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1日 星期日

如何培養未來領導人?

■ 蔡翼擎
「我們希望未來台灣企業的領導人,可以成為亞洲的領導人!」即將接任政大校長的政大企管系、科管所教授吳思華認為,台灣商管學院現階段最重要的任務,是培養能夠領導台灣及亞洲經濟的企業菁英。
檢視國內商管教育,不少人憂慮台灣吹哈佛個案風,各大學一窩蜂跟進,卻未得精髓只學得皮毛,讓「以參與者為中心」的哈佛精神所帶進的商管教育改革契機白白錯過。
「這一窩蜂現象,暴露出我們凡事過於急切的心態,」吳思華坦言,過熱的哈佛旋風模糊了焦點,他強調台灣有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培養未來的領導人?」
台灣商管學院正遭逢前所未見的全球化競爭壓力,5月20日政大校慶,迥異於以往的歡樂氣氛,今年政大集合整個商學院團隊的力量,選擇在這天推出幾個重要的行動:一是與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簽訂哈佛個案在新加坡與台灣兩地的配銷權,同時舉行國內第一本雙語本土個案集的新書發表會,呈現政大商學院多年來的本土個案研發成果;另一是成立「參與式教學(PCL)及研究發展辦公室」。這些行動所揭示的,不僅是政大商學院的成果與實力,更重要的是政大團隊對當前商管教育的思惟與方向。
訓練思考能力
吳思華指出,社會各界一直期待商管學院回答這個問題,但在教育體系開放、商管學院面對激烈的產業競爭壓力後,認真思考與回應這個問題的大學已逐漸減少。他認為,此刻兩岸及全球商管學院的競爭浪頭已迎頭打來,我們應站穩腳跟,把焦點再放回核心問題上。
「一個企業領導人需要的特質很多元,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是其一。」吳思華指出,在訓練學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個案教學是很有效的工具,但若能環繞著「培養未來領導人」的核心需求,使用這個工具,就能得到更大的效益。
他指出,個案教學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裡,面對「有限的資訊」去思考如何作決策,完全符合企業領導者必須不斷在各種突發情境,運用有限資訊作出重要決策的商業現實。「重點在過程,不在尋求答案。」他說,由培養企業領導人的角度來看,個案教學在思考的過程訓練,而非作出最佳決策,因此除非抓緊哈佛「以參與者為中心」的精神,否則無助於台灣商管教育的提升。
然而,國內商管教育最弱的環節其實不在解決問題的能力,攸關台灣商管學院能否回應國家與社會期待、與國際一流學院抗衡,其實有更弱的罩門。
「商管教育必須不斷回應社會需求,」「現今企業領導者更重要的能力,是在有限的資訊下,想出更突破性的解決方案。」吳思華指出,這種能力就是創造力,是國內商管教育較弱的一環。
培育創造能力
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解決問題面對的是特定情境及有限資訊,但創造力面對的是未知的狀況,既無特定情境、也無任何資訊可循。此種未知狀況需要企業領導者去整合、突破,解決各種因素間的衝突,找出新的做法,而這些新的做法可能就是新理論的開端。
從商管教育的角度來看,培育創造力的難度更甚於解決問題的能力。政大科管所教授溫肇東認為,如果教育的產出(result)很難控制,唯一的途徑便是從過程(process)著手,讓學生「做中學、玩中學、遊中學」,透過多元化、多面向的吸收刺激與新知,激發創造力。
他以政大科管所為例,師徒制的專案活動,成功帶動創意風氣,讓政大科管所在工業銀行七屆的創意競賽中,前後三屆奪魁。最近政大科管所剛錄取新一屆的研究生,口試時不少應試的學生提到科管所奪得創意競賽這件事,「連續奪魁表示得獎的背後是有系統、流程及品牌的!」溫肇東欣慰的是,政大商管教育在創意培育上已形成系統性方法,並建立聲譽。
加強人文關懷
「許多元素是我們商管教育比較缺乏的,人文關懷便是另一個弱點。」吳思華指出,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必須是「對人敏感的」,他會關懷每位組織成員、瞭解他們的立場及期望,透過人際的敏感程度或組織關係,拿捏出最適決策的分寸。「成功的決策不能只有理性成分,一定要有感性的成分!」
溫肇東也指出,這個元素常是決策成敗的隱性關鍵,舉例來說,中國大陸跨入市場經濟不久,商管教育與人文社會的隔閡更大,這方面的弱勢便成為他們推動商管教育的障礙。他指出,這個缺口,政大商學院一直在努力消弭,12年前,政大科管所就開「科技與人文社會」必修系列課程,一直到今天的「人文與環境」系列課程都十分受到歡迎。
成功的企業領導者能帶領企業團隊締造新境,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未來企業領導者的責任,也必須靠商管教育領域的有識之士激發有效的思惟與帶領正確的方向。
【2006/05/2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