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15日 星期一

威爾許專欄》大陸金磚夢…最怕一窩蜂

■ 編譯湯淑君
加拿大安大略省匿名氏問:我們是一家加拿大公司,兩大競爭對手已積極轉進中國大陸。我們知道對手在當地虧錢,卻又擔心留在國內是錯誤的決定。難道人人都必須去中國嗎?
答:不但要擔心,還要戒慎恐懼。全球化的世界,規模是不容忽視的競爭武器。中國市場大、製造成本低、技術人力日益壯大,能提供你的正是規模。難怪世界各地的企業都爭先恐後去中國搶占據點。
也難怪你的對手在中國還不賺錢,大多數外商公司都尚未摸索出在當地轉虧為盈之道。
但你還是得戒慎恐懼。一旦對手終於想出法子善用中國提供的機會,就會躍入更強的競爭組群,把你遠遠拋在後面。
所以,我們的第一個建議是問你自己:競爭對手為什麼要去中國?他們看到了什麼?只是龐大的市場嗎?或者,他們備有獨特的產品或服務,能讓中國人立刻欣然接受?或是他們看到讓市場重新洗牌的製造成本優勢,或某種低成本、低投資的商業流程?或是能取得新技術,把產品的功能或設計改良得更吸引顧客?或是與亞洲企業結盟的機會,假以時日可把自製產品進口回加拿大,銷往世界各地?
經過這一番省思,你必須假定競爭對手知道中國有某種優點是你公司所不知的,即使到頭來或許不是這麼回事。
在中國,四處可見企業倒下的殘骸。他們只是為去而去,例如只因為主要競爭對手已經去了,讓公司某人(比方說你)因此夜不成眠。他們去中國,只因為此刻「去中國,不然就坐以待斃」的咒語處處可聞,從商學院教室傳到董事會議室。
這些理由都不充分。
的確,中國的規模誘因極強,規模競爭力貨真價實。但假如你不知道如何利用中國的規模讓自己成為更優質、生產力更高、更賺錢的公司,就算去中國也沒意義。
從這個觀點來看,決定去中國就像決定進入任何新市場一般。不論是跨州或跨洋,進入新市場都必須在策略上和財務上有道理。也許成效不會立竿見影,但一段時間後就會顯現。
我們最後給你的建議和開頭一樣,就是你應該擔心。事實上,你應該假定競爭對手已悟出如何利用中國的規模,來改善他們將來的市場地位與經濟狀況。接下來,你該懷著這種恐懼,在公司內部討論為什麼尚未找出屬於自己的中國優勢。
這種優勢也許有,也許沒有。不是每家公司都必須去中國,但大多數都必須去,也應該去。只要知道原因何在。
(如讀者有疑問想請威爾許夫婦解惑,意見請寄welch.edn@udngroup.com,本報會代為轉達。)
【2006/05/15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