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在南亞的鄉村,柏恩斯坦嗅到了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引領他飛遍全球,尋找一批隱身幕後、長久推動變革的志工企業家…… 有一些人,懂得跨越界線,穿梭來去不同領域,他們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引爆極大的可能性。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柏恩斯坦(David Bornstein)正是其中一位,他出身商人世家,祖父、父親、兄弟都是成功企業家,大學攻讀企業管理,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坐擁高薪的電腦工程師。 手握大筆收入,柏恩斯坦卻一點也不快樂,眼看生活周而復始,難道就此終老一生? 23歲時,他決定辭掉工作,獨身一人、背起行囊,環遊世界一整年,走過斐濟、庫克群島、紐西蘭、泰國、印尼、新加坡……,回到加拿大,腦中迴旋一整年影像:人們的笑語聲、曼妙的人文風景、自然山水。 人生機轉 下定決心,柏恩斯坦揮別了電腦,飛到紐約攻讀新聞學碩士,旋即進入報社,在紐約當記者,人生從此轉了一個大彎。 年輕的柏恩斯坦,幾乎翻遍了紐約市,穿梭在大街小巷,就和所有的報社記者一樣,每天疲於奔命,周旋在犯罪、謀殺、娛樂、商業新聞中,工作時間很長,回到家倒頭就睡。 「累得像一條狗啊!」他笑著說,雖然熱愛新聞工作,但漸漸地,他發現新聞報導太專注負面話題,尤其是廝殺、欺騙、暴力等犯罪事件,世界其實藏了許多光明角落,卻永遠無法刊上「頭條」。 有一天,走在陽光燦爛的紐約街道,伯恩斯坦靈光一現,決定隻身前往孟加拉。原來,他偶然讀了孟加拉鄉村銀行(Grameen Bank)、透過小額借貸援助鄉村的報導,好奇心驅使下,乾脆親自走一趟。 一直到飛機降落前,柏恩斯坦仍忐忑不安,深怕這是一場虛幻夢境,自己即將跌坐在地。沒想到,在孟加拉的五個月採訪,徹底扭轉他的想像,親眼看見無數的窮人,透過小額借貸重獲新生。 「我嗅到了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發生在南亞鄉村的奇蹟,彷彿有療效似的,汩汩注入柏恩斯坦身軀,他抓住了冥冥中的呼召,決定展開一生的旅程,投身未知的領域,找出全球各地,默默為社會人群付出的感人事蹟。 於是,漫長的五年,他數度往返孟加拉,1996年出版第一本書《夢想的代價》(The Price of a Dream:The Story of the Grameen Bank),隨即展開下一階段計畫,飛遍全球,尋找一批隱身幕後、長久推動變革的社會勇士,他稱呼這群變革者為志工企業家(Social Entrepreneur)。 柏恩斯坦觀察,成功的志工企業家,可能沒有唸過商學,卻在無形中,應用許多商場邏輯,事實上,相當多的非營利和社會團體,亟需懂得企業經營的人才協助,不管是制訂標準化流程、財務透明制度、中長期規劃等。 也有很多商業領域的人們,期待能貢獻專長,推動「有意義」的事情,柏恩斯坦舉例,1996年,麥肯錫的一位顧問協助巴西「兒童保健重生協會」建立資料庫、製作營運手冊、定出評估流程等。 對他來說,這輕而易舉,卻救了「重生」一命。曾經輔導過IBM、微軟大企業的這位顧問,形容這是最快樂的一次工作經驗,因為終能貢獻所長,幫助一群生病的孩子。 貢獻專業能力 顯然,志工企業家很清楚,社會哪一環節出了問題,卻缺乏專業能力協助分配資源,相對地,商業領域的人才,渾身寶貴的管理知識,也渴望伸出援手、貢獻社會,卻苦於資訊不足。 雙方需求正好一拍即合,唯待「牽線人」現身,指點迷津。 今年起,擔任蓋茲基金會顧問的柏恩斯坦,正是扮演了這一角色。他將協助蓋茲基金會,扮演全球志工企業家和各地政府的橋樑,未來,他將負責訪查全球,尤其關注貧窮的非洲、印度等地,尋找值得支持的志工企業家。 不過,特定的人或基金會,難以發揮全面影響力,一手掌握資訊流通的「新聞媒體」,才是最終關鍵,挑負推波助瀾的重大任務。 關注社會領域 柏恩斯坦亟力呼籲,媒體關注社會領域,就像商業雜誌關注績優企業,也報導公司破產消息,娛樂版面介紹好的餐廳,也踢爆壞餐廳,非營利和社會組織也需要媒體關注。 他相信,不管是成功的志工企業家、還是失去競爭力的社會組織,一旦媒體開始報導、監督,將能幫助社會組織汰舊換新、邁向更好的發展。 就像一座森林,志工企業家建立的組織,終有一天會漸漸僵化、老去,任何一棵陳年巨木,終必倒地,幼嫩的樹木成長,取而代之。「有人來,有人走」,這是自然的生命周期,就和所有的企業周期一模一樣。 今天的人們,翻開報紙閱讀企業消息、決定下一分鐘的股市操作;明天的人們,也將扭開電視,收看志工團體的最新報導,決定如何運用手上的慈善捐款。 商機無限 因此,媒體必須走出舊有模式,伸出觸角,探索社會變革的議題,柏恩斯坦表示,已有成千上萬的讀者,急切等待著,這是一片嶄新的市場,不但能邁向美好世界,更暗含著無限商機。 他自己,就是勇於跨出第一步,打破傳統邊界的媒體人,2004年推出的第二本著作《志工企業家》,描繪全球志工企業家的身影,正在著手的第三本書,將探討如何創造新環境、激發人們潛力,合力推動更美好的社會。 柏恩斯坦的著作,曾經贏得哈立卻平媒體獎、入圍紐約公立圖書館獎傑出報導類決選,翻譯成他國語言,不過,他謙卑自稱是一位尋找水源的人(Dowler),拿著手杖,引導人們走向汩汩泉源。 不管走到哪,柏恩斯坦永遠屏氣凝神,聆聽人們交談、隨時觀察身邊環境,他指著機場的無障礙空間,口中談著印度的艾比迪,如何串連各界,合力向政府施壓,終於順利通過身心障礙者保護法。 永遠有希望 「你看過我兒子嗎?」他順手從懷中,掏出一張捲髮男孩的照片,相中人笑容燦爛。他形容三歲的兒子是最棒的「實驗家」,總是嘗試站在球上,或是堆出全世界最高的積木,雖然一次又一次失敗,卻從不放棄。 透過下一代,人類的生命將無限延長,儘管,這是一個戰爭頻仍、遍地貧窮的世界,揮之不去的疾病、失業,使人樂觀不起來,但是柏恩斯坦選擇「抱持希望」。 望著兒子,柏恩斯坦找到一股往前的動力,「想像一下,當他40歲時,世界變得如何?」他深深期待,未來20年、40年,孩子能身在一個更和平、充滿快樂、擁有乾淨空氣的世界! 【2006/08/16 經濟日報】 |
2006年8月16日 星期三
職涯規劃》跨界改變人生也改變世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