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8日 星期四

打造競爭力》全球競賽 台灣怎麼爭?

■ 路威
對於全球趨勢、品牌經營、產品設計、產業升級的認知有限,是台灣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結合OEM生產導向及美式造型設計風,只能提供消費者不同的外型選擇,沒有任何創新或價值的提升,會讓企業捲入成本降低的漩渦中。台灣產業已覺醒,即使是盡力壓低成本,也無法應付中國大陸的割喉式競爭。
在全球市場擴充,ODM與OBM需求提升之下,中間市場已漸消失,取代的是兩極化市場;產地不明的廉價量產品,或昂貴獨特的精品。精品市場的崛起,使得設計產業日受重視,並逐漸成長茁壯。
不過,台灣本土企業及設計師缺乏足夠的知識與合宜的文化,來發展全球市場所需的價值,也欠缺開發創新產品的投資心態及冒險企圖心。這種人才,才是全球競爭的本錢。
me-too產品 注定失敗
新產品開發被視為一項花費,而非投資。為了減少成本,企業選擇當低風險的跟隨者,模仿設計,發展me-too產品,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注定失敗的命運。
台灣昔日的經濟奇蹟帶來生活水準與物價的提升,在世代替換中,台灣並沒有知識及創意的成長,來平衡環境的變化;也沒有及時建立創新或服務網路,作為立足本土及全球經濟的墊腳石,以致台灣的價格優勢,拱手讓給新崛起的大陸及其他低成本國家。
生產線外移 非治本方法
生產線外移大陸,無法根本解決問題,有人找到轉機,有人卻無蹤跡。健全的企業不須透過外移來求生存,企業改造才能開創新機。外移只是反映不願對症下藥,改變商業模式以根治問題。
生產線可設定在世界任何地方,改變產地雖可降低成本,但人才外流降低公司的潛力,也帶動技術、知識及能力的外流,優秀人才不再是台灣的優勢,衍生的問題日趨明顯。
許多產業的生產技術來自於早期的OEM客戶,只學到表面,沒有深入精髓。連知名企業似乎都沒學到既是買主、也是在全球市場競爭對手的日本與西方大企業的成功精髓。艷羡知名品牌的高利潤,卻不願投入時間、人力與資金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為目標消費者賦與新的意義。
這幾年來,國際買主也改變戰略,OEM客戶轉而尋求ODM廠商,將發展產品多樣性與技術研發等作業委外。
而且在亞洲各地工廠生產的品質與標準大同小異下,價格變成決勝負關鍵,買主不斷壓縮價格,供應商獲利一路下滑,習慣高獲利率的台灣企業,更視生產線外移為提升競爭力的唯一手段。
由於代工利潤有限,台灣廠商了解,創造產品附加價值,發展自我設計,成為吸引買主的下一個競爭地帶。OEM模式已經行不通,如今供應商更肩負設計與產品發展的責任。
文創產業 待急起直追
台灣企業不擅長開發,他們延聘工程師、設計師,成立R&D部門,但真正具有研究(R)能力的寥寥可數,在發展(D)方面也著墨不多。這與西方及日本企業以智慧財產權為基礎的全球經濟,著重雄厚知識基礎的文化創意產業、經驗價值的市場,背道而馳。
台灣廠商宣稱產業外移是必要之舉,實質上只是緩頰之計。環視周遭都是繁榮的經濟假象,到處可見的購物商場、SPA、餐廳、無數興建中的大樓等,都建立在龐大的銀行貸款上,年輕一族的卡債更是無力償還。
惜才留才 方能再造顛峰
我們正蹣跚於經濟下滑的邊際,卻仍瘋狂地飲酒作樂,昔日黃金歲月已逝,各行各業都亟力尋找出口。 若締造台灣經濟奇蹟的根基外移,不只會造成國內生產總額(GDP)下降,更會瓦解昔日建構台灣的完整生產網絡,接踵而來的可能是產業斷層及失業率、政治問題及經濟蕭條。
在因應社會改革及經濟再造中,台灣尚未建立穩健的平台:此平台並非來自於產業,而是建構於人才之上;惜才留才,台灣才能再造顛峰!
(作者是北歐設計顧問台灣分公司設計總監)
【2006/05/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