容錯」的創新文化。

3M目前品牌資產價值200億美元。由主品牌3M領軍,旗下共八個「策略性品牌」,如主打高收入、重視家庭的族群,專賣濾淨商品的淨呼吸(Filtrete);專攻醫療保健用品的Nexcare 等,在市場都有亮眼的成績。

每一個策略性品牌都有不同的定位,所屬的產品線、目標族群等,也形成整理作用,將3M的多元商品分類,將母品牌3M的力量,從工業市場延伸到各個分眾市場,與消費大眾有更細膩的互動,提升顧客的品牌情感。

多元而發散的策略品牌,各自擁有其個人化性格,但仔細觀察這些家族品牌,可見骨子內的共同點,都融入了母品牌的DNA,貫徹3M的創新品牌文化、可信賴品質、好服務的品牌承諾。

王文燦指出,許多企業是先有產品、再找客群,常會遇到品牌承諾難貼近顧客心的問題。每個品牌都有其個人化性格、清楚定位,才能具體實踐對目標族群的承諾。

策略行銷 打響知名度

累積百年的創新文化,豐厚3M策略品牌的內在實力,但品牌經營還得做好外部溝通,讓顧客真正感受品牌精神,融合別出心裁的行銷操作策略,就是要讓品牌更貼近台灣消費者。

如去年與當紅偶像劇「命中注定我愛你」合作,在劇中大量使用Post-it便利貼,搶攻學生族群;「一把抵兩把,何需瑪麗亞」的廣告詞,則打響魔布拖把名號,更連續兩年獲得廣告金句獎。

余鵬說,通路經營、商品包裝也很重要,品牌所有活動都在實踐品牌承諾,創造消費者認同。

為此,3M全球建立品牌評估制度,從品牌認知、忠誠度等面向,計算品牌在每個國家推動的成果,以及需強化、改善的部分。余鵬指出,台灣3M知名度已跨越門檻,如今品牌經營重心放在提升客戶忠誠度;中國市場重點則仍放在打知名度。

百年創新因子,深入企業體質,透過創新持續維繫品牌價值,3M稱職扮演提供顧客實用巧思與解決方案的參謀夥伴。

【2009/02/13 經濟日報】

自我經營》為中高齡的那天做準備

新聞中,一位被裁員的男性說:「我45歲了,兩個小孩念小學,還要付房貸、車貸,都已經這個年齡了,還有誰要雇用我?我現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每個人都有變成中高齡的一天,也都應該自問:如果我45歲被裁員,該怎麼辦?

以我為例,我希望,到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有能力做,就業市場也有需要的工作。所以我拿紙筆寫下未來會有需求的工作。

1.隨著中國大陸的興起,中文能力日益重要,但現在年輕人中文能力低落,中文師資將需求迫切。

2.找工作難度日增,求職諮詢服務看好。

3.很多人不會寫履歷表及自傳,需求代辦服務。

4.兩岸就業市場互動和交流愈來愈密切,需要專家提供分析。

5.台灣風景美,人文素質高,但缺乏觀光行銷人才。

6.各行各業競爭激烈,迫切需求行銷人才。

接下來,我寫下自己相對應的能力:

1. 中文能力不錯,長期寫專欄,已有15本著作,應該有資格教年輕人中文作文吧!

2.已有400場以上的演講經驗,應該可以開求職相關課程。

3.可以像留學代辦中心一樣,代辦求職者的履歷表及自傳。

4.喜歡旅遊,也懂行銷,可以應徵旅遊行銷的工作。

5.可以教公關課程。

6.可到其他感興趣的產業從事行銷工作,例如消費性或健康產業。

7.已有很多廣播及電視的經驗,可以嘗試大眾傳播工作

這個世界,有需求就有供給,所以「有能力供給的人」,就可以得到工作。看來,除了目前的工作,未來應該還有一些選擇。

接下來我問自己──到那個時候,我年紀比較大了,還有人願意給我工作嗎?

我想,如果身體健康,知識及想法跟得上時代,要的薪水低於可以創造的產值,而且又有足以說服雇主的資歷,應該會不缺工作機會。

但如果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我可能得降低薪資期望值;收入不夠,就得降低生活水準,現在也要多工作多儲蓄,還得培養柔軟的身段,能伸能屈才行。

看來要準備的事,還真不少呢!

(作者是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

【2009/02/13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身價,自己創造

作者:鍾坤霖、許美淑 

出版:天下文化

在不景氣時代,企業最求才若渴的是業務人才。但隨著環境的演變,銷售專業服務也不斷演變。早期的「交易式銷售」,客戶了解自己的需求,只想要「價格優 惠」,所以擔任「交易型業務」的難度較低。近年來的「顧問式銷售」,客戶需要更多專業的建議。目前銷售專業服務更演進到所謂的「戰略式銷售」。

這本書從遠雄企業的超級業務員如何創造出億元業績,分享「戰略式銷售」的關鍵與訣竅,尤其是經營人脈的心態與技巧。

本書探討超級業務員必備能力——專業力、分析力、業務力、執行力、同理心的技巧。藉由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替公司創造競爭力與業績。

【2009/02/13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抱怨是最好的禮物

作者:珍妮爾‧巴洛(Janelle Barlow)克勞斯‧穆勒(Claus Moller)

出版:商智文化

彌補服務(Service recovery)課程一直很受歡迎,服務和品質在現今的社會不斷被劃上等號,有關在抱怨和彌補服務的學術研究也持續增加。

儘管顧客不屬於組織層級中的一環,可是每一本經營管理書籍提到的理論,一定都會呼應杜拉克在1951年說的話:「顧客是我們在企業裡的理由。」可是這一點 太容易被遺忘。作者身為顧問經常聽到很多藉口,有人會唉聲嘆氣:「我們已經盡了告知的責任啦!」彷彿只要告訴對方做改變就足夠了。

現今社會已從財貨經濟走向服務經濟,企業真的重視發展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文化,就該將顧客的不滿當成核心。作者撰寫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把抱怨當成禮物,世界因你我的發聲變得更美好!」

【2009/02/13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