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司徒達賢】
國家競爭力與國民的知能水準密切相關。基於此一認識,近年來世界各國無不重視高等教育。而由於知識的發展日新月異,現有知識在若干年後難免過時,因此,大學的作用,不僅是傳授知識而已,還更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產生創意的能力,以及自我成長的能力。有了這些能力,畢業生未來一生中的知能水準才可以生生不息,不斷自我更新。
這些能力的培養,唯有小班教學才能達成。然而,目前無論公私立大學,班級上課學生人數卻愈來愈多,師生之間的互動機會日益減少,此一趨勢下,想在大學裡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無異緣木求魚。
思考能力有賴師生密切互動
獨立思考、邏輯思維、自我成長等能力之培養,關鍵即在於師生互動。師生互動不僅限於個案教學,文章、書本等都是互動教學的素材與基礎。唯有透過討論,師生間才能進行思想的深入交流,學生的思考能力也才能逐漸養成。
就以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來說,如果教師單向講授,學生就不容易發展出自我學習的能力。在互動式教學下,學生必須在課前先行閱讀,再到課堂上與教師討論。由於要接受「考問」,學生就必須努力理解書中的內容及道理;在師生對答過程中,教師也才能掌握學生究竟懂了多少。
上課過程中,對學生不明瞭之處,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同學一起來討論;對大家都已瞭解的觀念,教師則可以提出更深入一層的思考方向;學生的獨到見解或創意,只有在互動式教學中才有發表的管道,也才有即時獲得鼓勵、修正或挑戰的機會。缺乏互動,這些全都做不到。
師生互動過程中,其他同學也並非閒著。同學必須仔細聆聽其他人的言論、其他人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內容,同時還得在腦海中扮演著分析者與整合者的角色,隨時準備回應及發表己見。
而現場隨機抽點發表意見的過程,又迫使學生培養出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口語表達背後的組織與歸納能力。
總而言之,經由這種互動式教學,才有可能培養出學生閱讀、表達、聆聽、整合、批判、構思創意等「思考能力」,以及提出不同意見的勇氣和接受批評的胸襟。
在單向式教學的方式下,即使教師學問淵博、資料豐富、口若懸河而又妙語如珠,學生的這些能力都不容易從教學過程中獲得磨練與啟發。
小班教學是必要的
欲進行以上所描述的互動式教學,教師的能力和態度當然都必須有所調整。但除此之外,互動式教學的先決條件之一是班級學生數一定要少。
理由十分簡單。假設每次學生發言,平均需2分鐘才能完整陳述其意見,教師接著的回應、引申、提出下一個問題也大約需要2分鐘,則150分鐘的課堂中,至多只能有30幾個「回合」。一班若約35人,則平均每人發言次數也只有一次而已。
一班超過40人,則勢必有些學生沒有完整發言的機會。人數再多,發言機會就更少,學生主動參與的意願也會大幅降低。發展結果之一是,一班只有少數愛講、會講的學生在發言,其他人則淪為旁觀者,或成為完全的局外人。
因此,大班進行互動教學,必然無法達到上述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班教學才能深度互動,互動才能提升學生思考能力,大學生擁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國家競爭力才有希望。
(作者是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教授)
【2006/11/2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