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成功者的失敗學》胡榮華信心堅定 打敗孤單

第一次單車環球回國後,「一朝成名天下知」,胡榮華除了全省巡迴演講,分享旅途見聞,啟發許多後進者,後來他經營戶外用品零售,更把握機會助人。

曾有位女性到店裡看了三次一件價值1.6萬元的防水外套,胡榮華和她聊天,才知道她的女兒要到美國留學,想為女兒準備禦寒衣物,看上這件外套,但覺得太貴買不下手。

胡榮華請母親轉告女兒到店裡找他,了解這個女孩求學的決心後,他決定以一塊錢的價格,把衣服賣給她。「妳就把它當作是我贊助妳好了,我只是舉手之勞,當年我也是受聯合報贊助,才實現理想的。」

胡榮華笑笑地說:「我的店有點理想主義傾向,我喜歡『切』(指南美洲革命份子切‧格瓦拉)的那種精神,騎著摩托車,燃燒青春的火焰。」

胡榮華也曾是個典型的「熱血青年」。他的血型是罕見的RH陰性,照理說不適合從事危險的戶外活動,或獨自長途旅行,因為萬一發生意外需輸血時,若找不到充足血源,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

因此,胡榮華年輕時就常捐血,曾被捐血單位推薦角逐青年獎章;後來騎踏到不同國家時,他也會捐血給當地國家。

胡榮華認為,單車環球這種冒險活動,成功的關鍵不是裝備好、體力佳或意志力堅強,而在於態度決定一切,以及靠經驗累積而來的應變力和判斷力。

騎車環球難免會遇到危機,但勇敢跨出去,沿路會有芬芳的花朵綻放著。他套用一句日文說:「我只是『一生懸命』地去做!」也就是認真、持續不斷地去做好一件事,終於有志者、事竟成。

不同於一般父母擔心孩子從事冒險活動,胡榮華鼓勵兒子到澳洲遊學、去日本自助旅行或騎單車環島,國外盛行的「行動人生」,更是他最想在台灣推動的觀念,不妨年輕時到異鄉從事不同的活動,用行動體驗人生。

他也奉勸想從事戶外探險的人,「踏實比張揚好,否則恐招來不便」。有出發前的蘊釀,才會有踏實感;即使不被看好、還能「一生懸命」地去做,才能將旅途中的失敗挫折視為理所當然、甘之如飴,持續且不灰心地一步一步踩上成功的歸途。(

【2008/10/16 經濟日報】

透視鏡》無形的錢景

日前參加一個座談會,除了談論科技業的前景,也針對繼個人電腦產業後,是否還有產業能像資訊產業一般享有十年的榮景,發表淺見。

與觀眾交流的時段,本想自己可以很輕鬆,因為我已向與會者表明自己一點都不懂股票,沒有所謂明牌可以分享,請大家諒解,沒想到還是有人問起較長期的產業發展及產業競爭力。

其實,預測真的很難,尤其產業環境變動如此迅速,新科技不斷推陳出新,但長期觀察產業的發展脈絡,應該可以理出一絲頭緒,或許不是很精確,但可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舉例而言,觀察電腦產業的發展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從大型電腦時代到個人電腦,以致未來無所不在的網路,其市場銷售數量從大型電腦的104,到個人電腦108,資訊家電則可達1012,呈現相當巧合的指數成長。

又如,過去以硬體產品為主的時代,「買硬體送軟體及服務」,如今在很多專業軟體市場則是「買軟體送硬體及服務」;而在硬體價格大幅下滑,軟體又模組及套裝化的情況下,「買服務送軟體及硬體」的時代已來臨。一元手機、免費電腦,成本都隱藏在服務中。

因此,我開玩笑的對許多從事硬體產業的朋友說,硬體已從主流產品,變成附屬品,未來則成為免費的贈送品,而且有機會成為「收藏品」,產業興衰可見一斑。

那麼,未來的太平盛世產業何處尋?有位學者提到台灣產業發展的歷程,或許可以提供一個方向。

過去台灣的外銷主流產品重量以「噸」計,例如腳踏車、紡織品一貨櫃一貨櫃的運往海外;接著資訊產業興起,重量以「斤」計,例如筆記型電腦;接著產業主軸轉 到半導體,重量改以「兩」計;接下來的推演應該是「微量」或「無形」的產品或服務為主軸,往這些方向思考,下一個新興產業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以上只是一個產業長期脈絡的觀察經驗推演,應該還有其他產業訊號值得參考,期待讀者可以有更多的體會!

【2008/10/16 經濟日報】

經營思維》品牌觸角 象限延伸

再熱賣的商品也有生命周期,一旦進入衰退期,企業得加快腳步,推出下一個明星商品搶市。「企業經營也有生命周期,」展圓國際董事長張寶鄰認為,公司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不時時求進步,很容易就會被市場淘汰。

所以,他替自己的手創事業,設定每「十年」為一個轉型周期。每隔十年,便徹底檢視公司的競爭力,思考如何再創第二、第三條成長曲線,帶領公司邁向永續經營。

張寶鄰1979年白手起家,創辦「元祖麻糬」,把傳統在街邊叫賣的商品,導入企業化經營,並巧妙運用五感行銷,在門市置放包餡機,讓師傅現場製作,成功吸住過客眼球,創下亮眼業績。

元祖以單一產品切入市場,為原本只有單一口感的麻糬,調配多種口味,再不斷引入國外技術,研發多樣化品類,並結合節慶行銷,推出特定時節商品,配上精緻化包裝,創造品牌附加價值。

轉型周期 十年一輪

張寶鄰行事風格不躁進、步步為營。他認為,既然要創業,就要找出市場區隔,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我認為創新,才有商機!只當個市場追隨者,是很難被消費大眾記得的。」

張寶鄰不喜歡和競爭對手正面衝突,努力開闢新戰場。他自創「象限延伸」策略,一旦發掘有機會可切入的市場,便先畫一幅「市場區隔象限圖」,一一列出現存競爭者特色,從中尋找市場空缺,再為品牌定位。

他說:「品牌之間的同質性愈高,愈容易陷入惡性競爭。但若從市場區塊空缺切入,就能創造差異性,就有商機。」

例如,多年前,元祖首創冰淇淋內餡月餅「雪餅」,成功搶攻中秋月餅市場,就是張寶鄰運用象限圖運籌維幄的成果。

張寶鄰指出,中秋月餅商機高達百億,但台灣糕餅業者上萬家,傳統月餅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只有創新商品,才能創造差異。

元祖努力投入研發,「雪餅」一推出就轟動市場。每年銷售量呈倍數成長,最高創50萬盒紀錄。

之後,元祖跨足喜餅市場,張寶鄰也採相同手法,進行市場探測。他發現,當時中式與西式喜餅,各據山頭,但還未有日式喜餅品牌占穩一席之地,便決定以日式喜餅切入市場。

元祖創業十多年有成,順利打響名號,經營規模從單店、多店演進到連鎖店,但此時,張寶鄰很明白,台灣屬島國經濟,元祖往後拓店空間有限,企業成長可能因此受限。

努力思考解套辦法,張寶鄰發現只有跨出台灣、進軍海外,傳統麻糬才能闖出新路。張寶鄰不貿然前進,他先檢核自我能耐,同時分析國際趨勢,準備好了,才大步往前邁。

元祖早期的品牌識別、logo設計是幾何圖形,且從字義以羅馬拼音把品牌硬生生命名為「Yan Chi」,一般消費者很難辨識品牌販售的商品。

「這樣的元祖走出去能被認同嗎?」張寶鄰捫心自問。他分析,當前全球商標有兩大趨勢:「英文化」與「圖象化」。仔細評估後,他重新定位品牌識別系統,讓logo不只是logo ,而背負著品牌形象意義。

品牌意象 重新再造

取日語「麻糬」的發音,張寶鄰把元祖英文名改為「GANSO」,從文化面調整品牌名,強調品牌具有「精緻歷史」的市場定位;同時,改變品牌logo圖象為城堡,讓品牌顯得更活潑,也重新設計店型,從裡到外徹底改變品牌意象。

1990年,張寶鄰開始勾勒元祖進軍國際市場的策略藍圖,他先到海外註冊新商標,1992年下半年大幅調整組織結構,成立國際行銷部,待一切準備就緒,1993年與上海食品簽約,以大陸作為進軍海外市場灘頭堡,正式踏出國門。

「不同市場,要用不同策略經營。」張寶鄰指出,大陸市場不易經營,他步步為營,採「由小到大、以小搏大」策略,第一年只開三家店,配合點、線、面行銷策略,一步步搶占市場。

所謂「點」指的是自營門市,「線」是在百貨商場舖貨,面是採DM行銷、再宅配到府,經營超商通路。腳踏實地深入耕耘,如今,元祖招牌紅遍大陸大街小巷,有一年開百店的實力。

事業日益穩定,公司進入成熟期,但成長開始趨緩,也有愈來愈多競爭者加入市場。眼看創業之路將邁入第三個十年,張寶鄰居安思危,1997年開始思考帶領公司轉型,另闢一條成長曲線。

「元祖可以跨入什麼業態?有哪個明星產業值得放手一搏?」張寶鄰觀察,21世紀即將到來,高科技和生物科技可望獨領風騷,但這兩個新興產業都和元祖的食品本業,相差十萬八千里,「跨行轉業關聯性愈低,愈容易失敗!」

再往下看,他發現服務業每年都呈高成長,便決定跨足餐飲連鎖。張寶鄰深入觀察餐飲市場,發現日式餐飲品牌不多,便到日本考察餐飲市場,最後鎖定年輕兼具時尚感的和風喫茶屋「麻布茶房」。

談起和麻布的合作過程,張寶鄰搖頭笑說:「很不容易阿!」他指出,日本企業工作態度嚴謹,他「八顧茅廬」,「第九次」才邀請到麻布茶房的經營者,來台觀察元祖的經營現況,之後順利結成連理。

日前在一場演講上,張寶鄰說,很多人都問他,為何被麻布拒絕八次還不放棄?「因為我想賣東西給年輕客群!」他清楚知道想到達的下一個事業里程碑是什麼。

當時,元祖的主力客群介於30到35歲以上,客層年齡偏長,品牌若不向下生根,當消費者年齡漸長,品牌也面臨老化危機。張寶鄰說:「消費者後繼無人,品牌會有危機。」

所以,1999年他引進風靡日本年輕人的「麻布茶房」,向下培養品牌主力客層,搶攻22至35歲年輕族群的脾胃。

引進新的餐飲業態,張寶鄰也創新餐廳經營手法。設計「樣品櫥窗」,讓消費者在店外,就可看到餐點的實體呈現效果。他笑說,如此一來,好吃看得見、價格看得見,消費者可安心享受一場美食饗宴。

品牌策略 多元出擊

本身不會料理、卻是個老饕的張寶鄰,深諳「美味」是餐廳經營的核心,為穩定食物「味道」,他特別成立餐點研發團隊,請來一位主廚掌舵,先在中央廚房烹飪半成品,再送到門市,門市二廚只需加工,即可作出主廚味道,均化各家門市品質。

創新的餐飲品牌經營模式,使得921大地震後、台灣百業蕭條時期開幕的麻布茶房每天都大排長龍。

成功引進麻布茶坊,展圓大聲宣告進軍餐飲業的決心,張寶鄰重新修正品牌經營方式,操作手法更進階。

接著,陸續推出的唐風日式風格代官山、日式健康定食元定食、蛋包飯專賣店蛋蛋屋、華風頂級壽司鮨彩等七大餐飲品牌,則是引進日式餐飲的know-how、自創的品牌。現在,展圓反而外銷台灣服務業的品牌。

張寶鄰驕傲的說,他採多品牌策略,搶攻市場。但每一個品牌,都有清楚的市場定位與區隔,都是為目標消費群,量身定做的品牌,「品牌放對位置,消費者才看得到。」

努力走過三個「十年」,張寶鄰不斷創造事業高峰,他不只要發展兩條、三條成長曲線,還打算在2012年帶領展圓海外上市,近期更要推出兩個餐飲品牌。

下一個十年呢?企圖心強烈的張寶鄰或許還沒有清晰藍圖,但可確定的是,他的每一步絕對踏得紮實。

【2008/10/16 經濟日報】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董事長愛說笑》長敗軍

「春麗」是日本賽馬界知名的「長敗軍」,牠幾乎是每場賽都參加,每參加必輸;已在百餘場比賽中殿後,但仍努力不懈,從未因為每賽必輸而失去奮力向前的動力,一直都是全力以赴;也未因墊底而放棄,總是精神抖擻、抬頭挺胸。

「春麗」的堅持、努力、不放棄、不自卑,已成為日本人的精神楷模,很多日本人為牠著迷,因為牠的鬥志「永不停息」。

【心得分享】

成功的人,固然能給社會帶來正面的積極學習,但失敗者愈挫愈勇、屢仆屢起,更能帶給社會學習與激賞。因為社會上失敗比成功的人多更多。

「受挫再起」的意志力,人類往往不如大自然界的動物和植物。受傳統禮教的束縳,「愛面子」成為人類逃避的最佳藉口。

唯有「不顧面子,全力以赴」的人,才有成功的機會。

春麗能,我為什麼不能!

【2008/10/14 經濟日報】

標竿學習》Zara時尚學夠專業 敢顛覆

當許多成衣零售業者因為庫存去化緩慢而坐困愁城之際,來自西班牙、屬於Inditex集團的Zara連鎖服飾店,卻打算今年拓展640家店。

Zara逆勢成長的秘訣何在?除了平價、跟上流行腳步之外,Zara緊控供應鏈的每個環節,才得以讓設計圖在二周之內化為成品上架。由Zara首創的「快速時尚」已成為連鎖成衣業爭相仿效的模式。

Zara花了三年時間才讓這套策略漸趨完善,他們一路顛覆零售業的傳統。

對多數服飾業者來說,供應鏈始於設計師,他們早在一年前就設計好服裝。但Zara的店經理每天都要監督店內的銷售狀況,他們的薪水七成來自於佣金,因此他們必須確定店內陳售的是對的產品。

店經理追蹤當前的銷售趨勢、顧客想賣卻買不到的產品,然後將訂單傳給公司的300位設計師,由他們馬上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通常,成衣連鎖業者會把大部分的生產作業外包到低成本亞洲國家,Zara卻在西班牙和鄰近的葡萄牙、摩洛哥生產半數商品,自家生產大多數流行性較高的商 品,T恤等基本品則向東歐、非洲、亞洲工廠採購。儘管西班牙平均月薪1,650 美元,遠高於中國大陸廣東省的206美元,但Zara可省下時間和運輸成本。

此外,Inditex工廠引進和豐田汽車物流專家共同開發的及時系統,也讓公司握有某種程度的掌控權,而不像完全仰賴外包的企業,毫無控制權。

Inditex從西班牙的發貨中心向每個市場出貨,歐洲分店24 小時可送達,美洲、亞洲分店不會超過二天。

空運費用高於船運費用,不過Inditex付得起。這家公司刻意壓低生產量,營造獨家供應的錯覺,吸引顧客經常上門。因此,他們不需要像競爭對手般,用五折價去化庫存。

此外,跟上流行的腳步,也讓Zara可以抬高訂價。

對於想仿效跟進的競爭對手,專家的建議是,切忌半調子,「Inditex模式非成即敗,想要有成果,就必須全盤引進、確實執行。」

(取材自美國《商業周刊》)

【2008/10/14 經濟日報】

人資平台》雅芳找人才 要內外兼具

人才是企業前進的動力,尤其是以「人」為發展組織架構的直銷體系,如何管理人才,攸關整體企業的核心能量以及永續經營。

「人才是雅芳的命脈!」雅芳亞太區人力資源總監艾卓立(Ronald J. Asher)強調,優質人才是企業成長的無形資產,雅芳重視人才「向外的關係延伸及向內的自我開發」。

向外延展 拓展人際圈

艾卓立表示,除具備生意頭腦、財務觀念等這些用才的基本考量,雅芳更看重人才的個性,「個性要符合雅芳核心價值觀,願意與他人溝通、表達自己。」這就是他強調的「人才的往外延展性」。

領導能力、熱情導向,都是屬於延展性的人格特質,「雅芳需要懂得延展自己的人,願意協助開發他人,發揮直銷業的特性。」艾卓立說。

對身為全球直銷美容領導品牌之一的雅芳來說,人際之間的關聯性極為重要。艾卓立認為,雅芳就是慢慢透過人際關係的交織建立,並且向外密集擴張而成長至今。他說,有意進入雅芳服務的人才,要「好與人為友」,不斷地向外延伸人際圈,為雅芳構成強大的人力網絡。

本身樂於嘗試、接受挑戰的艾卓立,就是雅芳對外求才的活招牌。協助他在台處理人資事務的台灣雅芳人力資源處處長包雅清認為,艾卓立渾身展現的就是雅芳特質:與人親近,樂於發展人際網絡。

雅芳找到具有延展特質的人才後,人資部門會提供各項適時、適當的育才計畫,協助人才「向內自我潛能開發」。

包雅清說,具備「自我開發」潛質的人,自我挑戰和不斷學習的心態是基本要件。透過面試,雅芳找出「明確知道如何規劃個人職業生涯未來」的人,待進入公司後,提供系統化的培育機制。

「持續培育人才,不僅可以協助員工自我開發、提升能力,也能藉由這些種子向外延伸,擴散雅芳人脈力量。」肩負各國人才招募及管理重責的艾卓立指出,雅芳將 人才視為「海綿」,每個人都有許多發展的可能性,企業須建造一個能夠成長和進步的空間,讓「人才海綿」可以不斷的發揮作用。

身為跨國企業,雅芳特別重視人才的「在地力」及「國際力」。在本地被界定為高潛力的人才,直屬主管和分公司總經理,公司會規劃這名員工的個人發展計畫,依 職位和任務,訂定某段時程內,他所需要接受的職能培訓和職務輪調等。晉升到不同的職位後,也會為他規劃下階段的發展計畫。

例如,台灣分公司財務處處長鄔錫明,原本在香港的亞太總部工作,後來被指派全球性任務,到紐約總公司歷練後,再回駐台灣。

向內開發 能接受挑戰

「不同國家、不同職級的轉換都有可能」,艾卓立認為,好的人資部門,應觀察當地核心人才的成長表現與發展需求,提供適切的訓練機會和職位調升,協助開發高潛力在地人才,成為跨國人才,達到人才永續經營的目的。

為了尋獲雅芳獨具的人才,艾卓立帶領國際人資團隊與各分公司當地幹部,共同運作人資業務,借重本土人資部門成員,了解在地的人力需求和市場趨向,挖掘、培養人才。

他最後強調:「人的內外組合很重要,能向外延展、向內開發的人才,就是雅芳認為對的人。」

【2008/10/14 經濟日報】

新思維》社會創業家的獲利算盤…

首 開台灣社會企業先例的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因為兒子張友辰和員工參與協助菲律賓窮人蓋房子,很難將此公益活動換算成營收,最近修正社會企業的標準,從兼 顧公益與獲利,變成二段式目標,強調第一階段「也許不必太嚴格追求獲利」,先透過「公益創新者計畫」,培養準社會創業家的實力。

一年前,張明正與作家王文華成立若水,有別於一般企業的公益活動,若水的目標是成為有營收、能獲利的公司,所提供的產品、雇用的員工或服務的顧客,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公益,也就是所謂的社會企業。

為此,若水舉辦社會企業創業大賽,希望找出既符合社會公益,又有良好營運模式的社會企業創業團隊。

在張明正與一隊又一隊的創業團隊懇談時,張友辰則參加趨勢教育基金會與GK(Gawad Kalinga)基金會的合作案,帶著一群學生志工,在菲律賓扛水泥、蓋房子。

張友辰不是第一次參與未開發國家的公益活動,在美國念高二時,就由老師帶著到柬埔寨協助當地的弱勢團體。這兩年因為趨勢基金會與GK合作,改由他率隊前往。

面試這些年輕的學生志工,張友辰說,他只有兩大要求,一是保持微笑,二是永不放棄。

已到菲律賓多次的張友辰說,要一般人在心情好的狀況下,保持微笑很容易,剛開始工作時,保持微笑也不難,但連續工作六小時、九小時,還要笑容滿面就不容易了。

台灣飼料雞 菲律賓蓋房子

到菲律賓蓋房子,一上工就要扛六袋水泥、八袋碎石,好不容易放下這些水泥及碎石,還要不斷的攪拌、混合。在炎熱的菲律賓,一整天工作下來,原來在台灣都是「飼料雞」的學生志工,不口出惡言就不容易了,更何況面帶笑容,除非能認同自己所為,同時樂於付出。

前一年蓋了房子,翌年看到自己蓋的房子,已有居民住進去,張友辰內心激動不已。「我們帶去員工募來的玩具、書籍,把我們自己用不上的東西給他們;他們卻讓我們睡房中最好的位置,把他們僅有的給我們。」張友辰說。

所謂最好的位置,其實是類似夾層屋,得爬上去的水泥地,沒有床,也沒有桌子,「一天只有1.5 美元的生活費,要養一家子人,能有什麼像樣的家具呢?」

但是這些看起來似乎什麼都沒有的菲國人民,還是可以保持微笑,熱情擁抱遠到而來的友人。張友辰說:「這些當地的貧民,即使什麼都沒有,也可以保持樂觀,我們有什麼可以放棄的理由?」經過近一周工作,回到台灣的張友辰,變得對所有的事情都心存感激。

問張友辰帶隊兩年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還帶著些許稚氣的他一臉狐疑:「我們到當地,不是為了要有什麼收穫才去的」。

趨勢科技共同創辦人陳怡蓁表示,對於學生志工來說,主要是付出勞力,但當地的居民獲得的是關心、尊嚴與友誼,感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友誼,也因此重燃希望。

其實GK的模式,說起來很簡單。為了幫菲國窮人,GK會統計當地的房子需求 ,計算所須材料費,再向民間企業募資,土地則與當地政府協商取得。

初期沒利潤 靜待水到渠成

例如有些貧民住在垃圾山附近,一旦下大雨,住家就會淹水,後續還會衍生公共衛生問題,因此政府也樂得提供土地,讓外來資金投入地方建設。

當地居民不僅參與自家房子的興建工程,還要協助鄰居蓋房子,工作時數須符合承諾量。除了捐款的企業主,類似趨勢這樣的基金會在各地募集志工,投入承諾的工作時數,才能確保所蓋的房子可以滿足當地需求。

張明正說,社會企業是用不同於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的方式來做公益,同時要有營收和獲利。但許多從事公益的人,他們的付出很難量化,他們捐的可能是腦力、人力、時間,也可能是核心競爭力,因此很難衡量其回饋。

而且有些志工活動,初期沒有業務壓力,也沒有利潤,但長期做下來,可能就水到渠成,成為可以轉為社會企業的模式。

以在菲律賓蓋房子為例,趨勢在菲律賓設有全球防毒監測中心及實驗室,雇用許多當地人,不少當地員工都參與蓋房子的公益活動,趨勢甚至開放其他地區的員工參與。

其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一位丹麥的員工在參與蓋房子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發現從事公益帶給他無比的滿足,因此寫了一封信給陳怡蓁,說明他想辭職投身公益,陳怡蓁雖然不捨,還是祝福這位轉換跑道到GK基金會的員工。

針對類似在菲律賓蓋房子的公益計畫,若水規劃新的「公益創新者計畫」。因為台灣的準社會創業家,大多缺乏做公益或做生意的實戰經驗,對於社會問題瞭解不夠深入,提出的解決方案也不夠完整,因此需要小規模的試做計畫,幫助準創業家從做中學習,培養成為社會創業家的實力。

另一方面,台灣有許多人樂意在下班或下課後,貢獻自己的時間與能力,給需要幫助的人,但他們無從取得相關資訊,也不知道該如何參與,因此需要一個公益資訊平台,讓他們找到需要幫助的人,也找到參與的方式。

設公益平台 分享經驗資訊

所以,若水希望動員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規劃社會公益活動。也就是這些公益活動的創新者,提出的公益活動未必要賺錢,也未必要有收入,可以是有收入的計畫,也可以是非營利的計畫,但前提是要創造社會公益,並讓志工參與。

為了讓更多人接觸志工計畫,若水也正在規劃公益平台,希望透過這個平台,不僅非營利組織可以參與,包括學校、企業、醫院,甚至三五好友成立的社團,可以發 起公益活動,投入社會服務。透過網路的號召,讓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參與,計畫結束後,還可以透過平台,將執行的過程及結果傳遞出去,分享經驗與資訊,甚 至深入探索、找出解決社會議題的方案。

【2008/10/14 經濟日報】

主管經》感恩部屬

關於學習,有個令人莞爾的笑話。話說學習英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路上隨便找個年輕人,自願免費教他英文。為了教會別人英文,自己必定認真學習。三個月後, 犧牲了一個無辜的年輕人,但成就了自己突飛猛進的英文。

大部分主管都是由菜鳥主管開始,邊做邊學。在跌跌撞撞之下,逐漸學習與練就管理的技能。

如同上述笑話,在主管這段邊做邊學的過程中,相信所犧牲的無辜年輕人,應該不只一人。

對於這些陪自己練功的部屬,主管應心懷感恩。不論彼此共事時間的長短、互動的優劣,都應珍惜這段機緣,謝謝他們可以陪同自己走過這一段管理修練之旅。

若自覺曾因個人管理舉措失當而傷及部屬,只要並非蓄意傷人,其實主管毋須過度自責。

醫院的名牌醫生,也都由實習醫生開始,透過看診的機會,一點一滴累積實戰經驗,逐步微調自己的診斷精準度,才能成為再世華陀。

因此,主管若曾有些不愉快的管理經驗,也不必因罪惡感而過早質疑自己是否適任管理職,甚至自此遠離管理職務。

面對管理挫折,主管應有的更積極作為,是定期反省,透過管理挫敗了解自己,求取管理智慧,並微調修正管理模式。

一旦從管理挫敗記取教訓後,就應將這段挫敗經歷放下,別讓它成為自己的負擔。思考的重心,應轉向以後如何更有效地協助部屬提升能力與績效。

反思過去,卻無法改變未來,則過去的經歷無從發揮價值。因受挫陰影而激起自我防衛之心,不願承認自己的缺失,也無法啟動任何改變的契機。

所謂: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也適用在主管身上。

對於自己管理失當而致使部屬受傷,主管應秉持感恩、體悟、調整、放下、再前進的心態。在感恩部屬之餘,也精進自己的管理技能,才不會讓這些陪主管成長與歷練的無辜年輕人,白白地犧牲了。

數年之後,主管或已提升管理能力,或已晉升中高階主管。可別在事過境遷後,將這些管理技能視為自己與生俱來的本事或天賦,而遺忘了這些推升自己管理能力的幕後英雄。

【2008/10/15 經濟日報】

經營寫真》人心 才是經濟的根本

最近一連串的全球金融風暴,從二房到美林再到雷曼兄弟、AIG,有人說這是有錢人的財富重分配,但是接踵而來可能引發的的經濟緊縮、通膨問題卻影響到普通老百姓的民生之計。

現在美國政府準備一大筆錢來拯救二房及AIG,但是那些CEO卻坐領上億美元的年終獎金,難怪有老百姓認為這會不會又是拿納稅人的錢,來為華爾街瘋狂的槓桿金錢遊戲埋單,然後肥了那些整天吹冷氣的豬頭?

這場災難其實是來自於人心的貪婪。華爾街那些頂著高學歷而坐擁金山的金融新貴,把財務槓桿操弄到極致,向全世界的銀行借錢,將信用擴張到無限大,玩弄金錢搬移的遊戲。

風險低的產品不夠刺激,就開發風險高的商品來玩,講一堆客戶聽不懂的術語,引君入甕,誘發人性的貪婪,當雪球越滾越大,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全球都捲入了一場血本無歸的賭博。

原本金融是應該為經濟服務的,經濟應該是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服務的,卻陷入瘋狂的金錢追逐遊戲中,所有的架構被顛倒,人被經濟所陷,經濟被金融綁架。

原本人們奉公守法的認為,以勞動或知識來賺錢是天經地義之事,但是投資銀行的金錢遊戲卻教大家「 人賺錢是笨蛋、錢賺錢才是聰明」。

於是人們開始變得貪婪,沒錢就借錢來玩,錢不夠就再融資,或抵押借款來玩,當信用擴張到無限大,就不能有一絲閃失,一旦有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像骨牌效應一樣,眼看著它樓塌了,江山沒了。

我有位朋友退休後靠投資股票賺生活費,專業與獨到的眼光,讓他前幾年獲利不少,於是他就融資借錢愈做愈大,希望賺的更多,沒想到時機不好一斷頭,虧掉前幾年賺的錢不說,未來的生活費也賠進去。頓時家人經濟失去依歸,差點得了憂鬱症。

原本人類設計的金融體系,是用來保障人類的金錢與財富,但現在玩得過度,反而被金錢所困,煩惱、壓力、痛苦隨之而來,人心一點都不自由。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人們對於一向依賴的金融體系完全失去信任,大家都在問,我的錢該存到哪裡才不會倒?還有哪一家銀行是可以信任的?下一個未爆彈又是誰?

這種人心惶惶的信心崩潰,才是最需要擔心的。當信任基礎破壞時,可能要花上數倍的努力與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

不過往正面想,美國若能利用這次危機,痛下決心整頓金融秩序,從中記取教訓,徹查投機分子,讓風險性高的金錢遊戲受到管控,重新制定規範,或許不失為化危機為轉機的時刻。

理財、理財。以前說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現在無財可理的人愈自由。我的易經老師曾昭旭說得好,他說不需要花時間理財的理財觀,才是自由的理財觀。

這個風暴告訴我們,要玩,就要拿閒錢來玩,而且要輸得起。

(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ting_olive@hotmail.com

【2008/10/15 經濟日報】

成功者的失敗學》胡榮華信心堅定 打敗孤單

資料來源:胡榮華
近年來,騎單車成了最夯的全民活動。早在20幾年前就曾三次騎單車壯遊世界,踩踏地球超過7萬公里的藍駝旅遊戶外用品中心負責人胡榮華,堪稱台灣鐵馬旅行的「祖師爺」。

三次單車遠征,時間都以「年」計,行程都以「萬公里」計,此紀錄至今在台灣無人能及。識與不識的人最愛問他,旅途中曾遇哪些困難?有過怎樣的挫折?如何化險為夷成功歸來?

地球騎士… 一心探訪世界

不過,54歲的胡榮華如今最想分享的不是旅途中的冒險犯難,反而是出發前的準備心境。在他看來,騎單車遊世界固然是個孤獨旅程,但出發前更孤單,因為沒人知道意義何在,也沒人相信他是玩真的。「騎了三年一個月算什麼?出發前完全沒人信任,才是真孤獨。」

1984年3月18日,30歲、默默無名的胡榮華,決定單騎走天涯。這一趟壯遊,1987年4月19日才結束,總騎程約4.2萬公里,比繞地球赤道一周4.077萬公里還長。

這是國人單騎環遊世界的創舉,壯遊歸來的胡榮華獲得各種榮耀,不只成為我國十大傑出青年,日本自行車冒險協會甚至獲頒「地球體驗騎士賞」。

但胡榮華沒有沈醉在聲名的光環下,1989年10月31日,他再度啟程,以一年多時間走訪中國大陸。

「地球騎士」探訪世界的心,並未就此安分。1992年他又以一年時間從北歐最北點穿越歐、亞、非三大洲,騎了約1.22萬公里。

天涯單騎… 出發前最孤單

對於有心以單車探索世界的人,胡榮華認為,旅程中找吃、找住、處理爆胎這些困難、挫折都是在預料中的,而且他都甘之如飴;反而是出發前沒有任何人看好的強 大挫折感,以及在「是不是玩真的」的懷疑眼光下,還能堅持出發,這些點滴在心頭的感受,才是成敗的關鍵。他強調:「這一段前奏,成就後了來的進行曲;有這 一段逆境求勝的鋪陳,才會有我三年一個月後的平安歸來。」

出生在桃園大溪警察家庭的胡榮華,從小就會唸書,周遭的人幾乎都認定他會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差事,有個安定的人生。不過,熱愛戶外運動,讓他成了拒絕聯考的小子。

胡榮華高一時就已騎單車環台,還攀登玉山。他回憶,第一次登上玉山後,就愛上戶外活動,還一度以攀登喜馬拉雅山做為人生目標。

高中畢業前夕,胡榮華決定不考大學,選擇將青春正盛的日子,用來付諸行動、探索人生。因此,同學準備大學聯考時,他卻一個人背著包包去中部橫貫公路健行,路上看到前人「男兒志在四方,何患萍蹤處處」的留字,燃起「大丈夫當如是」的企圖心。

日後騎單車壯遊世界,他也經常以此自我砥礪。他回憶第一次鐵騎環球時,「三年中完全沒有打電話給女朋友(現在的太太),只是每到一地就寄張明信片。強迫自己不打電話,是因為怕一講電話,一定會被兒女私情牽絆。掛東掛西的,什麼都做不成」。

1978年,已進入職場的胡榮華,有一天巧遇20歲的日本單車騎士河野兵市。原來為了環遊世界,他選擇到台灣練習。看著河野兵市只帶幾個包包,年紀輕輕就敢體驗行動人生,胡榮華坦言:「我當時嚇了一大跳,這樣就可以環遊世界?」

隔了兩年,河野兵市的環球旅行正式啟程,第一站就來台灣,深深打動當時還為「爬喜馬拉雅山」、「騎單車環遊世界」舉棋未定的胡榮華。

胡榮華說,由於當時山難的消息時有耳聞,讓他警覺到,挑戰高山需要一群同伴互相支援,因此,他傾向一個人就能從事的活動。

「河野出發後,把我整顆心燃燒了起來!」1982年,胡榮華到日本打工一年,一方面收集單車環遊世界的資料,一方面當泊車小弟、洗盤子工人,存了6,000美元經費。

在日本打工的日子即將接近尾聲,卻傳來久病父親往生的消息。他覺得冥冥之中,這是父親想成全他,讓他可以沒有牽掛地上路。

環球壯舉… 聯合報系力挺

「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了!」胡榮華將照顧母親的責任委託其他手足代勞,雖然經費不充足,年紀也不輕,他帶著父親的照片毅然上路。每踩到一個國家,他就拿出照片、對著照片中的父親說:「我們又到了一個新國家了」。

出發前,胡榮華從未想到會有人對他的環球壯舉伸援。有位同學父親是扶輪社社員,他熱心穿針引線,希望促成扶輪社贊助胡榮華1萬元旅費。

受邀到扶輪社友聚會演講當天,下起傾盆大雨,胡榮華牽著從日本帶回來、準備騎出國的18萬日圓單車,因為全身濕答答,門房不准他把單車牽進飯店,他只好找一條草繩,把寶貝單車綁在電線桿上。

同學的父親看到他一身狼狽,向他示意不必談環遊世界的計畫,「來吃飯就好」。胡榮華想到同學的好意,又掛心在外面淋雨的腳踏車,吃著簡餐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

這時,扶輪社副社長看出他的無奈,善意詢問。胡榮華說出自己的計畫後,沒想到對方竟然說:「我怎麼都沒有在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你應該讓媒體知道,力量會更大。」

在副社長介紹下,胡榮華出發前一周才認識聯合報系記者,報社記者一再查證,確定他是玩真的後,單騎環遊世界的消息登上當年民生報的頭版頭條,引起社會關注,聯合報系也決定全力支持,讓他在民生報開闢專欄,記錄旅程中的經歷見聞,以稿費和版面支持他。

在他出發一年半以後,聯合報系更承諾支付接來下的費用。胡榮華對聯合報系的相助,感念至今。他說:「在沒有人相信我時,聯合報系對我的支持,讓我深感吾道不孤。」

三次壯遊世界對胡榮華的人生帶來深刻的影響,讓他愈發覺得人生真的是「如滄海之一粟」;不過自己雖然渺小,資源有限,卻仍然可以完成夢想,讓他學會更豁達、更寬廣地看待人生。

「年輕時的我,覺得只要努力,就有能力掌控、完成一切;但7萬公里踩踏後,我愈來愈發現,成功雖然需要靠努力,但如果沒有那麼多貴人、親友甚至陌生人相助,不可能完成。如果不是那麼多人相信我、支助我,我算得了什麼?」

友情相助… 今生寶貴資產

友誼的相挺,也是他今生最寶貴的資產。高三決定不考大學聯考,與家人鬧僵的他,甚至離家過起「浪人」生活。先到同學家借住,後來還住進學校教務處。

後來,有兩位同學考上台大,當時等著服役的胡榮華就北上「投靠」他們。其中一位同學一直認為胡榮華是讀書的料,希望他念完大學再從事戶外活動,還幫他借書好準備隔年重考, 但胡榮華竟把這些借來的書搞丟。

日後當胡榮華騎著單車遠征到阿拉斯加時,這位已移民矽谷的好友堅持開車陪他一程,胡榮華說:「就是好友這樣對我不放棄,才有今天的我。」壯遊回台後,胡榮華每隔幾個月都會去探望好友的母親,代替遠在美國的友人盡為人子的孝道。(

【2008/10/15 經濟日報】

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

管理課題》前景混沌 如何維繫員工士氣?

美國經濟動盪不安,讓艾瑟頓信託公司執行長卡斯特備感壓力,不過他還憂慮200名員工擔心自己會被炒魷魚,因而工作不力、效率低落。

他表示,大家都在談「接著會發生什麼事,自己會不會受到波及?」

如何在金融危機期維繫員工的生產力和工作士氣,專家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是,保持例行工作的正常運作,以免引起恐慌;經常溝通,不時更新資訊,以遏阻謠言;以溫和態度討論事情,安排時間讓員工表達自我情緒;不要期待員工會全力投入工作,但強調必須有生產力;邀請外界專家提供協助,並讓員工知道有哪些服務可以利用。

金融危機考驗許多經理人維繫生產力和士氣的能力。向顧問業者求援的經理人透露,員工上網、打私人電話、彼此討論公司未來的時間增加了,遲到的員工更多了,而且員工不斷詢問「飯碗是否保得住」,讓他們不知所措。

健康及績效解決方案提供業者價值選擇權公司副總裁保羅說:「他們都感到直屬員工的壓力。」

經理人要善盡自己的職守,又要紓解自己的壓力,相當辛若。顧問業者表示,尋求協助的經理人比上次經濟衰退時多,因為全球金融風暴上個月突然惡化,對勞工造成龐大衝擊。

客戶也成為經理人的一個壓力源。一位銀行經理人在客戶威脅要自殺後向顧問求援 。

一家人才仲介業者的總裁說:「員工走進我的辦公室,關上門,劈頭就問自己的工作會怎麼樣了。」她上周召開會議告訴50位員工,公司不會裁員,不必杞人憂天,「我們的信用很好,可是我們必須勒緊腰帶。」

勞工協助業者鼓勵經理人,不管好或壞,都應坦白告知公司的狀況。業者柴菲茲表示,謠言會造成恐慌,扼殺士氣,他建議,如果裁員勢在必行,經理人必須說清楚 什麼時候、有多少人必須離職、他們可以得到哪些支援,以及是否會有後續裁員動作。他強調:「隨時、客觀、坦誠布公,最為重要。」

柴菲茲也建議經理人,讓員工知道保有飯碗的最佳方式,就是讓自己有生產力,確保公司發展前景,「這會激勵他們的。」

艾瑟頓的卡斯特鼓勵員工用心滿足顧客。他說:「顧客是企業的命脈,如果我們想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就要關心他們。」他表示,2005年來,公司已裁員25%,目前沒有再裁計畫,不過對任用新員工、開發新客戶會更審慎。

價值選擇權的保羅建議經理人開放門戶,並且維持日常作業的正常運轉,「我們提醒員工在艱困時期,要讓自己看得見。」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董事凱利表示,經理人可以提供金融研討會或者提醒員工公司提供的支援服務,撫平員工的不安情緒。

(取材自《華爾街日報》)

【2008/10/13 經濟日報】

行銷教室》細膩規畫 創造參展最大效益

展覽活動能在短短數天內,聚集潛在客戶,帶來面對面諮商、交易的機會,企業若能細心籌劃,「從顧客的眼,反觀企業如何從小處做起」,有形獲利與無形形象的提升,都可以極大化。

「不能因陋就簡、節省成本,而忽略與參展有關的細微處。」展昭公司副總經理姚晤毅指出,企業參加具有臨時市集效益的展覽,要讓觀眾掏錢,就要從他們的立場來思考能促成消費行為的每個細節。

姚晤毅認為,站在參觀觀眾的角度,結合各種行銷手法和工具,對內整合企業不同部門的共識和資源,對外以整合行銷溝通方案傳達訊息,才能讓參展績效最大化。

他強調,企業參展絕不能偷懶,更不能只是展覽期間用心,「展前規劃、展期呈現與客戶互動、展後作為,都要細膩觀察顧客的需要和反應。」

根據國外研究,一場B2B展覽,每位工作人員平均有效工作時間約四至六小時,一小時平均會有四個客戶,每一位客戶平均服務約15分鐘。姚晤毅認為,在這樣 的條件下,參展企業更應謹慎安排工作人員的工作量,透過教育訓練教導工作人員,在最短時間內辨識準目標客戶,並且適當設計展場環境,「從客戶在意的小細節 著手,才能在萬綠叢中抓住他們的目光!」

例如,展區的小階梯設計,不僅能與走道或其他企業展區有所區隔,也能發揮過濾作用。

他表示,有了階梯,顧客走上階梯前,會考慮要不要花時間進入這個展區。「也許只是短短幾秒鐘的考量,對業者來說,卻能省下花在非目標對象上的時間和心力。」

此外,攤位設計要聚焦、有吸引力、切中主題、動線流暢,以及符合陳列、接待、作業等務實需求,並且慎選裝潢承包商、進場監控、掌握展期環境安全等。

姚晤毅說:「企業參展不能只顧公司需求,還要能注意到客戶在意的每個部分。」

姚晤毅也建議,展覽文宣的設計,應有簡單和完整兩個版本。充分表達公司特色和主力產品的單張DM,是吸引客戶的關鍵訊息。至於企業歷史、多年經營成效等其他詳細資訊,則呈現在完整版上,並由工作人員向進入展區詢問的消費者補充說明。

「展覽攤位就等同於企業分店!」姚晤毅再三強調,企業應將展覽攤位視為公司形象的展示間,所有與攤位相關、顧客所見所及處,都應環繞著企業形象,與企業識別、形象和產品一致。找展場模特兒、公關公司等來幫忙促銷,都是可行做法,但務必要連結到企業形象。

參展也不一定要花大錢,簡單的珍珠板、大型輸出海報、組合式桌椅都可以小兵立大功。

最重要的是,「展覽主題明確,扣緊企業特色」,就能創造最大的參展效益。

【2008/10/12 經濟日報】

經營理念》保持經營彈性 躍上國際舞台

產業趨勢變化迅速,眼光前瞻的企業領導人,會搶在市場轉折前,替組織尋找新機會,帶領公司再創高峰。時時保有公司經營的最佳彈性,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丁菱娟,創業16年來的經營心法。

9月初,奧美公關亞太區總裁柯銳思(Christopher Graves)特別從香港飛來台灣,和丁菱娟一同拉下紅布條,向大眾宣布,台灣高科技公關界的第一把交椅「21世紀公關」,正式更名為「世紀奧美公關」。

選在公司成立16年之際,掛上新招牌,更名的背後,是品牌轉型、重新定位的新思維。丁菱娟笑著說:「時機到了,也是時候該轉型了!」談起這家她一手孕育長大的公司,她滿是驕傲。

良性互動 和客戶一起成長

丁菱娟畢業於淡江中文系,年輕時曾寫下一曲「給你呆呆」,傳唱民歌圈。畢業後,她沒有進入音樂圈,而是一腳踏入企業界,第一份工作是在宏碁電腦擔任行銷暨公關,從此和高科技業結下不解緣分。

存到人生第一桶金,她赴美深造,取得賓州布盧斯堡大學企管碩士,學成歸國後,到精英電腦擔任行銷公關經理。

1992年,當自由工作者的念頭浮上心頭。還不到35歲的她,成立個人工作室,承攬企業的公關業務,並給自己三個月的考驗時間。

沒想到,一開業就獲得英特爾青睞,之後陸續接到思科、蓮花等科技公司的業務。

順利搭上台灣高科技產業起飛列車,公司業績順勢走高,當初校長兼撞鐘的一人「小公司」,規模日益擴大,躍身台灣科技公關第一把交椅。

丁菱娟的接單哲學是:「不看客戶公司規模,而是是能和客戶一起成長」,公關公司和企業之間的關係,不只承攬短期活動,而是協助企業建立品牌的長期夥伴。

發展哲學 當企業智囊團

讓公關公司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憑著這個信念,21世紀和客戶累積深厚情感,客戶服務時間平均5.6年,關係拉得最長的客戶「思科」,一做就是15年。

公司名號享譽科技圈,協助客戶發展品牌經營策略的丁菱娟,開始思考自己一手打造的公關王國,下一步該怎麼走;在區域做出好成績後,該如何踏出國際?

曾和許多國際大廠合作的丁菱娟很明白,本土企業資源有限,要更上一層樓,得吸取更多養分。創業十年有成,2002年她決定引進策略夥伴,和奧美傳播集團的控股公司WPP整合傳播集團結盟,成為奧美的一員。

加入奧美這個大家庭,可以發揮槓桿作用。21世紀公關不但引進國際企業的know how,更融合奧美全球125國的服務網絡,爭取到更多知名跨國品牌客戶訂單,也開始代理台商在中國大陸的公關事務。

十多年來耕耘台灣科技業,21世紀公關已有很高的品牌認知度,丁菱娟很明白,這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不能輕易更動。所以,加入奧美後,她沒有馬上替公司換上新名字,而是花更多力氣進行內部溝通。

企業合併,文化融合是最大課題。兩家公司迥然不同的作業模式,有融合、有衝突,擦出的火花,丁菱娟稱為本土、跨國企業想法的「激盪」,她視差異為公司調整步伐的鞭策力。

策略聯盟 提高附加價值

保有公司原有企業文化,融入奧美「人、知識、創造力」的品牌精神,拓寬了21世紀員工思考問題的視角。

丁菱娟舉例,跨國企業所有的計畫,都是從長計議、採目標管理,站在長期角度思考公司營運方向,在年初,就得提出五年期的營運計畫書。

丁菱娟一直在等待適當時機,等21世紀員工都「奧美化」,都習慣奧美的品牌管理工具與價值觀。等了六年,終於時機成熟,她決定帶領公司邁向新的里程碑。

「21世紀與傳統科技業靠得太緊密了!」丁菱娟很明白,雖然21世紀在科技公關領域站穩利基,但身處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必須搶在市場轉折前先帶領公司轉型,發展公司附加價值,避免企業發展碰到天花板效應,培養新能力,勢在必行。

她說,如今產業界線日漸模糊,科技業愈來愈人性化,與消費端走得很近,21世紀公關長出新能力,才能更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更稱職的協助企業打響品牌。

因此,經過三個月的籌備,她結合奧美品牌和自身品牌,更名為「世紀奧美公關」。以新的品牌名向外宣布,21世紀公關從原來專注的科技公關領域,朝多元發展,延伸至健康保健、消費品、財經、數位公關,以及社會公益溝通(CSR)等,成為全方位服務的公關公司。

為因應新業務,她任用一位新事業單位的公關總監,負責高科技以外的品牌客戶,建制好客戶資料庫之後,打算根據不同產業別,再向下設立不同負責單位。

整合優勢 不斷擴大影響力

但令人好奇的是,奧美公關台灣分公司原設有「企業」、「行銷」兩大溝通事業群,已細分企業、金融、科技、醫療保健等五大產業別業務。世紀奧美一旦跨出高科技領域,同一集團兩家公司,是否會產生業務衝突、又該如何進行品牌區隔?

「奧美擅長採雙品牌策略,」丁菱娟說明,奧美集團旗下有奧美廣告、我是大衛廣告兩大廣告公司,業務不衝突,反而相輔相成。

她認為,目前公關市場還夠大,重點是要先整合力量,一起搶下市場,再做市場區隔。

公關產業客戶具有排他性,促使一些業者採取多品牌策略,以服務同一產業的客戶群。但奧美集團重視品牌價值與團隊戰,更重視的是如何整合集團優勢與資源,擴大影響力。

丁菱娟指出,除非能站穩業界前三名,否則從集團利益角度來看,奧美不認同一個領域設一家公司,搶攻市場的策略思維。

頂著一頭俐落短髮,加上金牛座不易服輸的性格,丁菱娟打從徒手打造她的公關王國那一刻起,就秉持無比堅定信念,小心耕耘每一步,縱使外在環境變化,仍要堅毅的越過重重山頭。下一步,她將帶領世紀奧美與奧美公關聯手出擊,戰果如何?值得拭目以待。

【2008/10/13 經濟日報】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創新矩陣與產品創新的關鍵思維

創新是將創意轉換成價值,特別是經濟上價值。創新可出現在企業不同流程構面,在產品開發上、製程改善上、市場行銷上、商業模式上、組織架構上,當然 也可從更高層級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或是經營策略(Business Strategy)上的創新。另外,為了讓組織中創新文化能夠持續發酵,不論是小改變或大改革,只要是新思維,管理者都應認真看待並進行獎勵。

創新矩陣(Innovation Matrix)即是根據創意程度不同所進行之矩陣分類,特別是以二維矩陣表示。例如【創新經濟時代,全民一起創新】 一文所討論之「創新元素表」(重新繪製如圖一),即是根據技術推力與市場拉力所繪製之創新矩陣範例。廣義的創新矩陣或是所謂創新矩陣一般原則,可表示如圖 二,圖二橫軸為分類系統一,縱軸為分類系統二。此外根據不同分類系統,均可刻畫出三個程度不一之創新內容,包括無改變、小改變與突破式改變。

需要說明,創新矩陣之繪製與運用思維,仍需回歸到矩陣思考法,如【BCG矩陣與產品佈局思考】與【商品化、產業化與專利佈局思考(五)】所討論。

產品創新(Product Innovation)即是以產品改變(change)與加值(value added)為核心之創新類型。產品創新雖是最古老的,但也是最重要的創新類型,畢竟沒有好產品或服務,企業無法增加客戶價值,必然也不會有穩定現金流。

產 品創新可分成兩類:產品應用創新以及產品設計創新。產品應用創新涵蓋功能上創新(需求端,市場拉力)與產品端創新(供給端,技術推力),圖一之創新元素表 即是一例。產品設計創新即是以產品之改變為核心之創新內涵,知名典範者Henderson-Clark創新矩陣就是一例。Henderson-Clark 創新矩陣橫軸為產品之底層元件層級之組合,例如不同零組件,而縱軸為整體結構層級。舉例來說,結構創新(Architectural Innovation)即是組成產品的基本元件不變,但是整體結構布局改變。也就是說,將相同元件進行整體結構之重新調整,進而產生新功能。 Henderson-Clark創新矩陣之兩個軸線都是技術相關,而與市場拉力或消費者是無關。

從圖一、圖二與圖三之展示我們可以歸納出三種模式之創新組合。包括市場拉力-技術推力型、技術推力型-技術推力型、與市場拉力-市場拉力型,而Henderson-Clark創新矩陣即屬於技術推力型-技術推力型,創新元素表為市場拉力-技術推力型。

最後,上述創新矩陣與產品創新討論給了一些啟示:
(一) 就算是產品或是技術層級的創新也可以有更深層次思維,例如將產品從元件與整體結構看,進行結構層級創新而不牽涉元件層級創新。(二) 創新可在一理性架構思維下繼續延伸,例如圖二之創新矩陣一般原則,一旦規則建立,理性思維得以延伸。(三) 創新不應僅是一抽象名詞,應在變與不變中看出差異,特別是小改變與突破式改變之差異。

(1185字;圖3)

關鍵字:創新矩陣(Innovation Matrix);產品創新;Henderson-Clark創新矩陣

(科技產業資訊室-- David 編撰,2008/08/19)

圖一、創新矩陣-創新元素表

圖二、創新矩陣一般原則示意圖

圖三、Henderson-Clark 創新矩陣

自我經營》誠信 銀行員第一守則

想要成為銀行的生力軍,除了具備相關的職能與個人特質,「誠信」是叩關的先決條件。台中商業銀行董事長黃秀男說:「銀行是個信用買賣的行業,唯有誠信,才適合入門、待得長久。」

日前,在中華企業研究院基金會主辦的演講會上,投身銀行業40年的黃秀男,以他的豐富資歷和經驗指出,具有誠信的人「做得到,才會允諾」,這項條件是銀行與人競爭、推展業務時,獲取客戶信賴的根本關鍵。

他認為,銀行是個非常有挑戰性的行業,要在這領域中生存,並有所成就,「就要有販賣信用的誠意!」

身處這個行業,鎮日經手大筆金錢,黃秀男當然遇過非法的誘惑,堅持「信用唯一」的他,寧可不做經理,也不願吃牢飯。因為誠信,黃秀男在銀行界打下堅固的地基,有他運籌帷幄的一片天地。

除誠信外,黃秀男認為,從事銀行工作也要有堅毅不拔、積極進取的彈性精神。

「學校教導基本教育,出了社會,入了銀行,就要發揮個人的彈性能力。」黃秀男認為,銀行業變動性高,有彈性,堅毅不拔的人抗壓性高,面對問題能快速找出解決之道,而積極進取的人願意接受新知和挑戰,能發揮靈活腦筋,彈性處理業務。

當然,也要積極取得證照。「證照是從事銀行業的謀生工具!」黃秀男鼓勵新入此行者,「多讀、多考」,以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能,提供客戶優質服務。

【2008/10/10 經濟日報】

科技人文觀》制度改良 建構創造性破壞平台

1929 年,爆發世界性大蕭條。美國總統羅斯福提出新政,擴張政府預算,不僅解決田納西河流域的水患,也因為公共支出刺激消費,使得美國走出蕭條的陰影。羅斯福成 功的經驗,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爾後參考仿效的對象,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世界經濟危機,前總統蔣經國提出的十大建設。

這一次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力度也許不如大蕭條,但解救之道卻更複雜。最根本的原因是羅斯福的新政是在沒有通膨壓力的情況下生效的。十大建設之 前,台灣通膨率雖有43%,但當時屬於低國民所得,政府支出拉拔的效果比較明顯。而今不僅台灣,全球面臨的是全新問題:一方面衰退與通膨同時出現,另一方 面在時空不同下,過去的解救方案不獲人民信任。

振興經濟,政府可透過貨幣、財政政策等發揮作用。但回顧歷史,作用比較大的卻是熊彼得所說的「創造性破壞」。簡單地說,創造性破壞指的是以創新做為經濟進步的基礎,而創新的產生往往伴隨現行體制的破壞、傳統的中斷。

1980年代雷根主政,創造美國榮景。但經濟擴張並沒有無限期地延續,到了1980年代末期美國出現信用合作社危機,747家信合社倒閉,房地產萎縮。不 過到了90年代中,資訊科技、尤其是網路發展,帶動世界經濟前航。但到了今天,次貸危機證實,資訊科技也無法讓經濟持續繁榮。

這段歷史以及第一次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告訴我們經濟發展、甚至企業成長,是一個斷續而非連續的過程,而拯救前次的衰退,靠的都是新價值與新科技。這種揚棄舊有體制,由新思維帶動下一波的飛躍,就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

然而,為什麼科技革命或價值革命只在某些經濟體發生?就算科技進步了,還要有什麼樣的條件才可以讓科技發揮改變結構的作用,進而導致大規模的生產力提升?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但「制度」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例如,以微觀來看,美國和英國都是在專利權法獲得保障之後,發明才一日千里。以宏觀來看,沒有中產階 級崛起、王權受限、自由市場機制、13州相互制衡,讓意識形態的包袱無法困擾新大陸,英國和美國是不可能成為創新的溫床。

另一方面,當體制活化,科技也能夠發揮較大的作用。舉例來說,體制靈活的經濟體可以將資訊科技運用到決策層面,從而改變組織的根本結構、適應新的挑戰。相 對的,僵化的經濟體頂多只能把資訊科技用在改進流程上。同樣是顧客關係管理系統,體制靈活的經濟體可以用來維繫品牌向心力,反之只能成為分析顧客資料的工 具。

因此,制度良寙決定「創造性破壞」的平台是否存在。而這平台是不存在於台灣的。從創造性破壞的觀點來看,非常容易解釋──台灣的體制僵化,無法鼓勵創新。也因此,面對當前結構性崩潰的經濟危機,台灣大概只有靜待國際經濟好轉,才能得救。

但政府可以趁機改善體質、優化制度。例如,台灣體制僵化的原因之一是中央集權,可考慮在中央與縣市政府之間另外架設行政單位,如州、郡,甚至是省,並且讓 該單位大部分取代現有中央政府職權。對於公務員敘薪、吸引外國人才、大陸移民政策、大學體系尤其是私立學校管理等,都是可以鬆綁調整。甚至趁現在世界各國 公司市值降低,將外匯存底以主權基金的方式在全世界運作,也可考慮。

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說,破壞的激情,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激情。中國人說「不破不立」。當前經濟問題嚴峻,考驗各個國家或公司制度的良寙,也凸顯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因為這涉及是否可以提供創造性破壞的溫床、面對危機的復甦能力以及危機過後成長的動能,值得重視。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關係中心主任)

【2008/10/10 經濟日報】

產業觀測》讓你家屋頂 變太陽能發電廠

地球資源日趨枯竭,高耗能傳統產業逐漸走到瓶頸,愈來愈多的企業決定投身再生能源產業,希望以今天有限的投資、換取源源不絕的明日財富。

策略結盟整合資源

投資「未來」的夢想,除了要靠企業努力打拚,更要建構完整的經營環境,才能帶動產業健全發展,近幾年,倍受矚目的太陽能光電產業,就是鮮明的例子。

太陽能光電產業成長迅速,上游矽晶原料廠產能跟不上腳步,導致全球原物料缺貨,也帶來新挑戰。茂暘能源科技執行長胡湘玲觀察,過去幾年來,外包經紀商(broker)介入上、下游原料買賣,雖有助產業蓬勃,但也影響廠商間的信任關係、打亂產業鏈秩序。

矽晶原料價格飛漲,迫使太陽能光電廠商大張旗鼓尋求策略結盟、積極整合上下游,或是進軍先進技術的矽薄膜產業,希望透過不同的方式爭取較寬廣的利潤空間;相對而言,靠近消費市場的模組廠和系統廠,利潤空間被壓縮到最低,成為產業過渡期的最大承擔者。

產業風雲戲劇起伏

太陽能光電模組廠商的戲劇性起伏,十足訴盡這段產業風雲。茂暘能源科技研發暨工程部協理林敬傑回憶,2005年,台灣太陽光電模組廠商僅有三、四家,2006年原有20多家廠商計劃投入,眼看缺料危機浮現,紛紛喊停或轉往發展薄膜,最後只有12家模組廠進場。

許多模組廠吞不下高價位晶片,或是在第一時間取不到貨源,工廠面臨斷炊窘境,值得稱幸的是,世界各地爭先投資晶圓廠,林敬傑預計,2009年中以後,將能化解原料不足困境;各國政府也積極回應,陸續調整政策。

對於政府主動介入太陽能市場,存在兩極看法──反對者認為圖利廠商;贊成者站在發展再生能源、刺激新能源產業的角度,支持政府主動介入,從能源政策面開展新世代商機。

政策扶植帶動商機

不過,太陽能產業關係國際能源市場潮流、環境議題、自然資源分配以及國家能源政策的制定,胡湘玲認為,如果以圖利廠商為理由,限制產業的發展,無異是拿未來的能源作賭注,當前還沒有適當的能源政策和配套措施時,政府應該挑起責任,協助產業發展。

事實上,全球太陽能產業的崛起,都有賴政策的提攜,2000年4月德國通過的再生能源法,最具指標性。德國政府以每一度電力近新台幣20元的回饋電價,收購住家自行生產的太陽能光電,同時設計回饋電價每年5%遞減的機制,愈早安裝太陽能發電的用戶,享有的回饋電價愈高。

「打開國內市場,產業才能蓬勃發展」,旅居德國近20年、著有《太陽房子》一書的胡湘玲,親眼見證由德國聯邦環境部主導,在經濟部與國家興業銀行配合下, 從1999年推行到2003年底的「十萬戶太陽光電屋頂計畫」的成功。這項計畫在政府政策的保證下,以低利貸款支持民眾設置太陽光電系統。

十萬戶家庭讓屋頂成為太陽能發電廠,喚醒市場需求,也促進產業發展。

德國踏出第一步,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希臘、美國加州紛紛跟進,透過再生能源法案,積極扶植產業。直到近幾年,外包經紀人影響產業鏈秩序,各國政府為調整產業結構朝健康的方向發展,紛紛降低獎勵額度。

德商精矽九陽亞太區總資深顧問韋仁正表示,各國透過政策調整,從市場端施壓,以壓低市場價格的「降溫」措施,迫使上游廠商調整價格。

強化客製化模組能力

企業主動出擊,建立特有的獲利模式,亦是逆境求生的契機。2006年底,即使市場動向尚未明朗化,胡湘玲和一群夥伴創辦茂暘能源科技,以「關注每一個細節」的精神生產高品質的太陽光電模組。

「我們算是最後一個進場的」,林敬傑說,他帶著技術與信心參與茂暘,以自主研發來強化客製化模組的能力,並朝向技術密度與客製化要求高的建材一體型光電模組(BIPV)推進。

儘管大環境艱困,小而美的茂暘仍打下一小片天。兩條生產線、四班二輪,創下模組廠的先例;每周穩定出貨四、五個貨櫃量,年產量可望達到30MW。

茂暘和德國太陽光電能源系統廠商精矽九陽(Abakus Solar AG)密切的上下游合作關係,更是模組廠難得的優勢。身為茂暘董事長,也是精矽九陽創辦人的桑得能(Thomas Sandner)深耕歐洲市場13年,掌握第一手市場訊息,一肩挑起茂暘的國外通路大任。

德國日照時數遠比不上台灣,卻在政策主導下,全國已有14%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其中3%是太陽能光電。2020年再生能源發電量估計將達三成。

短短一年半,茂暘逐漸站穩腳步。但是除了獲利,胡湘玲更期待從影響每一位員工開始,擴大關心能源、關心未來的層面,終有一天,高品質的太陽光電板就裝在自家屋頂上,確保我們的陽光未來。

【2008/10/10 經濟日報】

卓越領導二部曲:領導淬煉(上)

21世紀是一個無法迴避競爭、挑戰、危機與困難的時代,要成為優秀的領導者,首先必須奠基於良善的自我管理,包括:身、心、靈的健康管理。

優秀領導 奠基良善自我管理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領導人若缺乏強健的身體,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現代領導人必然會面臨大量而繁重的工作,沒有健康的身體,就不可能保有旺盛的精力及足夠的幹勁,以負荷大量且繁重的工作。

其次,領導人必須保持清晰的思維力、判斷力及決策力,才能明察秋毫、做出正確決策,這也是必須擁有健康身心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則是基於學習的需求,環境變化愈快速,領導者需了解與吸收的資訊與知識就愈多,學習的速度就要加快,想要掌握大量知識,非有健康的身體及充沛的精力不可。

最後,領導人展現的不只是自己,也是一家企業的精神,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領導人身強體健,也映照出企業的活力。常聽聞企業領導人的健康不佳,股價就直直落的情事,不就印證這個道理嗎?

除了身體健康管理,領導者還必須鍛練出堅強的意志與心靈,不畏風險與競爭,持續不斷探求新的機會,也要擁有樂觀的態度與生活的熱情,更要懂得放鬆,享有靈魂深處的平靜與智慧。

五種心智 領導者應具備能力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嘉納在《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一書中提出未來領導者應具備的五種心智:專業、統合、創造、尊重及倫理。

專業心智指的是在特定的學科領域,掌握一種專業的思考方式和鮮明的認知模式;統合心智是將各專業或各領域的觀念有效整合,並以此統合成果與人溝通;創造心 智是指能夠揭發並闡明新的問題、疑問和現象;尊重心智指的是察覺並體會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倫理心智指圓滿達成身為工作者與社會公民的責任。

知識的創造、整理與累積,主要靠前三種心智,但知識要創造價值,對經濟及人類文明產生正面貢獻,要改變個人及組織舊有行為模式,則有賴尊重及倫理心智的健全發展。這也是領導人自我管理及成長不可忽略的面向。

組織學習專家彼得‧聖吉多年前提出組織學習五大技巧: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及系統思考,近年來他進一步強調,遵循愛、關懷、欣賞、傾聽、了解等原則,才能讓組織學習達到更高成效。

《EQ》作者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表示:「高EQ的領導人知道,不只要讓人們瞭解策略,還要直通人們的情緒中樞。」他指出,傑出的領導人善於觀察,有同理心,能感動人,即使在最悲觀的情境下,仍然不放棄,會以樂觀的態度激發眾人的希望與鬥志。

樂觀、熱情、關懷、欣賞、傾聽、了解、愛,在在都是現代領導人應具備的特質與需修練的課題。

(下周日待續;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2008/10/12 經濟日報】

四個階段 馴服怪獸員工

「要 完成這件工作,需要這樣、那樣,但現在我的電腦壞了,要等廠商來修理,所以一定無法在你說的時間內完成。要找別人也沒關係,但到時候出了什麼問題,我可沒 辦法……」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但卻是很多主管交付部屬工作時,經常聽到的推託之辭。在完成任務的壓力下,他只好另尋方法。

自我意識 凌駕組織

近年來,日本觀察家形容這種「自我意識較強、常以顧客姿態生活、工作的人」為「怪獸員工」。「怪獸」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學校,指的是溝通能力差,只在意自 我權益的家長。他們恣意地干擾校務,無理提出如級任老師假日也要掌握學生行蹤,並一起參與活動等要求,並強迫學校配合。而且,這些家長打著為小孩好、善盡 為人父母責任的旗幟,大帽子一壓下來,學校也只能忍氣吞聲配合,造成雙方關係緊張。

職場上充斥著怪獸員工,這類人已有一定年資,但因抱持著「盡可能只做自己熟悉的事,絕對不做不必要的事情」的強烈想法,變成徒有年資卻升遷無望的尷尬身 分。加上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工作者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組織需在意的是他們的智慧貢獻,而不是上班時數,更讓怪獸員工有恃無恐的要求主管創造容易工 作的環境,否則就找理由、藉口推託,不繼續工作。

時至今日,企業渴望的是擁有高競爭意識、面對不同的世界也能勇於挑戰的人才,如何馴服怪獸員工,讓主管傷透腦筋。

企業不斷追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進行大規模委外服務,導致團隊成員減少,每一個都成為核心工作人。企業雖不能以量計酬,但也不能因怪獸員工人格特性,分派工作時自動「趨吉避凶」,分派給比較好商量的部屬。

出版家何飛鵬在《自慢》一書分享經驗指出,工作有四個層次:有做、做完、做對、做好。也就是說,先求有再求好。分派任務時,先要求怪獸員工跟著其他成員參與新任務,以有做、做完來考核他們,深層的意義是讓怪獸員工理解工作時不能隨心所欲,進而提升團體合作與溝通能力。

透過歸屬 彰顯價值

透過歸屬感培養,怪獸員工確實有所改善,才讓他們進入做對、做好的層次。教育他們在職場上,速度與結果是同樣被重視,且能彰顯個人在組織內的價值。最重要的是,進行馴服課程時,同時考驗主管的領導統卸能力。

大多數主管都希望自己是部屬口中的好主管,問題是,公司任務需要團隊成員合力完成,但部屬們或忙於原有工作,或本位主義過高,不願溝通,處理這種情況,主管需要溝通協調的手腕加上毅力,得到太多「好人卡」無濟於事,高層主管指望你運用智慧解決。

主管也是人,是人就會不完美,會為了完成工作,要求部屬離開舒適區,去面對困難的工作。

從單一時間來看,的確是強人所難,但長期來看,亦是必要之惡。

「什麼是差勁的團隊,就是一個每個人都以保護自己的現狀為最高宗旨,巴望著退休的組織。」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公司IDEO總經理湯姆‧凱利殷切地告誡。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服務綜合組助理管理師)

【2008/10/12 經濟日報】

交付任務 要人能盡其才

完 成主管交付的任務,是上班族每天的功課。在日劇裡,經常可看到為了工作赴湯蹈火的戲碼。日劇《工作狂人》描寫一位女性編輯,只要打開工作模式,瞬間效率提 高三倍,讓她晉身為「最耐操又好用」的員工,所有高難度、緊急災難的採訪工作,她都成了不二人選。這位工作一姐在工作上賣命,以成就感彌補自己所欠缺的愛 情、親情。

好用迷思 壓垮好用員工

員工一身本事賣給公司,是天經地義的事;傑克‧威爾許也強調,員工要永遠做的比老闆要求的多,如此就會學到更多。

多職能、多專長的部屬,理所當然成為主管分派工作第一人選,主管習慣成自然,間接成為壓垮員工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問題的後遺症,已在韓國浮現。韓國自殺率在已開發中國家居冠,分析箇中原因,是長時間工作影響員工生活品質,情緒失調,容易有厭世行為。

在運動場上,能守內野、也能守外野的棒球選手,也是教練組隊時的重要考量。但運動競賽最容易消耗人才,怎麼複製好用的球員,成為球隊致勝關鍵。

複製人才 球隊致勝關鍵

被譽為全隊都是明星球員的美國職棒洋基隊,可以不斷延攬人才靠的是農場系統。農場系統如同小學、中學、高中的學校系統,有前景的球員可以循序漸進地發展,極具天賦的球員時可以跳級。

大部分剛被發掘的球員都是比較缺乏經驗,農場系統可以引導、訓練以及培養球員,讓他們除了提升球技外,也能融入洋基的球隊文化。

洋基隊會動態依球員專業技能和潛在空間,訂出適當的準則,繪製人才藍圖,藍圖顯示出:可以向上取代高階球員的優秀人才;多餘的球員(同一位子替補球員超過 一位);具績效議題的球員(該進行再訓練、培育或解雇的球員);問題球員。農場系統管理員再根據人才藍圖,針對儲備球員進行發展行動計畫,藉此維持洋基王 朝。

每一個人在組織中,都有明確的職位與分工,但不代表每個人只能做一件事,只要做一件事,工作上的彈性調度在所難免,需要配合。但主管分派任務時,也需要精準的判斷,不能殺牛用牛刀,殺雞也用牛刀,讓好用的員工疲於奔命。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主編)

【2008/10/12 經濟日報】

保育關鍵人才 養成關鍵團隊

場景一:

當2008北京奧運的燦爛煙火,準時在8月8日晚上8點的夜空中向世人炫耀中國世紀的到來時,在上海陸家嘴的新興商業區裡,甫自名校畢業的小周,卻還獨自伏案為明日的業務簡報奮戰。

孤零零的在辦公室加班,對他來說有如家常便飯。看著空盪盪的辦公室,小周開始質疑主管交付任務時的讚美:「你能力好,多負擔一些活兒,將來肯定升得比別人快。」

場景二:

從台北101大樓俯瞰,城市宛如上演一場精彩的燈光秀。但眼前的美景,張經理卻無心欣賞,他焦慮地來回踱步。專案結案日就剩三天,手下卻無可用之兵。看著 辦公室一旁連續加班一周、累到眼睛快瞇上的小陳,雖然過意不去,心裡卻不禁 嘀咕:「人才底叨位?」為什麼沒有可以讓他放心交棒的員工?

上述的場景正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輪番上演著。管理學上所謂的「彼得原理」指出,組織會獎賞可以多能工的員工,並給予升遷,然後再交付更多的工作,讓他得到更高的職位,如此循環下去,直到該優秀員工無法負荷,成為組織的負擔為止。

優質員工 「新彼得原理」犧牲者

但現今的商業環境裡,組織的位子遠不及優秀員工多,所以對待優秀員工的方式是:「跳過升遷,直接給他更多工作。」這樣的變化與組織追求扁平化有關,上述案例的小周便是「新彼得原理」的犧牲者。

優秀員工的確目標達成率較高,主管為了降低風險,傾向把更多的任務委託給他們,同時為了犒賞優秀員工,組織會投注資源加以培育,讓他們勝任更多樣的工作。這樣的做法,最後演變為優秀員工成為主管眼中的「最好選擇」。

這無異是現代組織的悲歌。優質員工因為多能工、迎接任何挑戰,而能執行價值最高的「關鍵任務」,但因主管無所選擇,或習慣使然,任其累積相關度不高的周邊工作,很快就會把人才消耗掉。解決之道,是對關鍵人才進行「保育」工作。

適當分配 讓其他夥伴學習成長

「保」是確保關鍵人才有能量與資源,能持續發揮關鍵價值,甚至進一步提升。「育」則是針對組織內其他人,安排適當的工作組合,讓關鍵人才能帶著其他工作夥 伴一起成長。即使談不上經濟效益,在時間與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可派兩倍或更多的人力,由主管帶著關鍵人才一同處理任務。把共同執行任務,引導成一種學習機 會。只有組織內的其他成員都成長,可以分擔關鍵人才的工作,才能讓關鍵人才真正得到保護,主管也有更多的選擇。

在上述保育過程中,主管要處理的是組織內的「人心平衡」問題。再公平、公開的績效制度都沒辦法處理個人的情緒反應。對組織成員來說,最實在的心理保障是金 錢收入,因此針對成員專長,在符合組織制度下設計「專屬性」的績效獎酬,讓非關鍵人才也覺得自己的才能受到重視,願意共同為團隊努力,是較好的處理方式。

組織內同時存在不同人格特質的成員,主管除了知人善任,還要導引組織成員向關鍵人才靠攏。妥善的應用各種管理手腕,把員工的私心導向正面發展。讓組織中的關鍵人才,擴散成關鍵團隊,平衡組織內任務需求與員工負擔,方可創造組織與人才的雙贏。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策略規劃組副管理師)

【2008/10/1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巴菲特也會犯的錯

巴菲特也會犯的錯

作者:瓦漢.詹吉江(Vahan Janjigian)

出版:大塊文化

華倫‧巴菲特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投資者,他在媒體界享有超級富豪、大慈善家的完美形象,很容易讓人以為他戰無不勝,神機天算。

實際上,巴菲特根本沒有一套必勝的投資法則,多年來的投資操作,也有過不少錯誤決定。

例如,他曾經投資出問題的所羅門公司,還被迫從投資者下海當執行長收拾爛攤子,然而他最後不但讓這家公司逃過宣布破產的命運,還在十年的投資期獲得2.5倍的報酬率。

巴菲特犯錯的頻率極低,而且每次犯錯的時間點相隔甚遠。但巴菲特有一項重要特質是大多數投資人都欠缺的,那就是即使犯下明顯的錯誤,他還是有辦法化危機為 轉機。也因此,我們可以從他的錯誤示範,學到許多寶貴經驗,特別是巴菲特所犯的錯,往往代價極大,給予一般投資大眾的珍貴啟發,更可謂無價。

讀者可以從對巴菲特的研究之中,了解到大多數的情況下哪些策略可行、不可行。不論你的投資層次為何,徹底了解巴菲特投資策略的精髓之後,也能掌握追求最大獲利的成功方程式。

【2008/10/1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放下手中的大象 如何管理精采人生

作者:瓊斯‧羅福林(Jones Loflin)、托德‧穆席格(Todd Musig)

出版:方智

每個人都有辦法享受精采、輕鬆的人生,只要懂得放下手中的大象。

「大象」代表「所有」你想完成的事,例如:想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工作,想陪客戶應酬,想和家人享受天倫之樂;你還想在煩躁之餘,快速躲進休閒度假中心,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一切放空。對了,你還希望有充分時間陪伴家中父老母聊天吃飯…。

本書以主角馬克為主軸,談到馬戲團的一次巧遇,讓他認識生涯貴人—維特和多明尼克。這兩位馬戲團主持人從馬戲團的節目主持、節目訓練、節目表設計、節目淘汰、節目中場休息,到觀察觀眾需求、現場環境規劃等,陸續提供管理層面的理念和技巧。

馬克發現套用馬戲團主持人的訣竅,管理形形色色的人生節目其實可以既簡單又有趣。這訣竅不僅讓人認清眼前的挑戰,更能找到實用的工具去達成工作和人生中真正重要的目標。

這是本人生管理指南,有助於提升時間和精力的使用效率,讓你享受精采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它教你如何管理你的人生,讓你的人生馬戲團有最驚人的演出。

【2008/10/1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預見科技新未來

預見科技新未來

作者:王之杰、楊方儒、張育寧、蔡佳珊

出版: 天下文化、遠見雜誌

台灣經濟奇蹟奠基於「台灣製造」的能量,然而迎向價值創新時代,台灣必須從「台灣製造」邁向「台灣創造」的新紀元,本書以工研院近五年來的變革為軸心,描述30個創新研發的故事,讓你一窺未來產業新機會。

工研院從未來人類生活的景象,提出台灣產業未來的大方向,包括能源應用、智慧生活、無線網路、生醫保健產業等,以及未來最熱門的科技趨勢,例如比Wii更 炫的3D飛鼠操控器、更省能高亮度的AC LED、自由扭曲的軟性電子書、兼具智慧與環保的電動車、不接觸人體的UWB超寬頻感測、創新應用的兩相關節軟骨材料、遠距醫療服務等。

本書也分析也工研院為組織重新找到定位,並推行企業化經營的新思維,包括設立焦點科技中心、25%發明獎金回饋計畫、10%自由創新時間、未來創意競賽、空間改造計畫等,希望塑造一流環境,培養一流人才。這些作法值得產業界參考,活化組織的創意能力。

工研院院長李鍾熙表示,推動這場「腦袋的革命」,是要帶台灣在全球產業的價值鏈上,從「代工製造」轉型到「高價值創造」,要從技術的追隨者,成為價值的開創者,才能開創新的世界市場,帶領產業「遇見」、「預見」科技新未來。

【2008/10/1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