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3日 星期日

卡格曼 鼓勵創新 重賞員工

■ 文/廖玉玲
說到一代科技巨擘,一般人通常想到的不是微軟的蓋茲,就是蘋果電腦的喬布斯。德國思愛普創辦人普萊特納(Hasso Plattner)呢?恐怕很少人聽過。但普萊特納的貢獻和影響,其實並不亞於蓋茲或喬布斯。
1980和1990年代,普萊特納和幾位來自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工程師,推出簡單易用的商業軟體,取代原來龐大笨重的主機電腦,讓企業員工從辦公桌上的個人電腦就能存取資料,這可謂劃時代的變革。微軟讓個人電腦進入每個家庭,思愛普則讓個人電腦進入企業。
時至今日,全球仍有20%至50%的商業交易透過思愛普的軟體, 思愛普也向世人證實,「動作慢的歐洲」也有源源不絕的創造發明。
眼前不論是微軟或思愛普,都面臨網路軟體崛起的威脅。突破困境的方法自然是順應潮流,並走在時代前端。思愛普已著手開發下一代網路軟體,現任執行長卡格曼(Henning Kagermann)也已訂下許多遠大的目標。例如在2010年前,要讓思愛普的潛在市場從300億美元擴增為700億美元,市值和股價成長一倍。為達成目標,卡格曼不僅從其他對手挖角,也把美國人不惜成本獎勵員工的作法搬來。公司上下任何員工,只要有特殊貢獻者,一律可獲得大獎,最高甚至有年薪的一、兩倍。
思愛普前兩年營收成長破紀錄,但上一季銷售未達預期,市場競爭又日益激烈。例如甲骨文以併購手段壯大陣容,微軟和Google也想來商用軟體市場分一杯羹。
不過,身為德國十年來成長最快的公司,思愛普以其優良的傳統,找出一個集歐洲和美國企業優點大成的方式,讓公司穩居不敗之位。
過去,思愛普看起來比較像德國傳統的出口商,1990年開始轉型時,營收為2.56億歐元,在美國僅有68名員工。最後美國逐漸成為思愛普第二大市場,以上一季為例,光是麥當勞、服飾零售商蓋普(GAP)和能源業者埃克森(Exxon)等美國客戶,就貢獻5.93億美元營收。卡格曼說:「我們很早就了解必須從全球的角度經營事業,不能只留在歐洲,更別說只在德國。客戶在哪裡,我們就得在哪裡。」
思愛普在印度、中國大陸和保加利亞等地都設有實驗室,同時也成立一組專業團體,以便隨時服務全球客戶。到1999年年左右,思愛普搭上全球資訊科技業大多頭浪潮的順風車,後來也隨之崩落,但他們也開始思考,便宜甚至免費的開放程式碼軟體滿天飛,投入這麼多心血研究的技術,是否真符合時代需求?
儘管遭遇不少挫敗,但創辦人普萊特當年並未停下培養後進的腳步。他以德國人傳統的務實做法,用多年時間栽培接班人,最後挑中有物理背景的卡格曼。
卡格曼的行事風格與普萊特或甲骨文執行長艾里森(Larry Ellison)不同,你不可能看到他開著豪華遊艇。他是重金屬樂團深紫色合唱團(Deep Purple)的歌迷,但他凡事務求達成目標的個性眾人皆知,因此才能在最艱困的環境下,完成銷售任務。卡格曼也不盯著單季業績看,而是著眼於五年後的發展。
科技業有個老生常談,也就是大部分科技公司都只有一項代表作。像微軟是視窗,喬布斯是iPo-d,而思愛普最大的影響就是把主機強大的功能帶到每張辦公桌上。不論他們是否能在網路軟體時代裡繼續發揮影響力,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還有一家德國公司仍在科技大賽中名列前矛,已足以讓歐洲感到自豪。(取材自新聞周刊)
【2006/08/1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