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5日 星期二

黃日燦看法》2005年美國創投度小月

黃日燦
2005年,台灣創投面臨寒冬,身為高科技主要推手的美國創投似乎也在度小月。科技產業成長普遍減緩,再加上資金氾濫和股市疲軟,在在嚴重擠壓了美國創投的投資機會和獲利空間。
美國創投萌芽於1940年代,早年多投資於草創初期而風險較高的新興科技企業,「創業投資」或「風險投資」因而得名。創業投資通常需要長期耕耘,而且多數案件常落於血本無償的失敗下場,業者寄望的是能打出一兩支全壘打,連本帶利加倍回收締造佳績。
1990年代,若干老牌美國創投連續投資了幾家當時沒沒無聞的小公司,如微軟、思科、蘋果、雅虎、亞馬遜等,後來都變成叱吒風雲的當紅炸子雞,讓這幾家慧眼識英雄的美國創投賺翻了天,投資報酬率動輒以數十倍甚至數百倍計。這種神話式幾近「點石成金」的成功故事,再加上「網路新經濟」的煽風點火,股票市值全面飆漲,掀起了1990年代後期的美國創投熱潮。
不過,凡事「盛極必衰」,由於大量資金湧入創投行業,競相爭逐少數看好的投資機會,大幅增加了投資成本及風險,終於引爆了千禧年的網路泡沫大破滅,美國創投頓時陷入蕭條谷底。目前,美國創投狂熱雖已降溫,但仍有800餘家創投掌握了約2,600億美元的投資資金,僧多粥少的局面似仍存在,有些創投甚至因而史無前例地決定退還多餘資金給投資人。
據報導,2005年美國創投的平均投資報酬率約13.8%,僅略優於史坦普 500大股票指數的11.7%報酬率,從創業投資承受的高風險和欠缺流通性而言,這種成績當然極不理想。一般認為,自千禧年後的六年來,美國創投的累積投資報酬率其實應為負數,1990年代巔峰時期平均年投資報酬率50%的榮景不再。
近年美國股市大致疲軟,企業上市前景欠佳,再加上恩龍弊案後沙賓法案嚴格要求公司治理,大幅提高上市公司財會法令遵循事項的成本,對小型科技企業上市更是不利,可說是雪上加霜。2005年,美國創投支持的企業上市案只有56件,僅約1995年的四分之一。美國創投既難透過投資企業上市獲利了結,就只有退而求其次,設法將其投資企業轉售給相關產業界或其他創投,惟其利潤空間較低,有不少案件還是虧損出場。
美國創投長期以來安土重遷,平常投資腳步都在美國境內,尤以矽谷為甚。這幾年為了突破困境,再加上旗下投資的眾多科技企業紛紛跨海進軍中國與印度,或轉移生產基地,或推動策略聯盟,逼得美國創投也不得不改弦易轍,變換跑道,遠渡重洋到中印等地建立橋頭堡,廣拓脈絡關係,尋找投資合作機會。這個遠渡重洋的大動作是美國創投劃時代的壯舉,未來發展值得密切觀察。
(作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本文僅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事務所立場) 【2006/09/0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