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29日 星期五

增加需求或是移轉需求

■ 克里斯.安德森
市場長尾是把餅做大,或只是用另一種方法切割市場?換句話說,商品選擇隨虛擬零售商的無限展示空間而增長時,它會刺激人們多買東西,或只是少買暢銷商品?一般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產業而異:利基商品唾手可得時,有些產業的成長機會的確潛力無窮,有些產業則否。
人類的注意力和消費力雖然有限,時間和金錢的運用效益卻可提升。有些娛樂形式是不會瓜分我們注意力的「非敵對性」媒體,音樂就是一例;也就是說,你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其他事情。70和80年代電視平均收視時數增加,有些人解釋為,這個世代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對電視已經習慣聽而不聞,把它當成日常生活的背景聲音。電視變得沒什麼稀奇時,便從「敵對性」媒體變為「非敵對性」媒體,因此我們開電視的時間也變長了。
其他像是文字的媒體,則可能無法快速消化,但透過事先的精挑細選,人們可更有效吸收資訊,滿意度也會更高。我們現在對資訊的吸收「頻寬」的確已提高許多,可以快速瀏覽Google的搜尋結果和部落格文章,這實在相當令人驚奇。
由於篩選器幫我先選出想讀的文章(它比報紙編輯更能抓住我個人的興趣),現在我閱讀的文字可能不比以前多,但我所讀的內容對我更有意義。從某種角度來看,我藉此濃縮了用於閱讀的注意力。
但是,一旦同時考慮可支配所得和時間的雙重限制,有些非敵對性媒體就會變為敵對性媒體。人們任電視機開著當背景聲音,是因為電視收訊不必一毛錢。但是,如果看電視是計次付費,電視一定頓時成為注意力的焦點。從消費者的觀點來看,「看到飽」型訂閱服務的優點就可以突顯,因為收視戶多看又不多花錢,何樂而不為?
因此重點是:人的注意力比金錢更具擴展性。長尾的主要效應是將我們的品味轉向利基商品,但是消費是否會增加,則視我們對搜尋到的東西滿意度如何而定。只是,即使我們能接觸到更多樣的利基選擇,支出卻不見得會因此增加。
(系列五,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
【2006/09/29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