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自我經營》以慢打快

最近碰到一些難題,讓我有所領悟,調整做事方法。

一年來,同事S一直是部門的頭痛問題。他負責新成立的小部門,態度雖然積極,但做事的邏輯和大家差距太大,事情沒想清楚就蠻幹,沒章法也沒有效率。而且,他缺乏禮貌,不懂人情世故,跑到其他部門「發包」工作。

我們行銷部門一向秉持「盡全力協助各部門」的原則,但多次「有求必應」,不但未對該部門業績有所貢獻,而且「丟過來」的麻煩愈來愈多。配合了幾次,部門的同事開始抱怨。

一開始,我覺得該向老闆說明和S互動的原則。不過我也知道,雖然我已經看清S的問題,但日理萬機的老闆卻未必知道。

而且,就算老闆已經耳聞他的狀況,由於是新成立部門,老闆得花點時間才能接受這個事實、或決定處理這件事。重要的是,老闆明白告訴我,不希望我此時在他身上「掛猴子」,擺明了我得自己「看著辦!」

朋友建議我「不妨以慢打快﹗」要一向以效率為榮的我來說,接受「以慢打快」的作法,並不容易,不過這次,我得試試看。

之後,S提出需求時,不管行銷部門是否可以做到,即使只是舉手之勞,我都按捺住自己,不在「第一時間」回應。也就是說,反應「慢」一點,就等於不給他一直亂丟工作的機會。

過程中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能陶醉於自豪的「速度」中。

不管本部門能力多強,不能再隨之起舞」,我必須把部門的生產力用在對公司更有貢獻的地方。必要時,我得反問他許多必要的問題。

當然,沒有全力配合S,老闆可能會誤會我偷懶,這是我的風險。不過以我過往的「積極性」風評,我認為風險不大。

就這樣過了好幾個月,忽然間,S被換掉,事情也就解決了。

對積極的人來說,「放慢下來」的確不易。

不過,「慢」不一定不好,有時候真的「事緩則圓」!而且,有些事急也沒用。說真的,我自己也是從一次又一次的職場歷練中體會到:「等待,有時候也是一種必要的努力。」

(作者是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

【2008/11/07 經濟日報】

情感曲線圖上 體驗完美消費記憶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在商品購買過程中,不論是服務人員的服務、商品品質、價格,樣樣都不差,但離開後,回想起總體消費感覺卻很普通,沒有再度消費的強烈欲望。

另一個品牌,每次購買時,總得大排長龍、商品價格也較高,但服務人員服務很好、消費空間設計的很舒適,比起前一個品牌,雖美中不足,卻令人印象深刻,心裡念著下次還要再來。

「只有被顧客記住的消費體驗,才是有效的體驗、品牌。」全球有效顧客體驗管理專業認證學程首席講師、G-CEM總裁李翊瑋一針見血的說,第一個品牌樣樣以客為尊,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卻不深刻,提供了好的消費體驗,卻不是個有效的體驗、品牌。

反觀第二個品牌,每一個與顧客溝通的接觸點,雖沒有都做得很好,但因顧客在消費的體驗過程中,情感起伏波動大,而印象深刻,反而是成功且有效的品牌。

為何會產生這種情況?顧客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在體驗經濟時代,以顧客為中心的觀念,已不完全可行。好的體驗已不足夠,顧客需要的是:有效的體驗(Effective Experience)。」李翊瑋說。

品牌體驗 創造峰終記憶

他以諾貝爾獎得主、認知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高峰─終點定律(Peak-End Rule)」進一步剖析這種現象。

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上,李翊瑋當場做個實驗,他把聽眾分為兩組,兩組人先一起聽一段「強噪音」,停一陣子後,他讓第二組人再聽一段「弱噪音」。

接著,他問兩組人的感受,發現有趣的答案。照理說,第二組受到兩段噪音折磨,耳朵的痛苦指數應該很高,沒想到,痛苦指數比第一組低。

「這就是高峰─終點定律,起了作用。」李翊瑋解釋,在一段消費旅程中,消費者腦海中所能記住的體驗有限,能記住的只有在「峰與終」時的體驗,所以好與不好的體驗,對顧客而言,沒有太大差別。

為了進一步解釋這個概念,李翊瑋假設自己在一個悠閒下午,到星巴克(Starbucks)享用一杯香醇咖啡。未料,到達目的地,大排長龍,輪到他後,又得等候二到三分鐘才能拿到這杯比平價咖啡貴一倍的咖啡。

截至這個階段的消費體驗,差強人意。終於拿到咖啡,坐在燈光美、氣氛佳的咖啡廳裡,享用一口口濃醇的咖啡。走出店門前,店員給了他一個真誠的微笑。

結束這個消費旅程,李翊瑋挑出幾件在體驗過程中遇到的事情,如「排隊」、「價錢」、「等待咖啡製作時間」、「咖啡的味道」、「店員的服務」等項目,再根據這些項目給他的感受打分數,最後,畫成一張「情感曲線圖」。

不同項目獲得的分數會不同,勾勒的曲線圖也高低起伏。高點的「峰」,如「咖啡的味道」與「店員的服務」等項目,與體驗過程「終」的感受:「店員真誠的微笑」,分數高於低點(即顧客心中認為不好的體驗,如排隊、商品高價等項目)相當多。

李翊瑋再用「愉悅」 一句話總結自己對整個消費體驗的感覺。這個例子說明,在一段消費過程中,「峰與終」的體驗,決定了消費者整段體驗過程的感受。

雖然這次的消費過程,有很多不好的體驗,但在高峰和結尾階段,他的感受是愉悅,那麼整個消費體驗,就是很愉快的。

盡善盡美 未必是好體驗

品牌透過各種不同的接觸點和消費者互動,顧客透過各種接觸點,感受品牌傳達的體驗價值。站在「以顧客為中心」的觀點來看,品牌應竭盡所能,讓每一個接觸點都盡善盡美。

用「峰─終定律」的觀點剖析,雖然品牌把每個接觸點都做得好,但消費者心中的情感曲線圖波動可能不大,品牌難真正被消費者記在心裡,企業耗盡心力進行體驗行銷,卻徒勞無功。

「如此是無品牌的體驗,對累積品牌價值,沒有太大助益。企業要創造有效的體驗,也就是品牌化體驗,才能把品牌真正崁在顧客心底。」李翊瑋指出。

有效體驗不見得把每個接觸點都做得很好,但在顧客消費體驗的峰與終點上,創造了正面的情感與記憶,也向目標客戶傳達品牌的價值。

該如何達成品牌化體驗?李翊瑋指出兩大前提:

首先, 品牌的消費體驗旅程,不能平凡無奇,情感曲線的「峰與終」需明顯,且要在「峰」與「終」上反映出品牌價值。

例如,星巴克的品牌價值是「不只是賣咖啡,更是消費者的第三生活空間。」所以,得特別強化消費者品牌情感曲線圖的「峰」點,如「店員的服務」,就得傳遞這個品牌的價值。

當顧客上門,星巴克的綠圍裙員工親切回應他們的需求、和他們分享咖啡知識,讓星巴克有如家與辦公室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間。

其次,既然顧客的有效記憶,在「峰」與「終」上,品牌就需集中資源配置,把錢花在刀口上,把力氣用在「峰」與「終」。

李翊瑋指出,實際上,顧客體驗分為「主觀」與「客觀」兩種。

客觀體驗,指的是功能性的商品利益。例如,咖啡店為了降低消費者的排隊時間,把原本的等待時間,由三分鐘縮短為兩分鐘半,以提升顧客滿意的「峰」點,便得大費周章增加人手、改善流程、更新機器,耗費成本很高。

主觀體驗 必須用心耕耘

但多數時候,企業耗費大工程做這些事情,幾周後,競爭對手隨即跟進。如此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使得各家品牌差異度不高,品牌辨識度低,便難長期維持顧客忠誠度。

李翊瑋指出,品牌需竭力耕耘的消費者的「主觀體驗」。他舉自己為例,喜歡吃「Haagen Dazs」冰淇淋的他,有一次將冰淇淋從包裝盒舀到杯子,卻覺得味道變了。

「大部分味道,是藏在消費者的大腦內。」他說,顧客消費產品時,消費的不單單是產品,還包含產品包裝,以及品牌投射出的感覺、形象。這是從消費者平時和品牌互動的每個接觸點,累積的感覺。

如Haagen Dazs設有專賣店,或在超商設置專用冰櫃,營造出獨特、高貴的品牌價值,當他實際體驗品牌的那一刻,平時在不同接觸點得到的感受,都會浮現腦海。

這是「主觀」的體驗。除了理性的功能性利益,多了些感性因子。攤開消費者的情感曲線圖,擄獲顧客芳心、在「峰」點的項目,多數也是主觀的體驗。

「一拳打出要有力,一定要非常集中!」李翊瑋指出,企業在計體驗行銷策略時,應先搞清楚「目標客群是誰」。

仔細分析目標消費者後,再思考如何集中資源,在顧客的品牌體驗旅程中,滿足他們的「關鍵」需求,強化「峰」與「終」,如此,才能創造有效的體驗旅程。

「一個有效果的體驗,就是品牌化體驗。」李翊瑋說,客戶體驗管理有如一段旅程,從理解客戶開始,逐步制定有效的體驗行銷策略,然後集中資源,投注不同的接觸點,在顧客的消費體驗中,努力執行,慢慢把品牌深烙顧客心底,帶領品牌朝永續邁進。

【2008/11/06 經濟日報】

數位學習 山隆通運人員培訓更上手

推動數位學習,能加速訓練時效,降低訓練成本。

由總管理處副總林財源主導,經過隊審慎評估訓練需求,考量專案投資支出後,山隆通運才確定導入數位學習。

為有效推展數位學習訓練,多角化經營的山隆通運,檢視公司現階段訓練機制的問題點,選定先從加油員新人訓練做起,以減少人員高流動率所損失的訓練成本。山隆也期望能透過數位訓練,管控服務品質,以提高客戶滿意度。

根據估算,山隆一個月約有90個人次流動量,一年超過1,000人,公司平均一天支出每位加油員約3,000元的成本,一年加油員流動所造成的訓練成本損失上百萬元。

「等待員工做好準備的成本損失,可藉助數位學習來吸收。」山隆通運專案推廣部副理王世強表示,考慮到流動率最高的加油員多為年輕人,且占全公司人數的48%,加上經過調查,85%的加油員具備使用電腦的能力,數位學習的可教育性高,山隆便決定從加油員著手。

過去進行加油員訓練,人資部門須花上二至三周的時間,輪流至全省每個站點講授課程,7月推行數位課程訓練後,目前至少有八成加油員,了解標準作業流程。

加油員通過面試、還未進公司前,會先上「山隆易學網」學習數位課程, 以確保上站工作後能具有基本生產力,節省以往人力教導的成本浪費。王世強表示:「新進員工與晉升人員可經由數位學習,迅速了解、熟悉自身的工作內容與注意 事項。」他強調,數位學習課程,有助於員工儘快學會標準作業程序、執行方法和服務術語等,也減少了一些原本需要耗費更多的機會成本,或是人天損失。

今年7月到年底,是專案推動的第一階段,除配合數位學習系統的導入,提升相關資訊硬體設備,建置網路操作平台外,也計劃自製訓練課程,並建立加油員的線上學習習慣。

第二階段希望能推廣至油站的其他人員,並建立評估績效的準則。

第三階段打算推廣至運務人員,100年以後的第四階段,目標在使各單位將數位學習獨立運用於營運活動中,並推廣至海外分公司。

王世強說:「雖起步緩慢,但是山隆相信,教育訓練引進數位學習,成果絕對豐碩!」

【2008/11/14 經濟日報】

人資平台》實習制結合企業文化 三方贏家

設計良善的實習制度,有助於產學界能合力教導出符合職場需求的人力。長期與各校合作,晶華酒店人力資源副總李靖文分析,結合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的實習制度,對人才、企業和顧客三方皆有益。

李靖文表示,「將心比心」是晶華的黃金服務定律,公司價值和企業文化皆以此為中心,實習機制的規劃與運作,更是與此環環相扣,期望透過產、學聯手的實習方案,提供學生學理與實務兼備的學習條件,藉此激勵晶華員工教學相長,讓顧客有更好的服務感受。

實習生表現 顧客肯定

「顧客評價表現良好的,大多是實習生。」客戶回饋表讓李靖文感到訝異,幾經觀察,她發現,了解實習對職業生涯有重要影響的學生,比較有想法,會審慎訂定未來目標,把握每一次與客人互動的經驗。

這類學生,正是晶華選才的對象。

透過實習期間的縝密訓練計畫,晶華希望挖掘具備「將心比心」特質的實習生,且每半年約會從中挑選十名菁英,透過主管、教練、同儕等各種角色,從旁協助輔 導,並因人而異的派任合適工作,讓他們從任務中認識晶華、了解公司文化與企業價值,畢業後再予任用。她舉例,餐飲部門就有好幾位是從實習生轉為正職員工的 優秀人才。

在規劃實習課程、安排實習活動、設計評核辦法等實習內容時,晶華人資強調「直覺式服務」。例如,執行一套基本作業流程時,多數實習生只知按照規定依序完 成,但是,有將心比心特質者,不需他人叮嚀或提醒,在某些關鍵時刻就會「直覺且主動的」提供服務,讓顧客和主管都表示讚許和驚喜。

李靖文表示,有心願意學習,自然會「主動」的易位思考,也就是站在顧客的立場,思索對方的想望和需求,這些就是晶華透過實習制度想要發掘的人才。

李靖文也認為,態度熱忱的實習生努力工作,會帶進新的文化刺激,優化資深員工的表現,讓一些以為已達到安全位子,失去工作能量的正職員工,不至於僵化。

從基層學起 鞏固實力

相對的,她發現,被動等待實習結束的學生,可能本身對餐旅業沒興趣,或是對這個行業還沒有清楚的想法,反映在工作態度上,整天不帶勁,服務自然不佳,遑論能從實習中有所收穫。

李靖文感嘆,愈來愈多年輕人認為,服務員、領檯等餐旅業基層職務,「是個不太怎樣的工作」。她強調,就是因為不了解,才需要經由實習,進入實務現場,用心觀察和發掘這份工作的實際內容及這個行業的重要特性,從中累積經驗,培養產業觀點。

她期許有意從事餐飲業的年輕人,要屏除端盤子的迷思,從基層技能學起,也要花費心力強化本身實力,包括基本的外語能力,以及不斷的自我修煉,隨時調整適切的工作態度和學習精神,才能在餐旅業中突破層層關卡,成為中高階主管。

「實習是個自我檢視,且能與業界相互探究和磨合的好機會。」李靖文建議,已在餐旅人力庫的相關科系學生,把握實習機會,認清期望投身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訴求。

【2008/11/14 經濟日報】

行銷觀測站》搶攻年菜商機 名廚鮮味出招

經濟不景氣,市場更呈M型化,年菜預購市場也不例外,部分業者推出平價菜色,希望透過逆勢操作,帶進買氣。也有業者強打名廚(或名店)功夫菜,搶攻年菜市場。

年菜商機每年至少10億元,一般餐廳很難兼顧日常營運和年節的龐大需求,因此,近年來年菜的開發規劃與產製,幾已自成一產業供應鍊,業者多半已累積出菜色開發、行銷策略等操作上的經驗。

便利超商業者指出,年菜菜色的開發,通常在過年前幾個月就要規劃,並在兩個月前接受預購。今年農曆春節提前在元月報到,已有超商開始年菜預購。

由於原物料上漲、消費緊縮,如何推出經濟超值的年菜,讓業者費盡思量。

7-ELEVEN綜合內外部銷售情報分析指出,台灣每四個消費者之中,就有三位選擇預購或外食年菜,價格、購買便利性是消費者到便利商店訂購年菜的主因。但今年消費者莫不看緊荷包,7-ELEVEN預估,年菜預購將會出現新的消費行為。

7-ELEVEN今年將首次推出新鮮冷藏年菜,也增加高級食材的開發,並增加平價超值款的菜色,將起跳價下修到199元起,七成以上的菜色,價格壓在600元以下,希望提供經濟超值的年菜提案。

強打名店或名廚功夫菜,推出單點與套餐多元選擇,也是年菜業者因應景氣變化的彈性作法。

全家便利商店指出,這幾年來,業者已經累績出年菜商機的經驗值,單價四、五百元的年菜最受歡迎。全家便利商店今年預購年菜以功夫菜為主,但有單點與套餐不同的組合方式,並推出平價的家常菜套餐,滿足不同消費客群。

全家便利商店考量,受景氣低迷影響,許多家庭可能以一兩樣功夫菜,搭配自行準備的家常料理,因此,推出多項功夫名菜的單點,價格多在400元到600元間,讓消費者不必購買全套套餐,也能享受功夫菜色;全家便利商店也提供產銷履歷證明,讓消費者買的安心。

【2008/11/14 經濟日報】

決勝品牌》琉園 找到tittot夢想國

琉園執行長王永山。
(聯合報系資料庫)

琉園tittot有一年在日本東京展出作品,一位日本老太太特地從名古屋搭車到東京展場。她告訴琉園創意總監王俠軍,那天是她60歲生日,她特地為自己選購一件生日禮物,等一下還要坐車回家。她說:「琉園的作品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無論如何都想親自來買。」

這席話讓王俠軍有感而發地說:「我從來不覺得我們是在賣玻璃,而是在賣一種喜悅。讓人的生命充滿力量,這是一種會讓人雞皮疙瘩站起來的感覺。聽了消費者這樣的話,創作者怎麼能不時時鞭策自己呢?」

剔透…燃燒創意熱情

1994年創立的琉園,英文品牌「tittot」,音同「剔透」,是我國第一家上櫃的文化創意產業公司,2007年營收超過5.7億元,比前一年增加近兩成,是最受矚目的文創品牌之一。

走過14個年頭,琉園2008年1月進駐台北101大樓設立全新的國際形象店,以Burning Passion(燃燒熱情)為主題,透過一整面牆焦黑的木炭與熾熱火光,營造全新的視覺形象,讓人一進門就感受到生命力,傳達玻璃創作的熱情。

雖然形象店裝修費用不貲,琉園執行長王永山說:「到了2011年,琉園全球115個據點的形象,都要以此為準,全部一致化,象徵琉園未來將以全新品牌概念進軍國際。」

以「Burning Passion」為主題,凸顯14年來琉園的品牌精神,正是永不止息、對玻璃藝術的執著與熱情之火。全新的視覺形象店,更象徵琉園將以全新品牌概念進軍國際,也是琉園啟動「品牌元年」、落實「行銷導向」經營策略的第一步。

王永山強調:「琉園今年的重點工作就是重整品牌基礎工程,我們對員工宣稱,2008年是琉園的品牌元年,將著重於立品牌形象的提升,而且以Burning Passion為核心。」

即使作品價值已受到海內外市場肯定,琉園仍不斷檢視品牌定位與策略,2005年爭取加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外貿協會執行的「品牌台灣發展計畫」,接受建立品牌管理系統輔導,由法國品牌顧問公司BrandDNA,進行「品牌總體檢」。

品牌…是一種態度

品牌體檢工作進行約一年,透過大規模的內外部訪談,Brand DNA為琉園品牌的DNA找出六大特色。分別是:作品顏色多彩繽紛、晶瑩剔透、獨特造型;、擁有世界頂尖的精緻工藝技術;不只有設計,也有大件的藝術家作 品;具中國文化內涵;作品充滿情感及故事;具現代生活、時尚感。

王永山表示,琉園以前雖然知道什麼是核心價值,也擁有推動品牌的經驗,但是與Brand NA合作後,讓概念變得更清楚,也將此概念變成了組織文化及企業的重心思維,並積極推動組織再造。他說:「國際顧問提出的建議,可發揮畫龍點睛的效果,我也受到重大影響。」

琉園在品牌體檢後最重要的轉變是,整個公司的思維必須從過去的生產導向,轉向行銷導向。

「現在的琉園,是整個思維、腦袋的改變,不只生產線、內部會計作業、市場反應等,都要調整成以滿足顧客為第一優先。」王永山舉例,以前客人要退貨,服務人 員會先考量客人有沒有附上單據、依公司程序可不可以退,許多條件都符合後再處理;現在若有人退貨,則先退了再說,若沒有單據,就由公司自掏腰包付稅。

王永山也發現,琉園要成為國際精品品牌,最大挑戰除了擁有真正了解國際行銷及琉園品牌精神的人才外,行銷導向的管理,還有賴清楚的願景才能落實。

新成立的「品牌策略中心」,成了琉園轉型為行銷導向的關鍵單位。經過組織文化及思維調整,王永山說,他更是想通了一個觀念,那就是「業務是加的概念,行銷是乘的概念。如果相乘後小於一,就會愈做愈小;但如果可以大於一,乘數效應將很驚人。」

行銷…眼光要放長遠

以101國際形象店為例,王永山說,此店光是裝修費用就比其他據點多三倍,由於投資金額龐大下,從業務觀點來看,可能希望陳售的商品愈多愈好,;但從行銷 思維來看,有時為了品牌形象,寧可少擺些商品,也要展現大器的品牌特色,因為行銷不能只看一年,而是要看三年、五年後要把品牌帶到哪裡。

琉園在經營品牌的學習過程中,沒有前例可參考,必須主動找出成功模式,王永山說,不只設計要有創意,管理也要有創意。他表示,琉園已經擬好整個品牌的戰略,只要整體配套措施能跟上,就能讓琉園除了具有技術專業的生產戰鬥力,也能成為具行銷導向的戰鬥團隊。

做為台灣文創產業的一員,王俠軍也認為,國際顧問找出的琉園品牌DNA六大特色,與他向來堅持文創產業需具備理想性、專業、時尚、工藝及文化等五大元素,非常吻合,只是各自用的詞彙不同而已。

在王永山營運帶領、王俠軍創意領軍下,琉園走過了14年,為了讓琉園人時時不忘「Burning Passion」這最初的理想,琉園植基於文創產業五大元素,以全新的品牌策略、行銷思維,希望把這股熱情持續傳承下去。

【2008/11/14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透視鏡》良好的表達

上個月參加一個由產政學研各界組成的科技服務參訪團,行程緊湊,幾乎從早到晚都有會議,甚至連三餐都安排餐會,每個人都疲憊不堪,一上車就開始與周公打交道,有人開玩笑說,真是比新兵入伍訓練還辛苦。

因此,所到之地,若簡報人員精神奕奕、內容精彩,大家還能集中精神與之良好友善互動;若是簡報人員表達方式單調,則對團員是極大的挑戰及考驗,雖有些人仍 能全神貫注,體力較不行的人,就各自發揮創意,有些人藉由發問來抵禦周公的召喚;有些人則打開電腦,自行專注;當然也有體力較不佳的人,就此不支倒地,直 到交換禮物、掌聲響起時才大夢初醒。

以上的場景,大家一定時常面對,顯然很多廠商簡報並沒有符合客戶需求,只是照本宣科的介紹產品與服務。

究其原因應在事前沒有針對潛在客戶的背景及需要進行完善的準備。

一般而言,高階決策主管關注的是,如何為組織尋求更多的機會與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簡報應從效益的觀點提出更多成功案例,說明個案面臨的問題、如何思考 解決問題、如何透過公司的產品協助讓潛在客戶獲得更大的成功。只要這個過程被客戶認同,自然可以提高他們的興趣,就有機會促成交易。

但多數簡報花費大量時間說明產品的規格、技術、功能、安全性、品質穩定,難怪無法引起聽眾興趣。如果對方是技術主管,當然需要詳細的功能與技術說明,但對CEO而言,這些技術細節並不重要。

因此顧問業者針對內部人員設計「30秒測試」訓練,亦即在30秒內向潛在客戶決策者提綱契領的報告委託計畫。

潛在客戶最高主管通常很忙,只有在搭電梯的短暫片刻,才有時間能夠聽簡報,因此如何在最短時間內,讓他了解並同意你的意見,是重要的關鍵。

言簡意賅的簡報,並非易事。許多叩應節目限制聽眾發言20秒,多數人不知所云,更何況條理分明的說清楚。

從事任何行業都是如此,有敏銳的邏輯思考,就有較大的機會能夠出人頭地。但若表達能力不佳,不能有效說服及影響客戶也是枉然。掌握客戶的需要,鎖定他能了解及感興趣的領域,做最好的準備與呈現,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作者是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

【2008/11/13 經濟日報】

趨勢觀察》景氣牙膏論

掌握景氣循環,是企業經營者的重要工作,台灣人壽董事長朱炳昱有一套「牙膏潛因論」。他認為,景氣循環就像四季變換,企業主要掌握每次變動背後的潛藏因子。

日前在台北經營管理研究基金會的「與成功者有約知識管理」講座上,朱炳昱提出「牙膏潛因論」,暢談他綜合各項資訊,剖析全球經濟情勢發展的做法。

「許多經濟現象,就像牙膏,不應該出來卻又把它擠出來。」朱炳昱從1987年股市大崩盤,美國資本市場進入動盪不安談起,再論及2000年的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到今年狂襲全球的金融風暴。

他用牙膏理論比喻全球經濟景氣循環的過程,「有其事出必有因」的影響因素。

朱炳昱認為,企業經營者應花費心力,蒐集並分析多國經濟觀察指標,作為了解全球景氣走向的參考,才能讓企業在球經濟發展脈絡中,找到自我保護及解困之道。

他強調:「人每天都要使用的牙膏,正如企業隨時都必須對經濟情勢了然於胸 。」

被擠出的牙膏,有可能是人為因素,一次擠太多,或是牙膏軟管破了。

笑說自己認真做功課的朱炳昱,堅持每日花許多時間,發掘牙膏被擠出的各種原因,從各國的經濟政策、國民生產毛額、股票市場走勢、社會問題、世界級大型活動等角度,交叉研究經濟發展帶來的危機,思索企業的可能轉機和因應對策。

朱炳昱指出,台灣景氣現在已步入衰退或蕭條期,就他個人多方觀察,明年會進入景氣復甦初升段。雖然目前全球經濟表現不佳,在股市投資和經營策略上,他仍是比較正面看待。

「景氣循環就像四季變換,企業主要懂得牙膏理論,掌握每次變動背後的潛藏因子。」朱炳昱不用「大海嘯」,而以「地震」字眼形容經濟情勢,他認為,一波波的主震和餘震必有其因,可以預測、也可以避免,關鍵在於找出可能的影響因素。

【2008/11/13 經濟日報】

做決策從未來看現在

2007年,在國人滿心期待下,台灣高鐵正式上路,在旅運量、載客率還未達預期目標的當前,高鐵執行長歐晉德仍信心滿滿的要以放眼未來的營運視野,帶領高鐵前行。

強調以「未來視野」作為高鐵營運首要策略,是歐晉德工作多年所得的要領。

64歲的歐晉德,有著不同於一般工程師的人生經歷,曾參與、甚至主導許多國家重大建設。他笑說自己很幸運,年輕時赴美攻讀大地工程,歸國後,政府正需要這類人才,也因此,他有機會踏進國家重大工程領域。

高速旅運 發展生活新態度

從中山高速公路的設計,到桃園機場、台中港、北迴南迴鐵路、核能三廠等相關建設,到北宜高速公路、第二高速公路的整體建設計畫,以及台北地下化捷運工程等,到進入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這些豐富的公共工程歷練,讓他深刻體悟:做工程的人,要有高瞻遠矚的未來視野。

他回憶,民國60年,政府決定建設中山高,當時國民年平均所得是296美元,中小型汽車只有5萬輛,加上軍用車、卡車等也才10萬輛左右。那時候許多人抨 擊:高速公路是服務有錢人的國家建設,甚有人指出,全程373公里的車道長度,即使所有用車從北排到南,一個車道也排不滿,竟然還規劃四個車道。甚至有建 設計畫報告指出,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不應興建高速公路。

而今,台灣約有600多萬輛用車,一高車道數不敷使用,第二條高速公路早已通車。歐晉德說,當時能有建設高速公路的決心,就是因為站在未來30年的時間點上,回頭檢視現有可行方案,每個環節、每個階段,都用日後長遠的眼光,要求即將踏出的每一腳步。

「用未來的眼睛,看待目前的每個作為,才能做出縝密且有助日後發展的決策。」從一次次經歷養成的「從未來看現在」決策原則,歐晉德也運用到高鐵營運上。

因緣際會到高鐵服務之前,歐晉德曾任台北副市長,也曾服務過台北捷運。沒有興趣參與政治事務的他,幾經高鐵高層多次拜訪後,決定投入高鐵營運。歷經許多國家重大建設推行工作,他深信「高鐵絕對會是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

歐晉德認為,既然能為國家社會有所貢獻,就不應置身事外。所以,他接下經營棒子,從未來台灣的角度,帶領高鐵往前運轉。

1998年,政府啟動高鐵興建計畫。過程中歷經超乎預期的挑戰與困難,端賴來自23國的專業人員,以及4,000名員工的堅持和努力,八年後,台灣西部走廊實現了80分鐘串連起八個城市的旅運夢想。

歐晉德強調,高鐵代表的不僅只是速度;而是速度所帶來的現代生活新態度。

他表示,高鐵的出現,並不代表其他交通工具會被取代,相反地,「高鐵更應從服務主要客群的立場,提供與高鐵價值觀相符的安全、可靠與貼心服務。」歐晉德認 為,如果只是從營運或營收的觀點,設想高鐵的各種策略及服務活動,就落入以速度為主的發展格局,失去「提升台灣民眾生活品質、發展生活新態度」的意義。

不同運輸工具的速度與運能,能滿足不同的需求,高鐵期望將營運視野拉到未來,不僅提供高速旅運服務,更要讓高鐵成為台灣一日生活圈的交通依賴,讓旅客能夠當天北中南到處跑。

「公共工程的目的,在於提升人的尊嚴和生活品質。」專長公共工程的歐晉德,希望讓高鐵成為台灣西部的主要運輸工具,讓全島形成一日生活圈,提升生活品質,促進並平衡區域發展,實現他為高鐵和國人描繪的未來生活情景。

也因此在營運策略上,高鐵以滿足旅客安全與可靠的兩個基本要求,發展以客為尊的服務文化,透過經濟且有效率的維修能力,達到足以讓高鐵生存的最大營收。

為了未來的50年,高鐵都還能保持同樣的服務品質,歐晉德常提醒員工:「在此時,就要想到未來!」

投資未來 以質聚量奠基石

斥資培訓安全駕駛,就是高鐵預想未來的一個積極做法。高鐵現有120位有照駕駛,全部經過3,000小時線上駕駛測驗以及八個月的訓練,目前為止,已訓練14梯次,每梯次二人,其中不乏淘汰者。

歐晉德表示,預先投資未來所需人力,這些人現在雖然還年輕,但經過數十年後,與高鐵一同成長的他們,日積月累的精煉自我,優秀的服務表現將更根深柢固。

此外,高鐵目前的載客率仍未達營收目標。歐晉德還是秉持未來視野的經營策略,不求「等客滿再加開班次,免得增加成本浪費」的短視做法,而是「增加班次,吸 引乘客感受有高鐵的新生活形態」。他認為:「以質聚量,高鐵未來才能長遠經營。」高鐵現階段乘載率40%,仍處於虧損狀態。

或許是公共工程洗鍊了歐晉德的經營管理理念,他用建造高速公路時曾說過的一句話,形容他帶領高鐵茁壯的「未來觀」:「要想的,不是該不該有這條路,而是要怎麼把這條路做好!」因為要達到想像的未來,所以,高鐵現在就要不斷地充實自己、自我要求、穩健前進。

【2008/11/12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主管經》蘿蔔或鞭子

每到年中或年終的績效考核時間,大部分主管都會頭痛不已。主管得評量部屬此段期間的工作成果,給與績效分數或評比,並設定下一期的績效目標。

若部屬的工作內容不盡相同,打考績如同比較蘋果與橘子的好壞。即使部屬的工作屬性相近,較易進行比較,但80%的部屬認定自己績效應名列前20%,光是解決認知歧異,就不知要耗損主管多少腦細胞。

有些主管抱持駝鳥心態,不願碰觸此問題。在平時的日常工作管理,只告知部屬好的一面,不敢直言糾正他的缺失。績效考核時,部屬才得知主管對自己的真正評價,卻已無翻身與調整的機會。對部屬而言,績效考核成了一種殘酷的懲罰。

有些主管則因績效面談技巧不佳,說明績效評等時,未列舉量化指標或具體實證,以說明雙方的認知差距。或所觀察的評論與事實不盡相符,卻未讓部屬有說明或辯駁的機會。

因此,績效面談後,部屬不免心情沮喪失落,得花幾天才能慢慢走出陰霾。

因此,主管日常工作管理時,應即時讓部屬知道表現優異與待改善之處,且透過實際案例的蒐集,強化自己的觀察結論。

績效評估時,只要匯總目標達成狀況,並給相對的績效評等即可。

如此,雖不見得能完全避免雙方的認知差異,但應不致出現與部屬期望如天壤之別般的績效考評結果。

除了評定績效等第之外,主管透過對部屬的深入觀察,解析其個性與能力的優缺點,協助他改進,也是績效面談中的重頭戲。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理窗模式」,將人的內在分為「開放我:己知人知」、「隱藏我:己知人不知」、「盲目我:己不知人知」及「未知我:己不知人不知」等四個部分。

如果,主管能投注心力於察覺部屬尚待開發的潛能或不自知的缺點,讓部屬得以探索「盲目我」與「未知我」的區塊。

對部屬而言,績效面談拓展對自我更深層與寬廣的認知,將是一種莫大的助力與獎勵。

績效考核與面談,可以當成蘿蔔,讓部屬覺得鬥志高昂,不僅更明確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向,也對未來充滿憧景與企圖心。

當然,它也能轉換為鞭子,讓部屬的心情沮喪受挫,或私下散發不滿的情緒,或覺得懷才不遇而另尋伯樂。

績效考核與面談這把雙面刃,究竟呈現那一種樣貌,端看主管的管理功力與火候。

【2008/11/12 經濟日報】

品牌經營》意識與定位 打造品牌價值

多數企業都從產品面優勢,思考品牌的經營方向忽略了了解自我競爭力、找出品牌願景等基本功。

「要成為一個有效的品牌!」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指出,企業一旦踏上品牌路,就不能回頭,需秉持品牌是對消費大眾長期承諾的信念,步步為營。

品牌要具高價值,需創造出屬於品牌獨特的策略。「企業得想出屬於自己的經營模式,」周永明認為,只是取一個好名字、花錢打知名度,「這不叫品牌!」

公司要從自身所處的商業環境著手,先從內部檢視自己的能耐,也網羅消費大眾和合作夥伴的意見,聽聽他們的想法,透過一步步自我檢視的步驟,定位品牌、選擇目標市場,再進一步規劃4P等行銷策略。

他指出有效品牌的經營公式:

品牌意識(brand awareness)x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

=品牌價值(brand value)

日前在標竿學院主辦、本報協辦的「2008年CEO品牌策略經營班」中,周永明指出,品牌意識和品牌定位,是經營品牌事業的基本功夫,蹲穩馬步了,品牌才能在消費者面前清楚展現自我價值。

被喻為當今50位最重要代行銷思想家之一的大衛.泰勒(David Taylor)也抱持同樣想法,他並提醒,「企業別一味只想擁抱品牌,卻忘了產品的重要性。」

他舉英國艾比國家銀行(Abbey National)為例。這家銀行曾在四年內,改了四個品牌logo,業績仍無起色,探究背後原因,發現企業經營者改變了「招牌」,卻沒有修正服務,只是改變品牌外殼,效果當然不彰。

「要用品牌主導企業思維,思考品牌經營,把品牌概念推廣運用到公司各層面。」泰勒用香腸比喻品牌的功能效益,如品質;以嘶嘶聲比喻品牌的情感面,如廣告行銷。

他說,先有料好實在的香腸,烹調時,香味飄散,加上湯汁滴在烤盤上嘶嘶作響,才會引人垂涎。

言下之意,便是提醒有意發展自有品牌的企業,先把產品品質做好,再尋找嘶嘶聲,而非只是想該如何「包裝」商品,基本功夫卻沒有做好,引發消費者不愉快的消費體驗,到頭來反而對品牌造成傷害。

【2008/11/12 經濟日報】

經營寫真》先擁有再放下

日前有個進入公司才半年的年輕員工提辭呈,在走廊上碰到她,就問她有何打算,她回答「先放下吧!」她認為,工作壓力太大,人生除了工作還有很多可以追求的目標,她想先去遊學。

如果是一個年過半百的人告訴我這些話,我會很贊同,但是這些話出自20出頭的年輕人,讓我覺得有點刺耳,想對她說:「放下之前,先學習擁有吧!」

也許是坊間很多書呼籲大家學習放下,放下心中的不平、欲求、對富貴名利的追求,回歸自我。這對工作超過二、三十年的資深工作者是很好的修煉,但對時下的年輕人卻不見得是好建議。

年輕人很容易誤解其中的意涵。他們以為放下就是看淡人間名利或有形的一切,因此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選擇放棄,放棄工作、放棄責任,也放棄壓力。

「放下」讓他們找到很好的藉口與出口,當下決定出國遊學,或退回家裡讓父母養。他們覺得人生苦短,享樂為重,及時放下,不必為五斗米折腰。講的振振有詞,卻是一種逃避。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個故事:兩個小孩一起玩耍,女孩問男孩:「如果你有一棟房子,會不會給我一棟?」男孩說會。女孩再問:「如果你有一輛車子會不會送我一輛?」男孩也說會。

最後女孩看著男孩手上那一顆蘋果說:「如果你有兩顆蘋果,會不會分我一顆?」男孩馬上將蘋果袋藏到身後說:「不會」,女孩不解問為什麼?男孩說:「因為我真的有兩個蘋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一無所有,叫你放下絕對容易,因為你沒有損失。如果你真正擁有,叫你放下,一定很難。此時若能選擇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所以我覺得在教人放下之前,應先教人擁有。

擁有,是一種真實的體驗。擁有,讓我們感覺充實與實際,也是一種「完成」的過程。

擁有工作、學業、婚姻、兒女,或者擁有責任、快樂、讚美,甚或擁有挫折,苦難,這些都是人生必經或值得經歷的旅程與試煉,愈是承受過這些歷練,人生就更完整。這時候,學習放下才是真正的放下。

我有個朋友年輕時曾經許願希望一生平順幸福,原本她以為這是個微不足道的願望,年到50時,才體悟到這個願望實在太大了。人生要能無憂、無懼、無風、無浪談何容易啊!倒不如入世一點,到人間來折騰一番,練就一身抗壓的工夫,可以遇風不懼、遇浪不怕,不是更實際一點?

股神巴菲特的金錢觀才是真正的放下。成為首富之後,還是住在老房子,開著舊車,過自己原來的日子,不會因為金錢的多寡影響到欲念或生活方式。別人覺得奇怪,他卻甘之如飴,而且把大部分財產捐給基金會。

剛過世的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也有這份精神。但他們在企業經營方面還是非常犀利與獨到,獲利亮眼,再去照亮別人,讓更多人受益。

擁有與放下,是否應該有個優先順序呢?

(作者是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olive.ting@eraogilvy.com

【2008/11/12 經濟日報】

經營理念》三品管理

聽品質說話
寫品味故事
走品牌之路

企業若能內化價值觀,養成企業品格,將是永續經營的一大動力。提起白木屋食品公司董事長簡菱臻經營有成的哲學,她表示,就是在企業價值的基礎上,塑造獨有的企業品格,「企業有品格,就有經營續航力!」

「企業要有良好品格,端賴涵養與陶冶內在價值。」簡菱臻將企業價值比喻為個人心靈,栽培一家企業成長茁壯,就如同教化人的心靈,要使其由內而外,自然表現出良善的品德、行為、態度和格調,以博得顧客青睞。

簡菱臻認為,顧客對於企業的形象認知,以及信用操守的評價,來自於企業形塑的專屬品格。她相信,顧客一旦認同企業品格,就會持續支持企業經營。所以,她自創「三品管理」,打造值得顧客信賴的企業品格。

品質掛帥,研發為本

簡菱臻成立白木屋以來,一路用心和生命經營,她笑說:「白木屋的企業品格,是『要命』的擁抱品質,只要堅持品質,就能創造價值。」因此,白木屋三品管理的首條守則,就是「品質掛帥,研發為本」,包括人力、服務、研發、商品,都要堅持品質。

她認為,堅持良好品質,企業才有穩健基石。採用履歷蛋、使用海藻糖、高技術門檻,就是白木屋研發品質的三個堅持。

簡菱臻指出,使用有機蛋一年的成本,比起一般雞蛋多約2,000萬元,雖然是年營業額約5億的中小企業,白木屋也堅持採用無殘質的有機蛋。一年用掉750噸高單價的海藻糖,也是堅持提供消費者甜而不膩且健康的糖分攝取。

「即使研發費用高,一切仍以品質為先。」簡菱臻說,白木屋堅持品質的信念,像是勇於將玫瑰花送到顧客手中,玫瑰刺則留給自己,讓花香縈繞心頭。

她曾經開除一位如廁後忘了洗手的生產線員工,相關主管替這位已經待了四年的員工求情,簡菱臻依然堅持:「資深員工更應恪守品質原則,難道因為顧客看不到,就能不誠實?」

她進一步舉例,白木屋捨棄成本不到10元的保麗龍包裝,選用要價75元的禮品紙盒,堅持商品綠色包裝,就是希望提供好的品質。

比別人堅持更多的簡菱臻認為,堅持,才不會犧牲某些價值,「白木屋就是堅持品質,才創造了今天顧客評定的企業價值。」

有了品質作為品格基礎,「品味」是簡菱臻堅信的「第二品管理」。簡菱臻42歲轉行投入烘焙業,雙魚座、設計師出身的她,形容自己是「賣感覺的說夢者」,喜歡把夢想透過創意設計,展現在白木屋各式各樣的產品、店面、包裝之上。

創意導向,創造品味

品味強調的是「創意導向,創造品味」。「創意,是白木屋活下來的根本。」簡菱臻用創意理念,創造白木屋的品味,也就是「傳承中的創新,從傳統到雋永」。

她認為,三流企業賣的是商品,二流企業賣的是品牌,而一流企業賣的是概念,「白木屋賣的就是品味概念。」她常期許員工:公司雖小,但要能贏在觀念,具體落實創新概念,創造白木屋帶給消費者獨有的品味享受。

例如,設計一個蛋糕廊道,描繪白木屋各式商品的品味故事。簡菱臻強調,台灣食品烘焙業的老闆中,只有她學設計,所以,她要求自己,「要讓顧客享用白木屋產品時,能醉心於美感品味。」

品牌營運,追求卓越

年底,白木屋打算針對糖尿病患者、減肥者、過敏性體質者推出健康品系,外觀設計仍將呈現美感創意,簡菱臻說:「 不會是因為健康產品,而少了白木屋的美感」。

白木屋的第三品管理是「品牌」,也就是「品牌營運,追求卓越。」簡菱臻說,白木屋開跑的第一天,她就開始做文化導入、品牌建立。她要員工自我省思,是否具 有鑽石的發光價值。「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員工要像一顆鑽石,能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而這就是白木屋多年來發展的企業文化。

基於「讓品牌走文化路」的經營理念,白木屋發展品牌策略時,堅持全省直營不加盟,品牌規格化,挑剔任何細節的品質,並於楊梅廠房處建立品牌文化館,對內對外進行品牌溝通。

曾經獲頒台灣企業獎、國家品質獎、國家磐石獎等獎,白木屋的品牌效力顯見一番。簡菱臻還記得某回上台領獎時,旁邊傳來耳語:「做蛋糕的也能得獎喔!」聽到此話的她反而更有信心的上台高呼:「品牌桂冠,是白木屋日後都需背負的責任,這是用品質經營品牌的最佳保證!」

即使得獎,簡菱臻不認為白木屋已是標竿還是模範企業,面對公司仍不斷發生問題,她強調,經營者要能懷抱美夢,正面解決問題,持續改善以達到永續經營。

從白木屋創立11年來的風雨經歷中,簡菱臻深深體悟:「品質會說話!從品質出發,寫品味故事,品牌才有出路。」期許白木屋做個有品格的人,簡菱臻始終相信白木屋的企業態度,就是堅持品質,然後追求品味,再行塑造品牌。

【2008/11/12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經濟書坊》這樣想就會有錢

這樣想就會有錢

作者: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

泰德‧希烏巴(Ted Ciuba)

出版:理財文化

本書是暢銷書《思考致富》的新修版,帶領你一窺更完整、更現代的致富哲學。這些觀點擷取自過去100年來享譽全球、最出類拔萃人士的真實成功事蹟;故事主人翁的出生寒微,除了滿腦子的想法、創意和有系統的計畫之外,他們身無長物,最後卻締造坐擁財富的傳奇。

書中談及卡內基、亨利.福特、湯瑪斯.愛迪生之流的大人物;還有微軟的蓋茲、沃爾瑪百貨的華爾頓、麥當勞的克羅克、亞馬遜貝佐斯、維京集團鬼才布蘭森、房地產大亨唐川普,以及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等當代商業大亨。他們從無到有、從貧到富的秘密,都在書中一一揭曉。

相信你會在書中的某一頁找到那個重要的繆思。按表操作,你會發現,思想可以轉換為財富,小人物也有夢想成真的一天,富裕且全方位健全的人生等你來享受;更令人訝異的是,你所做的一切,將對你自己、家人以及所處社會和全世界有所貢獻。

【2008/11/09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A4資料夾成功術

A4資料夾成功術

作者:鈴木敏惠

出版:商周

多數人把夢想當成空談而不以為意,其實夢想是一切成長與進步的動力。本書教人如何透過製作一本A4的夢想資料夾,讓「認識自己」實際化。

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把自己曾做過、有興趣、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等,依時間順序歸納在一本A4資料夾裡,就能看出之間的關連性,從這個關連性再衍生出新的創意、自信、幹勁等價值。

嚴格說來,夢想資料夾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從你的每一天「誕生出來的」。藉由翻閱夢想資料夾,就能明瞭自己如何成長。換言之,有助於預測自我潛能、發展性以及今後將如何成長等未來的可能性。

一路走來,我們常被拿來與別人比較。所謂的分數、偏差值大多是「從結果中去尋找負面的意義」,大家應該都有不少這種經驗。可是「夢想資料夾」不同,它是「從過程中去凸顯正面的意義」,告訴我們自己真正的優點、特色、個性。

【2008/11/09 經濟日報】

董事長愛說笑》3K精神


3K精神是指感謝(Kansya)、感動(Kandou)和感激(Kangeki),這是日本大榮企業會長木通有子書中所提倡的行銷手法。

【心得分享】

行銷達人提倡的行銷方法,竟然不是現代科學的元素,反而是訴諸人性最原始的「感謝、感動和感激」。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管理、行銷、領導、統御、組織、創新…,何嘗不是來自「人性」呢!

【2008/11/11 經濟日報】

人資平台》員工健康 企業福氣啦

員工會因健康問題導致工作表現不佳,是廣為人知的事實,但其對企業營運及組織效益的影響程度,企業卻少有實質方法和量化工具來有效評估。

多年來深耕健康管理領域,景福健康管理顧問公司吳嘯總經理,強調:「企業經營者要善用工具做員工健康管理,確實掌握人力健康與公司生產力之間的實際關聯。」

調查發現,全球各大公司實施健康促進與管理的投資報酬率(ROI)都相當高。連續追蹤三年,摩托羅拉每1美元的ROI有3.15美元,百事可樂也近3美元。

企業通常會提供員工例行健康檢查,有不符健康情況的員工,大多被建議進一步深入檢查。吳嘯說:「這意味員工身負疾病了!」

他認為,企業若希望員工身心健康,維持生產力,更應正視員工生病前的「預防健康管理」,善用工具管理所謂的「亞健康族群」。據調查,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屬於亞健康者,也就是「沒有疾病、但也非完全健康」的這群人。

這些人雖然尚未出現病痛徵兆,身心其實隱含可能危害健康的因子,如負面情緒、壓力、文明病、身處不健康環境等,無意識的投射於工作中,產生骨牌效應,造成個人生產力低落、部門團隊功能不全、組織效益低落等。

亞健康族群出現無生產力、低生產力出席現象時,就會造成企業損失。《哈佛商業評論》報導指出,美國醫學界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平均每個員工因病造成的工作時數損失高達8.6%,日積月累,績效與經濟損失超乎企業主想像。

整體企業及各部門的「因病缺勤比率」,廣被用於了解企業的健康力考,以明確估計員工因病未能工作造成的生產力損失。

然而,無法透過紀錄量化的「無生產力出席」,就須透過自覺評量表等工具,找出員工生產力降低的因素。

景福與美國波士頓Tufts醫學中心合作,針對員工健康與生產力管理進行關聯性研究,設計一套工作限制量表,讓企業具體了解員工健康問題干擾工作表現的程度,以及這些亞健康族群對生產力的影響。

受測者被要求描述自己的工作要求、一個「好的」健康天和一個「壞的」健康天的健康狀態,以及健康問題和醫療護理如何影響具體的工作績效,從多方面反映各類健康問題影響員工職場活動,所產生的工作限制。

「每位員工的健康條件、個人體質、生活習慣不一,企業除了要求員 工自我健康管理,也應藉由各種工具來偵測員工亞健康徵候。」例如,架設健康客戶服務系統,定期發送手機簡訊及電子郵件,提醒員工按時回診檢查或紀錄飲食、 運動情況等,再由相關單位人員就系統資訊,提供個別化的健康管理服務。

「重視健康與生產力管理,對於企業與員工來說,是雙贏的作法!」景福健康管理顧問董事長王強認為,善用評估方法和工具,掌握員工健康力,做好生產力管理, 不僅能提高員工士氣、降低流動率,增加個人工作效率,更能優化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幫助企業把「人力資本」的效益放到最大。

【2008/11/11 經濟日報】

台北京觀察站》台灣問題vs.大陸人口

台灣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台灣的真正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陸問題。

大陸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樣那樣的缺陷,但大陸的真正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人口問題。

如果以上命題成立,那麼,決定台灣命運的長遠決定性因素,就是大陸的人口問題。

讓我們從這個假設前提,來分析兩岸的長期互動策略。

分析之前,先看看一些事實。

你知道,13億是多少人嗎?

中國的可耕地是美國的七分之一,而人口是美國的六倍。也就是說,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一個人吃的飯,中國得42個人吃。保障13億人吃到美國人四十二分之一的飯,得要有18億畝的基本農田,但很少人相信在工業地、房地爆增的趨勢下,這個數字保的住。

交通方面,每年的「春運」(春節期間百姓回家的人口運輸)已經接近2億人次。換句話說,幾乎相當於所有美國人在兩周之內同時出遠門。

居住方面,每個中國人都想要有自己的一套房,那就是13億套房。請注意,這兒說的不是每個中國家庭,而是每個中國人。「一家一房」不再是中國人的企望, 「一人一房」才是驅動力。原因有二:高漲的離婚率(某些統計已近50%)使得女人感覺除了和丈夫共用的房,自己名下也必須有一套房才安心。還有,父母都想 為未成年子女預先置一套房。

穿著方面,中國人經過50年的單調「灰黑」色系,已經進入追求時尚的第二個50年。朱鎔基當政時曾公開感歎,中國出口1億件襯衫,才能換回一架波音 747。下一兩任的總理,還將多出一個新問題:5億人都想穿出巴黎、紐約、倫敦、東京的品味,而中國沒有波音747出口來換回生產這5億件高檔襯衫的經濟 資源。

能源方面,中國是煤礦大國,但因鐵路運力不足而運不出產地,2008年電力緊張時,各大發電廠的存煤不及一周使用。燃油則50%依賴進口,儲備量僅21天。 替代能源,幾乎等於零。

以上的每一點,都與人口數量有直接關係。日本作家曾論述,中國應該分為七個國家,李登輝先生也有過類似論點,這些都是沒有在中國長期居住的人的誤會。中國的地理加上人口,就注定必須走大一統的路。

2008年3月的南方雪災,5月的四川地震,說明這一點。如果南方地區是個「南方國」,四川地區屬於「蜀國」,那麼那些沒遭受災情的「其他國家」不可能像 對待自己子民一樣的施救。換句話說,「蜀國」可能在一夜之間滅亡,或至少30年不振。試想,如果美國的洛磯山脈、黃石公園等不毛之地都住滿數千萬人,地方 政府分權的結構還能存在嗎?如果歐洲的人口不是2億人,而是10億人,歐洲還有存在那麼多國家的可能嗎?

理解尊重,台灣最大優勢…

中國的人口愈多,就愈增加其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必然性。今天的13億人,20年後的16億人,已經是中國歷史高峰的高峰。人口數量加上有限資源、有限耕地, 所帶來的食衣住行、能源天災壓力、社會動盪性,以人類至今為止的有限經驗來看,除了中央集權大一統,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嗎?

回過頭來看兩岸關係。

統一,不是因為覬覦台灣的土地和資源,甚至不是想納入囊袋,而是不能給「大一統」概念留下一個缺口。 統一,可以滯後,但不能在概念上切斷。這有點像紅樓夢中大觀園的大家長,族人在外置宅置業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絕對不能公然在大街上切斷親族關係,否 則整個大觀園的治理都要出問題。瞭解這一點,兩岸關係的政策就有所依託了。

只要中國的人口問題存在,中國的政治體制就只能緩進,大一統的概念就不可能容許缺口。大陸人口壓力一旦產生根本性的社會、政治問題,中央都會以(與大一統 概念相輔相成的)民族主義手段化解,且都會用兩岸關係中的好事和壞事來作為槓桿。然而,台灣在大陸的人口問題上絲毫沒有主動性,也完全無法預測大陸的人口 壓力將在何時何處爆發。

台灣方面,最佳的對策就是理解和尊重大陸的民族主義,以及種種中國特色的體制。只要表達了理解和尊重,人口壓力的旋風就不會跨過台灣海峽,即使吹過了海峽,也只是微風。

過去60年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的種種,都可以給予歷史下的理解,唯一不能讓人釋懷的是,它在歷史的瞬間鼓勵人口由5億人增長到10億人。100年後,人們將 淡忘文革,但卻永遠也擺脫不了周圍十數億人的資源競爭壓力。若說錯誤政策和愚昧,人類史上莫過於是。希望台灣有此智慧,不要為彼岸當年的這件錯誤付出不可 承受的代價。(作者在中國大陸經商十餘年,email:taibeijing@gmail.com

【2008/11/11 經濟日報】

決勝品牌》澎錸 最務實的夢想影舞者

成 立才三年多,澎錸實業生產的滑台式伸縮腳踏車,就在世界各國(包括台灣)拿下11項獎牌,平均一年得到四項大獎,超強的創新發明能力、強烈的品牌願景,讓 澎錸實業成立第二年,就打敗40多家競爭者,成為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外貿協會執行的「品牌台灣發展計畫」廠商之一。

澎錸實業總經理黃中庸一針見血地說:「品牌是一家企業、產品的最終決勝點。」因此,儘管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澎錸實業2007年仍撥出相當高比例的營收投入品牌經營,為「Slidy Bike」這個品牌踏出重要的第一步。

黃中庸說:「澎錸將來會堅持每一台腳踏車,都會有Slidy Bike 的Logo,否則寧可不賣。」這股強烈推動品牌的決心,為澎錸贏得國貿局導的品牌管理輔導資格。

伸縮鐵馬...拚創新

第一代產品初登場,掌聲還沒落盡,車體卻出了問題…持續研發改善,才有今日成果。

因為堅持自有品牌,澎錸因此喪失一筆北歐的代工訂單。但是,黃中庸並不後悔,他確信未來這個客戶還是會再回來。

提起滑台式伸縮腳踏車的概念,早年在黃中庸心中只是一個影子,以當年的技術能力,可謂「八字沒一撇」。

黃中庸回憶,有一年他到日本拜訪客戶,搭電梯時,進來一位牽著腳踏車的大樓住戶,為了車體太大、造成旁人不便而頻頻道歉。日本客戶望著黃中庸嘆口氣說:「如果腳踏車能收縮起來,那該多好。」當時黃中庸還在做貿易生意,卻已經把這些話默默記在心裡。

一直到黃中庸說服涂鏡清加入團隊,終於讓滑台式伸縮腳踏車變成「具體」可能性,不再只是心中的「影子」。

澎錸第一代的滑台式伸縮腳踏車樣品,在台北國際自行車展初試啼聲。黃中庸以過去從事國際貿易的長才,邀請日本客戶到場試騎,取得第一張訂單,但出貨不久就傳來尷尬的消息:新腳踏車不耐久騎,會從關鍵的滑台主幹變形。

黃中庸表示,公司並未因此失掉客戶的信任,卻促使他深深自省。他說:「創新需要持續的改善,持續的創新能改變任何的不可能!」

在追求精進的動力下,澎錸持續改進滑台式伸縮腳踏車,如今已是真正的一體成型規劃與設計,澎錸的核心優勢自此確立。

這家「得獎常勝軍」的伸縮腳踏車廠商,位於桃園縣遠雄自由貿易區,面積約90坪,有兩間小辦公室和一間會議室,幾乎沒有任何裝潢,卻把全部精力投入研發和發展自有品牌。

三個字母...費周章

投入品牌管理,Sliding Bike更名為Slidy Bike,改了三個字母,卻是幾經溝通、妥協的結果。

新加坡OXO集團2007年起積極輔導澎錸進行品牌管理。OXO台灣分公司奧碩品牌規劃設計公司指出,品牌名稱首重簡短有力、易於辨識,因此,輔導澎錸品牌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把原本「Sliding Bike」更名為「Slidy Bike」。

外人乍看澎錸的品牌管理,只是把「Sliding Bike」更動為「Slidy Bike」,才三少個英文字母,「品牌功力似乎不怎樣」,但是對澎錸、奧碩來說,少三個英文字母卻是彼此溝通、妥協的「硬功夫」,雙方光是尋求共識就費了 很多工夫,黃中庸強調:「每個錢都要花在刀口上、每個品牌策略都要走的明確。」

依照OXO集團的品牌戰略規劃,第一階段是了解腳踏車市場概況,與潛在競爭對手作垂直整合比對,並結合Slidy Bike品牌本身的公司背景、旗下產品線的競爭優勢進行深入分析,以找出品牌SWOT。

找出Slidy Bike品牌的SWOT之後,接下來,OXO集團為澎錸量身定作品牌定位、品牌精神,並針對目標消費者規劃產品組合及開發領域。

透過品牌戰略規劃,Slidy Bike以「人體工學伸縮車」作為品牌戰略,結合「都會、現代人、創新」的品牌形象,以及實體通路(例如City Super、燦坤等賣場)、虛擬通路(網站、電視購物)的操作,從臺灣出發,駛向全球。

陳雅蘭說,澎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產品開發結合消費者需求,讓產品創意具體化的成果,表現在國際與國內的發明展上,榮獲許多金牌獎。

黃中庸原先就希望以創新技術獲得發明界的肯定,再從國際市場的回應,確定傳統產業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然後輔以專利保護和品牌建立的策略,提升自我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接下來的發展架構起最健全的準備。

行銷策略...生活化

確定「行動生活」主軸,瞄準都會客層,規畫背包、座墊包等周邊商品,市場反應熱絡。

黃中庸認為,貿協、奧碩已為澎錸品牌確立了大方向,為Slidy Bike規劃一系列行銷工具,包括公司簡介、品牌網站、通路整體展示形象,得以將都會時尚生活意識化為嶄新的形象,與目標消費者溝通。

奧碩為澎錸打造全新的logo,使得Slidy Bike的品牌與行銷策略生活化,為了讓都會區行動生活更完善,還設計與規劃一系列的自行車周邊商品如背包、便利收納袋、馬鞍包與座墊包,並附加三段式安全閃光LED燈。

黃中庸強調,榮獲多項金牌獎,不但有利於拓展業務,更獲得經銷商與代理商的青睞,使公司對產品開發與持續改良更具信心與決心。

不過,他不諱言:「品牌仍需要品質做後盾。」因此黃中庸把大多數的資源用在研發上。

走上自有品牌之路,黃中庸對未來充滿信心。澎錸2008年前八個月出貨金額500萬元,他樂觀預期今年營收可以超過1,000萬元,比去年成長三倍多,顯示品牌管理發揮效益。

【2008/11/11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創新設計服務 品牌推手

一、薩巴卡瑪國際概況

薩巴卡瑪(SUBKARMA)成立於2002年,由英國人Mr. Anthony Soames創立,1993年即移居至台灣的Mr. Anthony Soames,對於台灣文化及全球設計趨勢有深入瞭解,現為薩巴卡瑪的設計總監,哥哥Mr. James Soames於2004年以總經理身分加入薩巴卡瑪經營團隊。

目前薩巴卡瑪由Mr. James Soames及Mr. Anthony Soames兩位來自英國的兄弟領軍,總部設立於台灣中部,率領20 多位來自台灣、法國、美國及紐西蘭等背景的品牌顧問及設計師們一起努力,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合作過的台灣企業超過400家以上,曾經合作過的知名品牌 包括金車、統一、大成建設等廠商。

有鑑於台灣許多中小企業的努力,受制於有限的品牌知識,缺乏專業的品牌經理人,薩巴卡瑪國際於2008年成立品牌管理顧問中心-洛赫比品牌學院,延攬來自英國、美國的資深教授,提供國內企業品牌規劃及行銷管理方面的學習課程。

二、 創新案例分析

(一)創新類型:薩巴卡瑪為台灣第一家由設計服務的本業起家,將設計價值鏈延伸至品牌行銷學院的設計服務業者,所創立的洛赫比品牌學院提供品牌經營及行銷 管理的授課服務,結合薩巴卡瑪國際過去與台灣企業設計合作之經驗,延伸其價值鏈至客戶的品牌知識中,傳授企業如何進行品牌經營及行銷管理。

(二)創新動因:

1、 新市場需求之出現:在薩巴卡瑪與台灣企業的合作經驗中,發現台灣企業具有優良的產品品質,卻受制於品牌行銷知識的缺乏,不易行銷至國際舞台。薩巴卡瑪瞭解 到客戶的需求日趨多元化,致力成為台灣品牌形象的推手,成立洛赫比品牌學院,教授品牌行銷知識給具有需求的企業、商務人士、設計師、學生及有興趣學習之人 士。

2、創造具差異化之競爭利基:薩巴卡瑪協助客戶建立品牌之成功經驗,能夠豐富其品牌行銷的授課內容,與其他市場上純粹教導品牌行銷的教育學習單位有所差 異;而透過洛赫比品牌學院授課的傳遞,能夠提升薩巴卡瑪的企業客戶在品牌知識上的認知程度,更增加企業品牌建立的成功機會。兩者相輔相成,薩巴卡瑪在品牌 行銷知識的傳遞,不僅提升了薩巴卡瑪形象及能見度,更為薩巴卡瑪帶了更多元的客群。

(三)創新面向:

1、產品服務遞送:有別過往將建立好的品牌設計產品交付給客戶,透過洛赫比品牌學院的創立,薩巴卡瑪將過去經驗轉換為知識傳遞的方式,教導客戶如何建立自有品牌與行銷通路。

2、產品服務生產:整套服務有別以往構想設計繪圖模型製作生產製造行銷品牌經營的產品服務生產流程;將構想、行銷、品牌三個階段的實務經驗,轉換為無形的知識財產,教導予具有需求的顧客。

三、因新型態所衍生的價值與效益

企業經營的目的在於追求利潤極大化,剖析利潤的內容無非於價格、數量及成本三個面向,亦即利潤 (π)=價格(P)×數量(Q)-成本(C),以下將由價格、數量及成本等面向分析因新型態設計服務發展所衍生之價值:

1、價格的提升:洛赫比品牌學院的建立,有助於薩巴卡瑪品牌形象的提升,透過相輔相成的效果,薩巴卡瑪承接高單價委託設計案的機會逐漸提升。2、數量的成 長:洛赫比品牌學院的建立,使更多具有設計服務需求的客戶看見薩巴卡瑪的品牌行銷能量,為薩巴卡瑪帶多的客群。3、成本的降低:品牌經營與行銷管理的知識 能量,原為薩巴卡瑪的內含知識,將過去將品牌設計作品交付給客戶的方式,改以另一方知識傳遞的方式,教授知識給客戶,降低了知識能量建立的成本。

(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8/11/09 經濟日報】

觸控電子書 開啟閱讀革命

圖/葉姝

一、閱讀體驗2.0

電子書的熱度隨著Sony及Amazon的電子書相繼商品化而引爆話題,各家業者都展示了相關產品並顯示技術獨特性。

其中電子書最重要的硬體零組件便是顯示介面,尤以軟性顯示器最具前瞻發展可行性。使用在電子書的軟性顯示器又常被稱為「電子紙」 (E-paper Display; EPD),因為可突破現有TFT LCD 面板在電子書應用的侷限,而受到矚目。例如:輕、薄、不易碎裂、昂貴的玻璃製程投資成本、降低耗電量等因素之下,就需要一個全新技術來簡化現有TFT LCD顯示器結構及製程。

而電子紙顯示器(EPD)之所以會被考量發展,著眼於幾個主要因素:一、不需背光源的環保考量;二、輕量化的可攜性;三、易碎的TFT LCD面板不利於電子書的應用情境等等。

二、觸控式電子書符合人性化需求

Sony與Amazon的電子書顯示器只能顯示影像與文字,並不能在上面寫字,所以與真正的紙張差異相當大,一旦可以在上面寫字,距離取代傳統紙張的想法又更接近了。因此國內面板廠商元太、美國E Ink公司都推出了搭配觸控功能的電子紙。

1. 元太的觸控式EPD採用壓力感應式原理

元太於2005年買下Philips軟性顯示器面板製造技術、材料與設備,再加上與上游材料供應商E Ink結為策略夥伴,元太已成為Sony與Amazon電子書的唯一供應商。

為了推出可使閱讀方式更為人性化的觸控式EPD,元太與美國觸控面板廠商F-Origin共同開發出Touch EPD新產品,採用的是「壓力感應式 (Force sensing)」觸控原理,其構造為在電子紙顯示面板下方,加上數個壓力感應器(Force sensor),當使用者觸控面板時,感應器接受訊號後經過精密的軟體運算,掌握觸控的位置以及力量,從而完成觸控的功能。

該方案的優點,在於不需將觸控面板放在顯示器的上方,因此不會影響電子紙面板的反射率;又因該方案完全不需要用到ITO,因此在壽命上的表現將遠優於電阻 式觸控面板,完全擺脫ITO相關材料的缺貨的問題,同時此方案不同於只能用手指觸控的電容式技術,該方案與電阻式一樣可用手或觸控筆完成觸控。因此元太宣 稱此Touch EPD 兼具電容式的高透光度以及電阻式的價格優勢,同時也可支援手寫辨識。此項新產品已在美國加州洛杉磯2008 SID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發表。

2. E Ink與Wacom合作推出觸控式EPD

同樣的,E Ink也看到了這個趨勢,但是它尋求電磁式觸控面板廠商WACOM的協助,在EPD顯示面板下方安裝0.35mm厚度的磁場天線電路PET,結合專用的感測筆進行觸控輸入,因而推出可以書寫的電子紙:E Ink Vizplex。

荷蘭iRex公司已採用此技術,而在2006年9月推出8.1吋的電子書閱讀器「iLiad」,以觸控面板作為手寫輸入介面,大大增加了電子書的親和力。 隨後在2007年第三季推出第二版閱讀器,增強了外框及電池容量。接著在2008年5月,推出低價版本的電子書閱讀器「iLiad Book Edition」,兩者最大差別在於後者放棄了WiFi b/g支援功能。

iRex即將在2008年10月推出Digital Reader 1000系列電子書閱讀器。這系列面板變更為10.2吋,解析度由1024 * 768升級至1024 * 1280,但仍然維持16灰階及160ppi等級的畫質表現。Digital Reader 1000系列會同時推出三種產品:DR 1000、DR 1000S及DR 1000WS。

DR 1000S比DR 1000多了觸控面板功能,而DR 1000WS又比DR 1000S多了WiFi與Bluetooth的功能,價格亦同時隨著功能增加而升高。從iRex的產品策略也可看出,電子書閱讀器廠商為了在功能與價格之 間取得平衡,必須推出不同產品來滿足消費者。

三、IEK觀點:

電子書不是唯一可以做數位閱讀的產品,隨著行動上網裝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 MID)、更大尺寸的iPod Touch甚至配備3.5吋的手機等各項產品陸續上市,這些產品早已卡位主流市場,電子書的定位將愈來愈受限,市場也將隨之被蠶食。但是隨著觸控介面的參 與,電子書又嗅出一線生機。為了使電子書產品更符合人性化需求,並更接近實體紙張的功能,觸控介面將是不可或缺的整合趨勢。然而電子書市場邁向高速成長仍 有隱憂:

(1)智慧財產權的保護:

電子書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數位內容,而書籍的電子化最為人所質疑的部分,就是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問題,因此唯有健全的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系統才能保障電子書市場經營模式的獲利。雖然由蘋果主導的音樂下載市場已逐漸傾向DRM-free 的格式,但是相對於音樂檔案會輾轉在不同的設備中播放,電子書籍較傾向在單一平台閱讀,因此數位內容與電子書閱讀器綁在一起的現象將仍然持續。

(2)閱讀習慣的維持:目前的電子書硬體外觀仍維持平板式,然而消費者早已習慣紙本書籍的使用方式,諸如隨手一丟放置、捲起來折疊收納、折角摺頁標記等 等,若要挑戰這些長期使用習慣或閱讀方式將會事倍功半,廠商應致力於貼近消費者的感受,才能加速滲透市場。未來電子書閱讀器發展趨勢是要基於人類使用習慣 的需求方向著手。

(3)人機介面的互動性:自發明紙張以來,其「可書寫的特性」已根深柢固於使用者心中,電子書閱讀器未來將搭配觸控功能,而增加多采多姿的使用方式,不論是平面或可撓曲的顯示面板都必須有觸控功能才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作者是工研院IEK/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8/11/09 經濟日報】

趨勢前哨》後金融海嘯時代 倫理新課題

全 球菁英匯集的華爾街金融體系中,一顆顆包裹著「保本」與「增值」糖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被有心人孕育、包裝、販售到全球金融市場,透過標榜著「專業」與 「誠信」的金融體系,將投資人的定期存款、退休基金,轉匯到知名學府畢業的金融業高階經理人用來買遊艇、住豪宅、享美味的付款帳戶中,使得民眾所得分配更 形惡化,低收入人民的福祉受到無情的掠奪。

從企業永續經營的觀點出發,高瞻遠矚的企業經理人應關注的是「長期遠景」、「短期榮景」的取捨與抉擇,是建構整體組織的健全體制及良善風範,抑或追逐於短期榮景?所投射給領導者的績效紅利與身價風光間的矛盾與衝突,也將是管理智慧的展現,以及蓋棺論定的評價。

「變形蟲」組織 企業永續絆腳石

反觀國內許多企業同樣短視近利,追求的都是短期榮景的假象,卻忽視長期遠景的經營,美其名為「變形蟲」組織的彈性變革,然而卻是對企業資源與能力莫大的機會成本耗損,導致企業無法永續發展。

無怪乎台灣企業的平均壽命如此短暫,更遑論創造出歐美國家造就國家重大產業發展的國際級巨星企業,抑或是散布在日本城鄉間、標榜悠久傳統「十代目」的精緻企業與商店。

卓越企業走的是不一樣的路,以長期觀點與企業堅持的核心價值,推動策略邁向遠景,並獲得良好的成效。《哈佛商業評論》以「道德不是績效的地雷,奇異讓操守 有利可圖」為題,闡述奇異由領導階層到基層員工共同奉行的原則包括:決心、嚴格、前瞻、負責、制衡、民主、具體。奉行操守為先,強調公正且公開的監察專員 制度,更讓員工具有充分質疑與揭弊的管道。

日本伊藤忠商事社長丹羽宇一郎曾說:「為了一掃公司陰霾,把膿包全部擠出來。」

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組織倫理新課題,不論企業處於哪個產業或是非營利組織,1948年世界醫學協會日內瓦宣言,值得學習。

企業應向「日內瓦宣言」取經

日內瓦宣言指出: 「准許我進入醫業時: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 要的顧念:我將要尊重所寄託給我的秘密;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我的同業應視為我的手足;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 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我將要儘可能地維護人的生命,自從受胎時起;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我鄭重地、自主地, 並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約定。」

若能將這份宣言修改成所屬產業與組織適用的版本,有所為、有所不為地堅持組織中體現誓言的精神,相信在最深沈黑暗之後,將能夠迎接璀璨的朝陽。

【2008/11/09 經濟日報】

產業透視》科技助陣 出版業面貌百變

生活形態轉變,讀者希望擺脫紙本的限制,在各種情境下閱讀。出版業已從平面出版、有聲書到多媒體產品,帶給讀者多元閱讀的選擇。

不論是有聲書或多媒體產品,消費者都必須透過播放器放映,或透過終端設備連上網路;或是透過手機、電子書閱讀器、PDA等手持式裝置,下載後離線閱讀。

亞馬遜掀電子閱讀熱潮

在各式各樣新科技產品中,其實最貼近大眾閱讀習慣的是手持式裝置,尤其是以方便讀者隨身攜帶為需求的電子書閱讀器。2000年開始,國內外就不斷有廠商投 入手持式電子閱讀器的硬體研發、生產與銷售,例如:SONY、Panasonic生產的Σ-Book,Kolin的i-library, eRead的STAReBOOK,以及Amazon kindle等,但受限價位與體積,硬體設備始終不夠普及。

過去談到電子書閱讀器,SONY PRS系列一向被視為業界標竿,但隨著亞馬遜網路書店2007年也推出自家的閱讀器Amazon Kindle,SONY也將於11月推出第三代電子書閱讀器Sony Reader PRS-700。硬體裝置的升級,再次掀起電子閱讀風潮。

為什麼Amazon Kindle會造成轟動?畢竟亞馬遜是全球最大的線上零售書商,挾著虛擬通路的優勢,並搭配完整的內容與服務,難怪一推出就受到矚目。Kindle體積只 有19.1 x 13.5 x 1.8公分,重292公克,使用6吋、4灰階EPD電子紙,以及應用高速無線網絡的EVDO,因此,消費者不需透過PC連結,直接連結網路,便可以從 Kindle Store網站上選購並下載電子書閱讀。

整個過程中,消費者只要支付兩種費用:購買Amazon Kindle以及訂閱電子版報紙、雜誌或購買電子書。Amazon有意發展類似iTunes+iPod 那種虛擬加實體的線上販售模式,將自家龐大的電子書籍資料庫和Kindle整合在一起,以創造新的獲利模式。

SONY投入研發打開商機

SONY新產品PRS-700,仍然沒有內建無線網路下載功能,但它的觸控式螢幕,可以讓使用者輕碰螢幕進行翻頁。消費者使用MS卡或者SD卡,透過電腦 將電子書下載後置入PRS-700;或者透過USB介面,與電腦連接,直接下載,才能閱讀內容。SONY願意投入閱讀裝置研發,其實也是看好線上電子書這 塊新商機。

目前SONY生產的電子書閱讀器並沒有在台灣地區上市,Amazon Kindle也只在北美地區販售,現階段它們都不支援中文顯示,但相信廣大的華文電子書市場未來必是兵家必爭之地。

寬頻網路普及,消費者日漸仰賴網路帶來的便利性之後,閱讀行為也受到影響。同時,在政府相關單位對數位內容的推動與輔導下,數位化、不占空間的電子出版品 與閱讀裝置,將提供消費者隨時隨地學習、閱讀的環境,未來不論旅遊或工作途中,隨身帶著上千本書閱讀,將是一種不可擋的趨勢!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圖書出版組管理師)

【2008/11/09 經濟日報】

企業文化融入工作流程

在領導人鑄下大錯、經濟環境不佳的危機中,什麼樣的企業文化會讓員工願意承擔重任,讓企業重新站起來?來自日本的人力仲介業者Recruit寫下這項傳奇。

成立於1960年的Recruit搭上日本經濟起飛的列車,業務蓬勃發展。

訓練員工危機處理能力

1980年代後期,日本走出二次世界大戰陰影,民眾生活富裕了,促使Recruit跨入旅遊休閒領域,此時日本泡沫經濟逐漸成形。果不其然 ,1988年,Recruit爆發震驚日本的賄賂弊案,社長因而鋃鐺入獄,公司岌岌可危。Recruit員工團結一致,成立危機小組,成功扭轉公司頹勢。

Recruit憑藉的正是組織文化形塑出來的員工韌性,每個員工都有獨當一面的決心與能力,就如同軍隊一般,自己的夥伴出了問題,可以立刻接掌任務並幫助脫困。

Recruit領導者奉行「給魚吃不如教釣魚」的理念,新進員工須接受如軍隊般的野外求生訓練。例如:公司要求新人在四天內完成公司簡介,但限制活動範圍,且只能利用公司的資源。藉此強迫他們自行組隊、合作、蒐集資料。這樣的訓練,讓員工都具備危機處理與獨當一面的能力。

而且,Recruit能夠清楚的計算每個員工所創造的利潤,每個人都要證明自己在組織中有相對應的價值。優秀人才在這種壓力下,更能被擠壓出潛能。

除了鞭子外,對於人力資源重要性的感受比其他企業更深刻的Recruit,不只給員工優渥的基本薪資與福利,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優秀人才的企圖心,並設計相應的職涯規畫。

內化為員工DNA爆發能量

Recruit的績效、精準、獨立、創造企業文化,不只內化為員工DNA,也驅動業務發展。決定跨領域經營時,要求員工走出之前的框架,開始體驗潮流、時 尚。當時他們提出「Follow Your Heart」的口號 ,順利轉型至新業態,今成為日本最大免費雜誌的提供者,搶走許多報紙的廣告業務。

企業文化形成後,有助於全員在中心思想運作下推動企業願景。文化要與組織的生產流程結合,才會讓文化本身具有執行力。

Recruit讓企業文化與企業生產活動結合,因此員工可以被文化驅動,遇到危急或轉變時,文化可以產生指導作用,對這家公司而言,文化不只是一種環境,還具有推動生產的能量。

多數組織推動文化塑造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其視為獨立的任務。企業會請領導者進行演說,也會設立獎勵制度,編列創新研發預算、購入設備,但這些並沒有和員工的工作結合,導致文化只成為一種氛圍,生產工作還是維持慣性的僵化。

文化與制度不是相互獨立的機制,文化結合工作流程,才會產生執行力。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策略規劃組副管理師)

【2008/11/09 經濟日報】

產業群聚 看見獲利彩虹

圖/鄭京

台 灣經濟形態以中小企業為主,向以機動性與創造力著稱,且個個臥虎藏龍。但面對國際經貿情勢變化,中小企業的挑戰日益艱鉅。除強化個體經營能力外,需走向整 體性網路性結構,將單獨經營的「點」(企業)擴散到多數企業共同經營的「面」(群聚),更要有效運用區域經濟特色,以群聚創新發展商機,促進商品行銷國 際,才能逆勢成長。

提升國際競爭優勢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提出:「一個國家是否有國際競爭優勢,與該國的優勢產業是否能形成所謂『產業群聚』有關」。

群聚讓地理位置靠近的業者可以分享彼此互相接近產生的規模與範疇經濟效益,節省許多有形、無形交易成本,並分享區域的重要資訊,因而促成產業群聚的形成與 發展。相關廠商以地理相鄰為基本要件所形成的垂直連結(供應商、構買商),與水平連結(一般消費者、技術、配銷通路……)現象,並強調群聚間的競合關係, 以有效率、品質保證的產品或服務滿足顧客需求。

以國內花蓮休閒產業群聚為例,主要是當地餐飲、民宿業者,利用當地旖旎的風光與特殊的原住民文化,結合體驗活動所形成的群聚;又如:台中縣數位手工具群聚,則是承襲日本機械技術,當地業者多從事機械加工,並且形成上下游供應鏈。

傳統上,企業經營多半在敵我競爭環境下進行,運用其他企業優勢獲取更大利益,少之又少,所以「群聚經營」對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種創新思維的經營方式。

為了達到效益,業者須有以下思維與做法:

群策群力啟動創新經營:決策不再是企業經營者個人意見,由多家企業成立的群聚,決策是正式或非正式組織運作的結果,是多數經營者的決策。此外,與市場上同異質的合作夥伴,以群聚方式經營、強化彼此合作關係,就能打團體戰,而非單打獨鬥。

領頭羊可凝聚共識

凝聚共識、資源共享:群聚成立初期,常因意見不同產生嫌隙,導致運作不良。可找出群聚內德高望重、有領導及溝通協調能力的企業經營者擔任會長(或稱為領頭羊),負責溝通協調群聚內企業、凝聚群聚共識。

截長補短、善用專業價值:應思考各企業核心專業價值所在,讓群聚內企業共同成長。參與群聚經營者,需有所有企業共同成長的無私想法,並發揮本身核心專業,更要學習其他企業的優勢,彌補不足之處。

研發創新、開發新產品:群聚內企業共同經營項目,若偏重於製造生產,可結合群聚內其他企業的專業能力,共同研發新產品,以開創新利潤;若偏重於服務性質,可共同發展新服務模式,另闢商機。

行銷推廣與國際接軌:群聚是突破現有市場經營模式的長期經營,在群聚成立二、三年後可透過尋求公部門、協會等資源,將產品或服務行銷海外。

塑造品牌成功關鍵

當然,銷至海外必須有完善且可執行的行銷策略,其中「品牌」是項重要因素,而「群聚品牌」所產生的價值歸屬,是群聚經營是否成功的另一關鍵。

世界經濟論壇針對各國產業聚落發展競爭力的評比報告,顯示2005到2008年台灣群聚發展皆為全球第1,這固可歸功於政府有計劃地推動產業群聚的發展,業者互助合作亦是動力,相信在此利基下,將能看到獲利的彩虹。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品質提升組副工程師)

【2008/11/09 經濟日報】

電腦維修 007來幫忙

創意點子只要夠新,小公司沒錢打廣告,也能打響品牌。

被喻為當今50位最重要行銷思想家之一的大衛‧泰勒(David Taylor),日前來台授課時,分享Geek Squad電腦維修公司的創意故事。

走進這家公司,彷彿走進007的秘密基地。創辦人史蒂芬森(Robert Stephenson)讓公司的電腦維修員化身為「特務」。

接到顧客電話,要出任務的員工馬上重裝打扮,穿上白襯衫、再繫條增添專業味道的領帶與皮帶、踏著擦得閃亮的皮鞋,開著金龜車,到府搶救客戶的電腦。

史蒂芬森認為,花大錢打廣告,成效卻不佳,有如公司付出的額外稅賦。要打響公司名氣,不如善用創意,創造與眾不同的服務模式,把品牌變得更有意思。

如此富有創意的經營模式,引來媒體熱烈報導,順利讓這家原本只有「一人」的小公司,壯大為2萬名員工的大企業。現在,只要Geek Squad的業務走在街頭,民眾馬上想起這家公司,成了最佳的活廣告。

【2008/11/09 經濟日報】

自我經營》用心帶勁

掌管事業體龐雜的人資管理業務,晶華酒店人力資源副總李靖文即使鎮日忙碌,依然隨時保持衝勁,努力展現她對工作的熱忱。她強調:「身處餐旅業,就要有那股熱愛服務的『勁』!」

輪班、超時工作是餐旅行業的屬性之一,李靖文經常剔勵員工:「身可以疲累,但心要有勁力。」她認為,從事服務業的人,要能打從心底,「用心帶勁」做好一次次的服務任務。

李靖文當然也會有身體勞累的時候,她覺得只要適度調整,身體就能回復理想狀況,然而,「工作的心若是累了,人將會失去既有的能力。」她認為,尤其是服務屬性的餐旅業,如果沒有為他人服務的喜樂心態,終將原地踏步,個人職涯只能達到安身立命的境界 。

她強調:「服務的心要帶勁道,就要不斷自我修煉。」

擁有豐富餐旅業人資相關工作經歷的李靖文,不是出身於本科系。高師大英語系畢業的她,教書教了三年後,認真思考未來的職涯發展規劃,決定賠償公費生沒有教滿年限的費用,前往瑞士攻讀飯店管理。

笑說自己喜歡接受挑戰的李靖文,學成歸國後開始實踐人生夢,考上君悅飯店前身的第一屆儲備幹部,被派任至中餐部門,從跑菜、端盤到洗碗等基層工作做起,最後爬升至副理職級。

後來因緣際會及興趣所好,她到漢來飯店擔任訓練專員,善用本身的教育專長,從原本服務顧客的角度,轉為服務企業內部員工和主管,學習不同的人際互動和溝通技巧。為了強化自己服務的「心勁」,她平均一個月至少花2萬元到外面進修。

管理顧問公司開設的薪酬設計、面試技巧等課程,讓她逐漸增強實力,後來被其他業者挖角,參與飯店籌設規劃,之後擔任稽核主管和董事長特助等職務,拓展且充實工作職能。

用誤打誤撞、但卻得來不易來形容自己的工作歷程,李靖文強調,練功不只是求外在功夫,還要「煉心」,她以「永續心勁」的服務守則,自我管理職涯發展。

原本有機會被挖角至澳門某家擁有2,000個房間、2萬名員工的飯店工作,最後還是留在晶華酒店服務的她,同樣以這個原則來思考工作抉擇。她說:「一旦立定志向,就要珍惜每次的投入機會,並且隨時保有帶勁的心!」

【2008/11/10 經濟日報】

管理思維》真誠 創造最佳行銷體驗

在體驗經濟時代,企業如何打動消費者的心,創造源源不絕的商機呢?政大廣告學系教授祝鳳岡認為,「真誠」(authentic)是箇中訣竅。

「真誠,體驗經濟的根本。」他指出,體驗行銷的概念,是把人性化元素融入行銷策略,讓品牌除有理性的功能性利益,還增添一分感性的「人味」。在這段過程中,經營者要抱持真誠態度,熱忱待客,盡力營造體驗情境與氛圍,才能真正感動消費者。

「真誠不能只是表象,品牌內在要有真正價值(true value)。」祝鳳岡舉自己為例,他曾到過一個雕塑館,展館一處,經營者想用石膏像表現梅花鹿,但不夠逼真,索性在沿路種起梅花,表達這個意象。身為一個消費者,讓他留下了很不好的消費體驗。

祝鳳岡進一步站在消費者角度剖析,體驗經濟下的顧客消費期望,即「ARMD」原則。A是解決焦慮(anxious)、R是放心(relax)、M是多一點變化(more)、D是興奮(delight)。

祝鳳岡指出,經濟不景氣,消費者荷包緊縮,花錢變得錙銖必較,購前、購後都有股莫名焦慮。購前,害怕自己不了解商品,貿然下手後,買到不符合期待的產品,後悔莫及。

此時,企業要適時扮演協助消費者「降低焦慮」的角色,在顧客掏出荷包前,先創造一些「小體驗」,如發放試用包,或透明化商品製作過程,讓消費者先聞香,再決定下手與否。

消費者有過小體驗,確定是「我要的感覺」,對品牌有信心後,真正放心(relax)了,就會展開實際消費行動。

有關多些變化,祝鳳岡指出:「體驗經濟的核心,就是要不斷增加附加價值。」品牌只要多花點心思,創造比商品「多一點」的服務價值,讓顧客有物超所值的感受,就能讓顧客和品牌產生共鳴。每晚在園內施放煙火的迪士尼樂園,總是讓遊客帶回難忘的消費回憶,就是一例。

當品牌提供超乎顧客想像的消費體驗,為顧客刻劃了商品以外的購物回憶,祝鳳岡指出:「這是創造體驗行銷的最高手腕,不只是讓消費者感到興奮,還會感到歡心。」

他又舉自己的一個難忘體驗。一年,前往夏威夷發表論文,住宿飯店派專車接機,與他同車的教授相當興奮,他好奇的詢問,那位教授語帶玄機的說:「去了就知道!」

到達目的地,映入眼簾的畫面,令他終身難忘。他逛了飯店一圈,發現飯店後院一頭有小火車,另一頭還有條運河,住宿旅客可以選擇搭乘不同交通工具抵達房間。

若想拉著行李走,飯店規劃的藝術走廊,沿路擺放各式骨董,讓旅客邊走邊浸淫中古文化。這家飯店精心營造浪漫、快速與文化的消費體驗,令祝鳳岡難忘,回台後主動口碑傳播,和親友分享消費體驗。

「體驗行銷就是創造人與企業的互動故事。」他說,品牌透過空間設計、創意展現等功夫,豐富化顧客的消費情境,帶給顧客難忘的消費體驗,創造口碑行銷效益,讓顧客變身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最佳代言人。

其實,透視消費者需求後,會發現又回到「真誠」的源頭。成功的體驗經濟,是品牌經營者用真誠經營事業,用心洞悉消費者需求,針對顧客所需創新研發商品,甚至進一步融入美學元素,設計消費空間與商品,細細雕琢體驗行銷的細節,才能成就的。

祝鳳岡說,邁入體驗經濟時代,品牌推銷的是生活形態、生活藝術,而顧客透過體驗消費,培養生活風格品味,只要經營者足夠真誠,用心經營體驗行銷的每個環節,就能讓品牌或消費者,都能樂在「消費」。

【2008/11/10 經濟日報】

創意學》豐田創新 優雅中動力滿載

經濟新潮社/提供

專業的原創性、追求完美、適合社會,這三大原則正是讓豐田汽車創新加速的動力來源。豐田公司的一舉一動,都是以它們為基礎。事實上,全世界所目睹的每一個偉大創新背後,幾乎都是以這三者為縱深的原則。

可是,我們都是健忘的。一提到創新,我們立刻想到「科技」。畢竟,創新不等於發明。事實是,企業創新著重在滿意和價值,而非新發明。科技進步的速度像一陣 旋風將我們擊倒,各種科技的小玩意讓我們眼花撩亂,讓我們忘了潛藏在什麼背後的為什麼。顧客想要的不是產品和服務,而是問題的解決方案。沒有人會舉手要求 一台電動紡織機。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在豐田佐吉動手之前,紡織機多年來一直沒有改變。

談到解決方案,簡單比較好。優雅則更好。優雅是最不複雜的簡單。

創新的定義

坊間書籍對於創新多有著墨,談到它和創造力的不同,它的境界比改進更為深遠,它所涉及的都是大創意、完全背離傳統的構想,它代表完全與舊系統脫節,它是屬於右腦思維,而且不需要適用於其他狀況,以及你得口袋有料才夠格玩這個遊戲。

以上偏見適用範圍非常有限,全民百姓都被排除在創新的資格之外。這個世界上對創新的定義下得最好的是美國捷藍航空(JetBlue)創始人兼執行尼勒曼,他說:「創新是企圖找出比以前更好的方式。」愛迪生也會同意這個說法。

這段定義本身就是個優雅的解決方案,因為它推翻一個複雜、非常具爭議性的觀念,讓創新適用於各個階層的每個人。以前人們在各種關於創新的理論學派上做出可笑的區分,現在被這麼簡單的一句話當頭棒喝,持續改進與突破性創新兩者之間在概念上的區別變得毫無價值。

它揭開了普遍存在的神祕性,再也不需要多做解釋。若說創新不包括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這是不對的。因為每一件事情一定有前因的存在,只是沒有被人正確指出而已。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每次提到革新,就是指解決問題,讓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

原創的藝術

在競爭廝殺的市場中,創新的壓力落在人們身上:我們被要求更加專心致志、適應力更強、進步更快、執行力更佳、決策力更強,以及思維更開放。公司也要我們管理風險、達成短期目標,而且只能挑有把握的事情做。

看看我們的工作環境,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自由:我們有強大的系統、嚴謹的架構、互相衝突的議程、第一手的資訊、政治作態,以及限制的規則。

事實是,不確定性、風險和失敗都是創新的一部分,而達成業務目的,往往不代表必須具備創新能力。解決方案就是把自己當做藝術家,把自己當做科學家。

怎麼做呢?開發你的專業;追尋機會;勇敢地對現狀說不;把對手視為有創意的挑戰;拒絕讓官僚政治和階級制度,衝擊自己的創意;利用節約和資源限制,逼出新創意和方法。問個簡單的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就是這個問題,激出了存於大大小小革新核心的那種「新派」思維。

追求完美

讓我們摒棄「漸進式創新」和「突破式創新」這個傳統的區別。它在理論上也許有價值,在實務中卻沒什麼用。

雖然有許多改變業界面貌的創新,可以追溯到天才靈機一動,不過,多數有效果的創新,卻是不斷尋求最佳解決方案的結果。此外,意料之外的霹靂性突破,在策略 性計畫中的地位不高,因為它們常常都是僅此一次,或是美麗的意外,不會重複出現。不能把企業建立在巧遇之上。它雖然浪漫,卻不可預料、也不可靠。

應該有系統的追求完美才是。它是漸進的修煉,全然的埋頭苦幹。不管你喜不喜歡,追求完美,人人有責。

它不能自成一個部門、也不能請人代工。它不侷限於產品設計或研發團體。這種思考方式只會限制人們創意,粉碎創新的精神。

追求完美的同時,也創造出新流程、產品和服務,將今日轉變成未來。系統性進步的妙處在於,它能持續產生低成本、低風險、高影響的突破。它讓你在大機會來臨 時,能馬上掌握,不會錯失。到最後,許多小進步一起催化出新成就。創新絕不是要你非得在小進步和大突破之間做出選擇、非此即彼的主張。

它是透過小進步、成就大突破的方式。

適合的律動

偉大的創新,在於以有價值、有意義的貢獻來滿足整個社會的龐大需求。簡單的說,一個成功捕鼠器的誕生,需要先有嚴重的鼠害,還要有個運送系統,將捕鼠器送至那些能夠在今日環境中善加利用的人們手中。

這需要敏銳的洞察力,來看穿普遍存於企業周遭的系統。你大可繼續捍衛自己了不得的聰明點子,可是,有許多人會利用現有系統,讓既存創意奏效、或提出新系統 來執行這個創意,長期來看,你很可能栽在他們手中。無論如何,一定要具有系統思維,也就是透過因果來完善思考的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得先了解來龍去脈。因 為,偉大創新具有某種律動。

偉大的創新合情合理──適合創新者、適合時代、適合廣大的系統。偉大的創新形塑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偉大的創新讓人從中看到他們自己美好新生活的機會。偉大的創新就像偉大的領導力一樣,以創造重要改變為宗旨。

偉大的創新是優雅的簡單,又滿載推動世界的力量。

出發點

我們每天面臨上百種問題和機會。我們需要一種方式從中挑選出重要、正確、需要進一步努力的問題和機會──因為,它們才需要優雅的解決方案。

專業的原創性、追求完美,以及適合社會這三大原則引導我們通往優雅解決方案的道路。將它們視為行事方針,則它們會提供實踐創新的適當架構。這些原則讓我們 知道是否做對。它們指引著我們的行為,提供一個穩固的焦點,讓行動和決策變得更明智。它們讓我們做好準備,隨時適應快速改變的環境。

在這三大原則的支配之下,我們會周全思考立即的問題,並做出最佳判斷,個人的責任感因此大為提升。

它們是豐田汽車的基本依據,而且完全沒得商量。若說,在任何地方、由任何人所造就的偉大創新中,找不到這些基礎交相作用的痕跡,恐怕不大可能。

(本文摘自經濟新潮社出版《豐田創意學:看豐田如何年化百萬創意為千萬獲利》)

【2008/11/10 經濟日報】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行動上網產業 多方角力

行 動上網產業包含行動通訊業者(Operators)、行動電話製造業者(Handset Manufacturers)、平台供應業者(Platform Providers)、內容提供業者(Content Provider)或內容整合商(Content Aggregators),以及用戶(User or Subscribers )。

早期行動上網服務的提供大都屬於由行動通訊服務業者主導的mega-Portal模式,不僅決定合作的平台以及內容提供業者,進而決定服務內容,形成單純 的垂直產業鏈模式。然而隨著無線頻寬和終端裝置的技術發展,行動上網已不再侷限於行動通訊服務業者所提供的入口網站,而是吸引不同產業的相關業者,依循不 同的產業競爭優勢提供不同模式。

合作態勢:多元聯盟體系盛行

如上所述,在行動上網發展初期,各自不同領域的業者擁有各自不同的產業競爭優勢,如行動通訊服務業者擁有通訊技術建設的投資決定,以及直接面對用戶的Billing和客戶服務。

行動電話業者則擁有決定終端設備規格的策略考量,並藉市場和產品行銷推廣來讓使用者採用新功能;至於因行動上網趨勢而新進加入的平台和內容等相關業者,則各自依據其原有在資訊科技或內容、媒體等產業優勢企圖進入此一市場。領導業者號召建立異業合作模式

亦是由於行動上網發展上,由於各自業者擁有不同優勢,可以明顯觀察到各自異質業者相互跨領域合作、融合的跡象,於是在行動通訊產業鏈上出現兩塊新區塊; 一、為網際網路業者以內容整合商或平台合作伙伴等角色,加入與行動通訊服務業者或行動電話業者進行異業合作,如MySpace、Yahoo、 Youtube等業者。

二、為行動電話業者、網際網路業者建立並提供行動電話平台,進而拉攏其他行動通訊服務業者或內容供應業者一同開發市場,如Nokia的Ovi平台、Google的Android平台等。

至於原本由行動通訊服務業者主導的模式,如日本NTT Docomo之FOMA,亦在多方拉攏不同資訊服務、行動電話業者共同發展新產品應用功能和行動上網服務內容。

服務內容從單一主導到多方合作

因此,就服務內容來說,以往用戶上網瀏覽的路徑和內容,幾乎皆先經過行動通訊服務業者portal網站進去,其所提供的內容都是由行動通訊服務業者挑選過的,然而目前用戶藉技術發展得以行動上網瀏覽off-portal網頁已然形成趨勢。

但目前行動上網模式並非如固網模式一樣直接Bypass行動通訊業者,行動通訊服務業者依然掌控網路接取、帳單管理等流程;只是用戶可以直接面對入口網站業者、內容提供業者選擇自己所想要的服務,可選擇的服務不再是限定於行動通訊業者portal網站上的服務內容。

此種經營模式可讓內容、服務提供者自行經營用戶的使用頻率,經營績效自行承擔。如知名網際網路業者Yahoo與Google積極跨入行動通訊市場,就 Google來說其提供行動電話上的搜尋、地圖、衛星定位等服務;而Yahoo也是提供任何智慧型行動話均可運行的行動搜尋、行動部落格服務。

然上述行動服務主要仍依賴Google和Yahoo等網際網路業者、行動電話製造業者、以及行動通訊服務業者互相合作,透過客製化軟硬體終端和局端功能,讓使用者能快捷應用。

然而在上述合作、聯盟的產業氛圍上,其實潛在伏流著一股彼此競爭使用者、用戶青睞的未來主導地位之爭。

未來行動上網產業,行動電話製造業者與行動通訊服務業者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緊密,行動電話製造業者為行動通訊業者量身訂做的客製化行動電話會高於現況。

當然,有越多用戶的行動通訊服務業者對於這樣的趨勢有更多議價能力;另一方面,若行動通訊服務業者與行動電話製造商站在對等的角度上,未來行動通訊業者不補貼行動電話的情況也會增加。

另一方面,Nokia推出的Portable Internet Tablet機款以及Intel極力推廣的MID行動上網裝置,都是業者在切入行動上網服務產業時,提供用戶PC-like體驗的墊腳石。

因此總體來說,行動通訊市場以往由行動通訊業者包攬、掌控整個產業鏈的Walled- Garden經營型態,已漸漸轉化成行動通訊業者只是擔任一個提供平台、管理帳單系統的角色,用戶可自由選擇是否連上行動通訊業者的portal,而內容 供應商也開始自行承擔經營績效,網際網路業者則將其在電腦網路上的服務延伸行動網路上,於是行動通訊產業鏈上的每一個角色各居其位、各司其職,形成分工的 產業鏈。

在網路技術的帶領下,未來行動電話的設計不再是從前的輕薄短小訴求,行動電話的設計會轉向人性化的操作介面、大螢幕、多功能等方向。

至於第三方內容供應商部份,還是會依目前的營運方式,唯有讓第三方內容供應商自行承擔營運績效,才能創造更多的創新應用服務吸引用戶的青睞,增加行動通訊業者的營收。

最後,Google以及LiMo開發行動電話平台所帶來標準化的作業系統以及低成本的平台授權費;以及網際網路業者提供社群、即時通、地圖導航等等免費的服務,將促使用戶在行動電話上得取這些服務的成本降低。

(作者是資策會MIC/ITIS計畫產業分析師)

【2008/11/0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奧美創意解密

奧美創意解密

從 早期的麥斯威爾咖啡、左岸咖啡館、茶裏王…,到近年的全聯福利中心、多喝水、賓士汽車…,奧美壯大孵育了無數品牌,引爆各種熱門話題;更以種種或浪漫動人 或幽默嘲弄或無俚頭的故事,塑造了大眾的潛意識心智與社會價值。對很多廣告人而言,奧美是他們心中一生必須朝拜一次的聖地。

本書是第一本呈現奧美人行走江湖多年累積的創意思維之書,作者在奧美展開長達半年的「企業旅行」,去觀察、記錄,甚至參與奧美人的創意產出過程,挖掘其中的奧祕,一步步揭開奧美的神祕面紗,揭開奧美訓練創意思考的獨門祕笈。

全書分為兩部,「拜訪感知的右腦」以感性方式探討:

奧美在空間環境、組織氣氛、管理文化上,為創意人提供怎樣的舞台與養分?多年來能夠維持一定的創意品質,關鍵何在?奧美的獨特性是什麼?「奧美經驗」對其他產業可以帶來哪些不同角度的刺激?

「追蹤思索的左腦」以理性的方式探討:

住著藝術家靈魂的創意人,如何在商業環境中創造讓客戶滿意、消費者驚艷的作品?創意來自天馬行空的靈感或是精準策略下的操作?創意是天生的,還是有方法可 以學習、激發的?傑出的創意人如何鍛鍊創意?如何面對創意枯竭的恐懼?如何說服別人(工作夥伴與客戶)相信你的創意?面對各種時間壓力與預算限制,創意人 如何突破重圍?

更重要的是,讓一般人知道如何提升創意思考的層次,透過觀察、透過思考、透過多多鍛鍊腦袋,每個人都有創意的潛力。

奧美創意解密

作者:余宜芳

出版:天下文化

【2008/11/0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66億人的共同繁榮

66億人的共同繁榮——破解擁擠地球的經濟難題

人類已開始面臨地球過於擁擠所產生的各種實際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新的經濟典範,一種全球性、包羅廣泛、強調合作、重視環境需求,並且奠基於科學的經濟典範。若不這麼做,全球福祉勢將遭遇一連串難以抵擋的威脅。

要維繫人類的繁榮、化解危機,就必須採用新的永續發展策略,協助世界上最貧窮的10億人口擺脫赤貧陷阱。環境、公共衛生、人口成長及赤貧現象等問題雖然看似「軟性議題」,但在未來將會成為地緣政治的硬性議題。實際上,這些議題將成為戰爭與和平的關鍵決定要素。

過去國家之間總是競逐全球霸權、自然資源以及國際市場,但現在必須以全球合作取而代之,聚焦於永續發展的共同目標。世人對全球合作的信心雖掉入低點,經驗卻顯示全球合作曾經多次獲致成功。

現在,我們為全人類實現永續繁榮的能力已超乎以往,唯一的前提是,各國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必須團結追求人類在千禧年初始所設定的目標。作者把這些目標稱為人類的千禧年承諾。

採行正確的措施,地球上就能有足夠的空間讓所有人活在和平與繁榮當中。我們可以達成全球社會的四大關鍵目標:環境永續性(包括為氣候變遷找出解決方案)、 穩定世界人口、終結赤貧現象,並且開啟全球合作以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這些目標絕非虛幻的理想,但以當前的發展途徑與經濟思維絕不可能實現,作者指出修正 全球發展途徑的方式。

66億人的共同繁榮——破解擁擠地球的經濟難題

作者: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

出版:天下雜誌

【2008/11/0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向梅約學管理

向梅約學管理──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的三贏哲學

本書揭露梅約醫學中心這個複雜的服務組織,如何培養超越顧客期望,並獲得顧客及員工高度忠誠的文化。

兩位作者獲得難能可貴的機會,進入醫院和領導者、臨床醫護人員、職員和病人進行個別訪談,並且觀察數百名醫師與病人的互動關係,以研究梅約醫學中心的服務文化與體制。

他們將研究結果集結出書,闡述梅約醫學中心的經營概念,如何產生一流的臨床成效、創造驚人的組織效率和卓越的人際互動服務。

向梅約學管理──世界頂尖醫學中心的三贏哲學

作者:李納.貝瑞(Leonard L. Berry)

肯特.賽特曼(Kent D. Seltman)

出版:麥格羅.希爾

【2008/11/02 經濟日報】

經濟書坊》HAHAKO消費世代

HAHAKO消費世代──流行或趨勢?她們說了算

一群被稱為「Hahako消費世代」的族群,主導了日本女性消費市場,她們會因為憧憬戀愛而消費,極度的追求美麗,相互影響的效益,非男人所能想像。

她們重視投資,享受旅遊,讓日本Burberry奇蹟式的起死回生;會為了盡孝道而減肥;會因為母女相偕出門,而為單獨留在家中的父親買補償性的禮物。

Hahako消費世代是由20世代後半到30出頭的單身女兒,和她們的母親所組成的。單身女兒中近八成和父母同住,因為不需要負擔家計,所以手頭非常寬鬆。 不管是物品還是訊息,她們總是能和感情融洽的母親分享。不過「結婚」、「生小孩」這類的話題,在家中是禁忌。

她們從根本上來說是有深厚感情牽絆的母女,有時候是互相借鏡的對象,有的時候又像是競爭對手,有些時候則類似師徒關係…,在不同的情況下彼此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時候母女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

就因為如此,Hahako世代的消費市場,擁有各式各樣的意圖、較勁,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連續劇,進而衍生巨大的消費行為。

HAHAKO消費世代──流行或趨勢?她們說了算

作者:牛窪惠 未來家族研究會

出版:漫遊者

【2008/11/02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