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企業要建立成功品牌,品牌生命需要幾經進化,才能成為市場潮流中適者生存的品牌。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日前出席「2008年國際品牌論壇」,以「摘龍眼理論」,分享自創九個本土品牌的實戰經驗。他形容:「建立品牌就像摘龍眼,要適可、適度、適時」。 戴勝益從童年摘龍眼的經驗,體悟出80/20法則對經營品牌的重要性。他發現,每回摘龍眼,花一小時就能摘完樹上80%的龍眼,剩下的20﹪,因為長在比較高、較難摘的地方,得再花五小時才能摘完。 他指出,「發展品牌,要用最經濟的方法攻占80%的市場。」一顆龍眼樹,就像一個品牌,執著於另外的20%,不但耗費時間、甚至會摔下樹受傷。 戴勝益一手創立多種餐飲品牌,旗下事業體,包括:王品牛排、西堤牛排、陶板屋新和風料理、原燒燒烤、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他表示,「王品是九死而後的那一生」。在幾次失敗後,戴勝益才成功創立王品品牌,開拓一連串的連鎖餐飲品牌。 他最初只打算長久經營王品這塊招牌,但在拓展第15家店時,面臨必須收店的危機。戴勝益說,「品牌做久了,市場會鈍化。」為了維持現有品牌的最佳品質,企業需要投注更多的資金和成本,相對的利潤就會降低。 例如,王品的第一家高雄店,淨利100萬元,開了第二家店後,兩家店總淨利是100萬元,拓展成三家店後的總淨利竟只有80萬元。開了三家店,營業額沒有顯著成長,房租、水電、人員開銷卻增為三倍。 戴勝益認為,「品牌遍地開花後,品牌對消費者的尊貴感、神秘感、稀有感,慢慢消失。」他領會出「摘龍眼」的原則,謹慎評估「適可、適度、適時」性,了解單一品牌的市場極限值,以及店家的最佳數目,最後決定收了兩家店。 戴勝益說,長期經營的經驗值顯示,王品的發展空間已達極限,全省11家店數不能再多、或再少,年營收最高就是8億多元。 王品營運發生天花板效應,使得他決定發展多元化的品牌策略。「切割新品牌比維繫恆久品牌更重要」,戴勝益說,創造了一個優質品牌後,根據不同的客人需求,在同個組織架構下,以一致的企業核心價值,複製多個品牌,賦予個別、獨特的品牌描述。 他說,「連體嬰的品牌,會強化品牌價值在消費者心目中的份量。」 品牌的身軀、面貌雖不同,對消費者來說,王品集團品牌群留著相同的血液,消費者認同品牌的投射心理,不僅會實質反映在營收數字上,多樣的消費選擇,也擴張了王品集團餐飲事業的市場版圖。 戴勝益強調,品牌策略的多元化與多角化不同,王品集團的多元品牌策略,都在同一個連鎖餐飲的品項下。 戴勝益表示,因為「中小企業資金有限,無法取得國際品牌代理權。」所以,他自創品牌,接著走品牌多元化。 王品集團品牌群,以口腹的滿足、感心的服務,維繫顧客忠誠度,也吸引來新客群。戴勝益說,「摘龍眼的品牌路,讓王品集團與眾不同。」 【2008/07/16 經濟日報】 |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品牌經營》品牌建立 就像摘龍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