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經營知識/31版 黃楹進
2005/1/26
日本型製造業在量產階段,就落實以即時生產為主幹的精實生產。 (路透)
近30多年來,日本製造業的發展產生了一連串的連鎖變化,對於全球的企業經營與管理投下諸多助益。
回顧1970年代初期,日本的汽車產業勢力明顯抬頭,從原本的一路追隨者變成把對手遠遠拋在腦後的先驅者,具備了引領世界風潮的國際級競爭力。
1980年代起,日本型製造系統逐漸嶄露頭角,經常被研究國際經營比較的學術界人士廣為引述,拿來和擁有上百年風光歷史的美國型製造系統比對,形成一套別於傳統大量生產認知的不同模式,適用於多樣少量的客製化新趨勢。
歐美各國的主要競爭對手常感到納悶:「擁有雄厚競爭力的日本製造系統,背後的競爭機制到底為何?」其實,只要深入探索形成日本製造業競爭優勢的根源,釐清日本型製造系統的核心特徵,不難察覺日本企業何以能夠維持高度的產業競爭力。
依照產品在商品化過程中的開發設計、生產準備、量產製造3個階段,分別說明日本型製造系統的主要核心特徵。
1.開發設計階段:組成跨部門與跨功能的重量級研發團隊、實施模組整合與同步工程作業、善用多能工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快速製作試製品和夾治模工具、重要零組件協力廠在開發初期就參與共同開發。
2.生產準備階段:善用外部資源與產業網路、培養少數固定的一階協力廠負責多層協力網路與供應模組、維持中衛體系長期交易關係、授權協力廠依自行設計之承認圖進行加工作業、建立進料免檢品管制度、中心廠提供協力廠技術諮詢與指導。
3.量產製造階段:落實以即時生產(JIT)為主幹的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推動現場看板作業、實施全面品質管制(TQC)、善用生產平準化、採用流程式生產、訓練一人多工程技能、建立作業少人化制度、符合自動化機制、推動5S活動、強化全面預防保養(TPM)。
日本藤本隆宏教授曾指出,判斷競爭力的良窳可分為橫切面的表層競爭力和縱切面的深層競爭力兩部分。
表層競爭力代表顧客對於產品可以直接觀察和評價的指標,包括價格、交期、廣告,及其他可以感受到的產品內涵。
深層競爭力雖為顧客無法直接觀察,卻影響表層競爭力的相關指標,包括生產力、開發前置時間、生產前置時間、開發工時、製造品質、設計品質等。
日本型製造系統擁有迥異於其他國家的核心特徵,不僅毫無保留的展現在高度表層競爭力,更加深化美國型製造系統所欠缺的深層競爭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