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翼擎 一開始,政大會計系教授吳安妮請與會者表決「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究竟對管理有沒有用?」,結果,絕大多數認為有用,少數人持相反意見。 績效衡量 不能只看短線財務指標 反對者表示,溝通是BSC執行上最大的困難,BSC需要「太多的溝通」。吳安妮解釋,BSC是一個重要的溝通制度,實施前必須先妥善設計溝通系統;實施過程中,BSC的七大要素仍需隨時溝通。由於邏輯清楚,實施後的溝通會變得很簡單,管理者能清楚的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溝通那一部分? 有人主張,有些產業很難實施BSC,其企業價值鏈很長,要把個人目標與公司目標聯結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如果產業變動快,企業組織與目標也會變,不可能年初就把目標寫死,反而需要比較模糊而有彈性的目標。 針對這個問題,吳安妮要大家思考:Serono公司屬於生物科技產業,它與傳統產業有那些差別?BSC不能解決嗎? 一位學員認為,關鍵並不在產業性質而在管理者的思惟。即使科技公司,管理者主要還是以舊思惟在衡量績效。Serono即是一例,原有80%以上的比重放在財務指標,而生物科技業應注重的「學習成長」與「研發」,都是比較弱的構面。 吳安妮稱這現象是:實施的制度叫BSC,但管理腦筋還是財務報表。不過,財務績效指標的弱點何在?大家認為,過度注重財務績效指標會使企業重短期甚於長期、忽視研發、不利創新。同時,財務績效指標是落後指標,呈現的是企業過去的作為。 而實施BSC能解決所有的衡量困境嗎?BSC能將績效衡量與策略結合嗎? 學員們普遍認為SSU的衡量問題比較大,尤其研發與財務部門。一者是SSU很多指標是無法控制的,它與SBU聯動,當SBU有服務需求時就必須供給;再者SSU與SBU在衡量上的「權責」很難劃分,究竟SSU對SBU產生多大的貢獻很難客觀衡量。 微利時代 財務部門轉為利潤中心 吳安妮反問學員,財務部門的角色是什麼?其KPI應該是那些?大家認為,應該是應收帳款、現金、風險管理、預算管控等。但是不解,如何把利潤與財務部門聯結?如何客觀衡量SSU的內部顧客滿意度? 吳安妮分析,利潤的產生必須同考慮成本與收入兩面,從這兩面都可以觀察財務部門的功能良窳,再輔以內部顧客滿意度指標,便可正確衡量類似財務部門等SSU 的產出貢獻。而要提高內部顧客滿意度衡量的客觀性,以統計的原理,最簡單的方法便是增大樣本,以360度考評來說,就是讓更多人相互打分數,樣本變大可使誤差降低,客觀性便提高了。 她強調,愈來愈多的公司將SSU變成SBU或利潤中心,而非傳統的成本中心,在微利時代,SSU沒有保護傘。但這種趨勢是否會使SSU以自我利益為中心,違反BSC精神?吳安妮預測,未來SSU會變成兩部分,一部分利潤導向,另一部分任務導向,不過轉變過程中可能會有衝突,她建議不是馬上改制為利潤中心,而是一步一步的改變。 一位在醫療單位工作的學員認為,生物科技業與醫療產業類似,研發績效難衡量、變動快,無法照傳統產業按一個個產品衡量。在實務界,變動大的企業通常以「專案型組織」來解決類似問題。 另一位學員卻認為,變動大的企業更應採行BSC,因為BSC可收「策略釐清」的作用,能讓管理者快速找出弱點、知道缺口在那裡。也有人認為,不論思惟或環境的變化,對BSC的採行來說應該都不是問題,因為BSC是以關鍵績效指標(KPI)的數據為基礎,可以依變動情況來修正KPI。 策略連結 數據做基礎決策更靈活 這位學員以自己企業為例,沒實施BSC以前,每當市場或環境變化,公司因應策略完全看老闆的想法,上面說怎麼變就怎麼變,但因無數據作決策基礎,擬訂策略的過程往往曠日費時;實施BSC以後,公司可在數據基礎上思考新策略,因應環境的靈敏度因而大增。 也有學員認為,BSC本身的範疇就很大,必須考慮多構面的平衡,因此若串連的不好,與策略聯結會有問題。吳安妮則反問,範圍會大到邏輯思考發生問題嗎? 她指出,重點在管理邏輯、系統邏輯。BSC是一邏輯清楚、涵蓋多元領先指標的動態管理系統,包含有策略系統(目標系統),衡量系統(衡量指標),及手段方法。 吳安妮強調,BSC也非專案組織,導入BSC的專案最後仍應變成永久性的工作。BSC涉及的都是策略性議題,當環境快速變化,企業基本策略通常不會變,變的是行動計畫。她指出,BSC也涵蓋SAP(Strategy Action Plan),可因應策略的動態變化。 【2006/09/03 經濟日報】 |
2006年9月3日 星期日
政大個案教室》現場討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