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志德
這是個變動的世界,消費潮流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加上科技日新月異,以及競爭者之間互相利益傾軋,使得市場變得更不可捉摸。
企業原先收益豐沛的利潤源頭會逐漸枯竭,新的利潤池默默湧現,面對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企業不是茫然無知,就是空對逐漸乾涸的利潤枯井無計可施。期望利潤池永不乾涸是一種妄想,即使這塊水源地是你獨自發現的寶地,其他競爭者遲早會憑藉敏銳的利潤嗅覺追著源頭而來,進而形成人馬雜沓的爭奪戰,在分之者眾的情況下,各家公司所分配的利潤自然減少。尤其在網路盛行的今日,幾乎每家公司都可以快速獲得即時訊息,更使得任何一家公司想要獨占市場,享受超額利潤的可能性愈來愈低。
企業之間的爭奪戰固然可怕,利潤池的消長更值得留意,有時利潤池的乾涸會造成整個產業族群的滅絕,雖然這種情況在產業歷史上並不多見,但絕對可能發生,例如:汽車發明後,馬車消失;電腦攻占了打字機在辦公桌的位置;網際網路取代百科全書……等。新的利潤池湧現,舊的利潤池萎縮,甚至整個消失成為利潤沙漠,在此種產業滄海桑田的變遷之下,誰死守利潤沙漠,就得面對死亡。
固守利潤沙漠 死亡如影隨形
守住原有的利潤池不放,是許多企業滅亡的原因,他們無法轉移經營模式與資源,一味期待未來,堅信燕子總有回來的一天,但是在利潤結構經常變動的十倍速時代,樂觀的想法顯得有些愚蠢。洞見利潤池乾涸的趨勢固然不容易,開創新局,走出不同的道路更加不易。
絕大多數情況,利潤池並不會完全消失,只是範圍縮小但未完全枯竭,留在過於擁擠的利潤池,不致滅亡,只是眾人競逐僅存的利潤空間,造成訂單毛利偏低,沒有足夠的利潤支應,大部分企業處於不生不死的半生存狀態,組織士氣低落,優秀人才紛紛另尋出路,留下來的人毫無前景可言,就為了混一口飯吃。這樣的企業禁不起市場的風吹草動,景氣變差時就可能關門走人。
面對如此窘境,為什麼大多數企業還是選擇固守原有經營模式?主要因為要跨出舊有的利潤池非常痛苦,必須通過下列種種嚴酷的考驗,於是乎大多數企業寧願選擇挨餓,也不願意進行新的策略布局。
1.當原有的組織成員無法跟著策略轉型時,可能必須進行大規模裁員,領導者會面對沈重的情感包袱。
2.經營模式改變帶來新的行為、價值與流程,和舊有的行為慣性產生極大的衝突,這樣的矛盾關係有可能耗盡公司大部分能量。
3.跨入新的利潤池可能會影響組織大老的權益,他們尋求穩定且心態保守,寧願帶頭抗爭,也不願意走向創新。
4.想要成功轉型,首先要放棄過去成功的做法,學習新的能力與技術,但是要老狗學習新把戲談何容易,且可能所費不貲。
5.新的利潤源充滿不確定性,沒有善於溝通、規劃願景的領導者,帶給員工的將只是恐懼、挫折感與疲憊不堪。
固守本業或尋找新綠洲?
正因為如此,面對利潤池乾涸的窘境,到底是該固守本業?還是應該積極出走,尋找新綠洲?對某些公司而言,出走並不是最佳選擇,如果利潤池萎縮的現象只是短暫的周期循環,應該留在原地等待雨季的來臨;如果抗旱的能力比其他公司好,就應該堅持信念、打死不退,因為其他公司可能一家一家倒閉;如果還沒有找到可以前進的新天地,留住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是留在原地等待好的時機比較安全。
能洞見利潤池的消長走勢,或者找到尚未開拓的利潤池,就能穩操勝算。比較好的做法是針對可能的狀況進行情境分析,然後根據不同的情境演繹出不同應對的劇本,藉以隨時追蹤可能產生的利潤變動,能夠對新的獲利做出更快的回應,比競爭者更快進行策略位移,在對手還沒有發覺時,就將組織資源調度到槓桿效果最佳的獲利點。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企業回應的時間依然慢了半拍。雖然難以預測利潤池的循環波動,何時是最高點,何時是最低點,永遠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預測,有些高峰卻是明顯可見,企業原可預做準備,但悲劇還是不斷上演。
傑出企業通常早期就能洞察潛藏的危險,預先寫好危機處理的腳本,因此面對挫折時還是能夠處之泰然,即使已深陷泥淖,還是能夠勇敢迎向挑戰,積極協助組織成員克服恐懼,以行動展現堅忍的企圖心。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跨越紅海,才得以進入上帝應許的迦南地。同樣的,企業如果無法掌握利潤池的動態變遷,最後可能會龍困淺灘、動彈不得,此時要有跳開平常瑣事的洞察力、決斷力以及大勇氣,才有機會脫困,直奔流著奶與蜜的新天地。(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2005/05/2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