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經營知識/15版 林紹婷
2005/4/8
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資訊電子業者在生產、研發、採購等營運層面,都應追求效率化、以及不斷降低成本。特別是台灣的資訊電子業大多屬於委託製造代工廠,與國際客戶談判的空間不大,面對國外客戶不斷降低價格的要求,台灣的接單廠商除了直接回頭壓低零組件的價格外,沒有太多思考的空間。
事實上,從近幾年輔導企業的經驗中,我發覺企業如能透過營運策略的訂定與執行,不但可以提高營運的效率,還能取得與國外客戶較佳的談判籌碼,舒緩國外客戶不斷壓低價格的壓力,進而維持合理的利潤。
在台灣資訊電子業的營運流程中,採購是最重要,但卻是最常被忽略的部分。如果拿業者的財務報表分析,目前台灣電子業的原物料及零組件,平均佔各家營業額的80%左右,足見採購的重要性。就一些具體的案例,企業藉由採購策略的調整,平均可降低採購成本在10%至20%之間。
缺乏系統工具作為談判基礎
採購部分最常見的迷思,包括以下幾項:採購部門以人際關係作為討價還價的基礎,缺乏有系統的工具,作為與供應商談判的基準;以「壓低價格」作為採購唯一的策略,忽略每種原材料與零組件各有其不同的市場,無法適用同一的採購策略;企業的採購金額雖然占營業額的80%,但在工程掛帥下,經營階層未能彰顯採購部門的重要性,導致採購部門被邊緣化;企業對採購只當作費用支出,卻未能從投資的眼光看採購,譬如:有時可藉由對供應商的投資,協助其降低生產成本,再與供應商共享成本下降的利潤。
正因為資訊電子公司普遍缺乏對採購部門重要性的認知,以致採購部門大多設在製造部門之下,採購部門的層級甚低,這麼一來,採購主管對供應商,大多只採取「漫天喊價,就地還錢」的談判手法,一味地要求供應商調降價格,至於所調降的幅度是否合理?供應商的製造成本與合理利潤究竟是多少?採購部門並不關心。同樣地,也因為資訊電子業者不瞭解供應商的成本結構,無法對國際買家提出合理的成本,與利潤分析,面對國際買家的降價要求,就只能在全盤接受,或者在接不到訂單之間擺盪。
資訊電子業的經營者,對於採購部門應當從組織架構及策略上,重新定位。一方面要提升採購部門的人員素質,企業最好能設立等同於財務長位階的採購長;與供應商進行採購談判之前,更要從企業內部進行原物料與零組件需求的整合,對外則作好對供應商的成本結構、生產效率,以及零組件市場的瞭解。
由於企業所採購的材料品項眾多,最佳的策略是採取任務編組,讓瞭解不同原材料與零組件市場的高手,成為採購小組的一員。初期如果無法就企業的採購品項,進行全面性的任務編組,可先從大宗的原物料或零組件切入,同時也可藉此建立採購人員的能力。
從全球觀點做成本分析
企業的採購策略,應當依據原物料與零組件取得的難易程度,以及其對成品的經濟效益高低,而採用不同的策略(見圖)。取得愈難,且對成品的效益影響愈高者,企業可考慮與供應商建立合作夥伴的關係;相反地,對於容易取得,且對成品的經濟效益不大的原物料或零組件,企業就應當採取「貨比三家」的開放式競價策略。
訂定採購策略後,實際的執行可選定幾項具有代表性的原物料或零組件,從對供應商能力的分析、企業內部現有的採購狀況、舉辦供應商座談會、寄出詢價書並與研發部門共同評估供應商的資格,再與供應商進行議約等,走一套完整的採購流程。透過新的採購策略與流程的改善,並讓集團內部看到採購部門調整後的效益,再逐步讓新的採購策略與流程,擴散到其它的原物料或零組件。
台灣的資訊電子業談全球運籌,除了接單要全球化,採購也要能做到全球化。但大多數台灣的資訊電子業在採購上,偏向於向在大陸設廠的台商採購。基本上,企業應當從全球採購的觀點,作好整體採購成本的分析,包括原物料的價格、匯率浮動、關稅,以及載運的成本後,再訂定最適當的採購策略,以及尋找最有利的供應來源。譬如:印度的鐵件比大陸便宜,馬達產品以俄羅斯廠商所生產者最佳,而大陸也有許多本地的廠商,產品的品質與價格都比台商更具有競爭力。因此,從整體採購成本的觀點考量,台灣資訊電子業的採購,不應當自外於全球的零組件供應體系之外。(待續)
(本文由麥肯錫公司主管大中華區資訊電子業務副董事林紹婷口述,記者張令慧採訪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