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6日 星期三

21世紀城市的競爭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溫肇東 2006/9/6

今天世界的競爭已經從國家提升到城市;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能脫穎而出的城市都是擁有科技資源的生活環境。
今年暑假參訪歐洲時,駐法代表楊子葆跟我們提到一些巴黎市長的作為,包括把塞納河邊改成沙灘及拓寬自行車道,並且提到今天世界的競爭已是以城市為單位的競爭。一級城市與一級城市比,如倫敦、巴黎、柏林之間不斷地在較勁。
我們在德國也目睹杜塞道夫河港改建成「媒體港」的建築大展,整個港區煥然一新,也具體改造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影視及平面媒體占 33%,法律及顧問公司占18%,流行服裝占8%,餐飲占10%。杜塞道夫與附近的中型城市,如科隆及法蘭克福之間力求差異化,來吸引投資與人才。
今年美國管理學會年會在亞特蘭大舉行,亞特蘭大是可口可樂和C NN的總部。此次年會吸引超過7000人參加,動用了相連在一起的5家大飯店,同一時間的研討會可分成150個場次。這種規模的活動,協調整合的工作可以推想其複雜的程度,在台北很難想像有何軟硬體的能力與容量可以支撐我們辦這樣的大型活動。
剛巧這期的《商業周刊》談的主題是「競爭」,其中有一節即是「地方的競爭」,歷史上不同時期引領風騷的城市,這些城市在當時能脫穎而出成為焦點,通常都是有其策略優勢,可能是地點、明智的領導、優秀人才聚集等,例如:西元400年前,迦太基的兩個人工港使其成為西地中海地區紡織、農產品、魚產及奴隸的集散地,加上開發西班牙的豐富礦產,直到羅馬帝國的興起才沒落下去。
14世紀的佛羅倫斯,因傳奇性的天才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達文西等使其成為文藝復興的重鎮。雖然她沒有港口,土地也貧瘠,但依靠金融服務及紡織工業,其經濟影響範圍遠達英國與裏海,很多在此誕生的創新複式簿記、海上保險,都成為後來資本主義的基石。
17世紀中葉的阿姆斯特丹因為宗教戰爭,從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時逃難者的湧入,造就了這個國際城市的黃金年代,荷蘭的船隊曾航行全球,在美洲和亞洲建立殖民地,包括台灣在內。
1830年代的曼徹斯特則是第一個重要的工業城市,因為多條河流提供其水利資源,推動了工業革命,當時英國的製造業人口有1/3在曼徹斯特。
19世紀之後,歷史逐漸轉向美國,在西部片中常出現的的道奇市,先是水牛的捕捉和皮毛的集散地,後來是牛隻的交易中心,也是到西部闖蕩者必經的城市。
接下來20世紀初的汽車城底特律及矽谷科技產業與創投的崛起,到 21世紀的今天,重心又回到亞洲的上海。這一段歷史大家比較熟悉就不再贅述。
在全球化及知識經濟時代,能脫穎而出的城市都是擁有科技資源的生活環境。例如,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以電視、設計、流行著名;佛羅里達的奧蘭多,以航太、觀光、電影、娛樂、數位媒體、電腦動化為重點;另外新加坡以電子、製藥及金融為中心。
其中最值得台灣關心的就是新加坡。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Ec onomic Development Board)近年來,積極吸引各國企業進駐的企圖心處處可見。HP智財中心、松下電腦電視、魯卡斯動畫、勞斯萊斯燃料電池、BMW設計中心,不勝枚舉。
我們常覺得國內市場太小,不利很多產業發展。新加坡只有450萬人,即使不談市場,哪來這麼多人才。但新加坡政府採取開放政策,提供優厚的軟硬體條件優質的生活空間,讓各地人才願意來此工作與生活。EDB更積極瞭解全球多國企業未來3至5年的計畫,努力為其做準備。當年同為亞洲四小龍,如今新加坡人均所得已將近我們的2倍。即使不拿整個台灣與「城市國家」比,台北市有哪些競爭力還可以提升,在世紀重心轉移到亞洲之際,使我們不至被邊緣化,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陳偉航 2006/9/6
經營策略必須以消費者需求為依歸;先建立清楚的消費者圖像,然後依照這個圖像採取策略和各種經營計畫。
]「臥虎藏龍」,推出時的宣傳費只花了700美元,比其他好萊塢電影的平均宣傳費2000萬美元少了2/3,新力公司的策略就是針對喜歡功夫、跆拳道、武術和運動的團體舉辦試映會,透過這些人的口碑創造票房佳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