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鄭秋霜 上海給人的印象,除了十里洋場、東方明珠,近年來,愈來愈不容忽視的是興起中的創意產業集聚區(也就是台灣所說的文化園區),自2004年開始設立以來,三年內已有50處,估計到2007年將有70處,不只肩負上海文化產業發展重任,儼然也已成上海新熱點。 這些創意產業集聚區原本多是乏人問津的老舊廠房,注入文化創意能量後,搖身變成時尚的創意場域,不論雲貴地區的刺繡姑娘,來自歐洲年輕設計師,或大陸本土藝術家,都能找到他們的揮灑空間。 名人加持 園區將倍數成長 北師大藝文產業設計與經營研究所所長林炎旦,日前率團訪問上海文創產業,參訪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上海創意文化產業中心、上海創意職業培訓中心、以及上海正熱門的創意產業集聚區如「八號橋」、「泰康園區-田子坊」、「M50」等。 這些文創場域各有千秋。以「八號橋」為例,前身是上海汽車製造廠舊廠房,園區內不同建築由橋連結起來,經改造後,匯集創意相關行業,搖身變成文化時尚聚集地。 「泰康園區--田子坊」是泰康路210弄的名字,由50年代的弄堂工廠如上海食品工業機械廠、麵粉廠等多家工廠組成,轉型為社區型藝術園區,請來大陸知名藝術家陳逸飛、爾冬強等人進駐,為田子坊帶來擦亮招牌之功,讓小巷吹起藝術風,甚至吹進上海旅遊書的介紹裡。 位在莫干山路50號的「M50」,也由舊工業建築轉變為以當代藝術主的大型藝術園區,引進10多個國家及大陸各省市的130位藝術家及文創工作者,朝國際化創意園區發展。 林炎旦指出,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設立才開放三年,每年增加速度為10到20個,有些園區是民間自主性、由下而上籌組而成,例如上海創意文化產業中心座落的「海上海」創意園區,此建案在建築之初,即有意識地規劃藝術大街,這與台灣文化園區多由政府主導、由上而下推動不太一樣。 曾在大陸客座,對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頗多觀察的明道管理學院環境規劃暨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顏名宏指出,上海政府在鼓勵創意產業集聚區設立後,通常干預很少,而由商業經營,對於物流、材料、產業的適當聚集生態,都有精準評估。因此,上海創意產業集聚區成立雖然才三年,但很多都努力形成文化產業鍊。 以「八號橋」為例,顏名宏說,每個橋就代表不同的區,屬於時尚、居家等可隨時量產產品,集中放在進門這一區,營造商品經常變換、充滿活力之感,以方便採購;至於室內設計、建築等不易呈現產值的類別,就座落在較後端的地方,各產業生態如何互相支持,都有專業操作。 雖然台灣與上海發展文化園區,各有優劣勢,很難一言以蔽之哪個比較好,但顏名宏指出,目前台灣的文化園區,幾乎還沒有任何一個具文化產業機制、且形成聚落,上海積極形成文化產業鏈的作法,值得台灣參考。 大陸最近出版的「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書中收錄「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年」一文指出,大陸政府近幾年來對發展文化產業愈來愈重視,尤其是2004年以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並列入重要議程,文化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 此文也指出,文化產業已成大陸的新經濟增長點,2004年中國文化部命名了42家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006年準備制定「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管理辦法」,再命名一批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以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林炎旦說,現在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還領先大陸一點點,但五年後,中國大陸有了經濟成長做後盾,如果他們的動力比我們強,那麼台灣要保持領先的地位將是大挑戰。 反思台灣聚焦上游創意面 法藍瓷總裁陳立恆指出,上海的文化園區,各級政府都強力推動,大陸因為土地多來自國營舊廠,推動文化園區較容易;相形之下,台灣土地取得不易,且須靠投標,使得台灣推動文化園區不甚容易。 陳立恆指出,大陸已是全球生產重鎮,他們的文化園區在製造方面會較具有綜效,但台灣創意人才領先大陸,因此,我們的園區應著重較上游的創意面,才能與大陸有所區隔。他說:「文化園區是跨國、跨行、跨業及跨界的場域,這些應是台灣的優勢,但目前看來,台灣發展反而慢。」 浩漢設計公司總經理陳文龍指出,上海正推動創意產業為「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重要內容,今天時空給中國一個難得的機會,可將別人先前的經驗轉嫁過來,在這些知識基礎上做得最好,但若在執行力、組織力都尚未成熟下,如何確保作出的結果日後不後悔,須客觀省思。 他也建議,台灣過去已累積的執行力與具國際經驗的組織運作體制,應積極把創新力著實地變成我們下一波的競爭力,才不致於錯失贏的機會。 【2006/08/19 經濟日報】 |
2006年8月19日 星期六
三年誕生50個… 上海創意園區成形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