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松 現代大型企業(尤其是股票掛牌公司)中,經營團隊的薪酬(固定+變動,現金+非現金)問題有三個面向:一、薪酬決定的過程,二、薪酬資訊的透明化,三、薪酬與經營績效是否對稱? 以CEO為例,美國大型公司CEO的平均薪酬,1991年約為平均工人薪酬的140倍,到了2003年上升到500倍。薪酬數額的高低不是問題,問題在上述,尤其是股東所給付的薪酬是否達成了他們預期的效果? 在Lucian Bebchuk 和 Jesse Fried 兩教授合著的一書”Pay without Per-formance: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中,他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悲觀的。 現代企業內部體制由三個主要機關組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團隊領導的各部門,兩個→符號代表兩層的代理(授權)。在上層,股東授權(委任)給董事會;在下層,董事會授權(委任)給經營團隊。所以,經營團隊與股東(公司的所有權人)之間,已經隔著兩層的代理。 企業裡,一方面所有權VS.經營權形成競合;另一方面,逐漸形成經營權強勢,而所有權弱勢的趨勢。弔詭的是,主管機關強調股權分散,然而,股權分散愈徹底,所有權的力量愈不容易集中發揮,愈顯弱勢;相對地,經營權則愈顯強勢,經營團隊愈容易為所欲為,不受節制。 所有權VS.經營權,原是現代企業無法逃避的一個難局。所有權人和掌握經營權者雙方有資訊不對稱問題,更重要的是,雙方(利益)的立場也不一致,股東希望經營團隊以股東權益價值為念,薪酬則最好固定在一個堪忍的水準;經營團隊所圖顯然不止如此,所謂「錢多事少離家近」雖然是句玩笑話,大抵則描繪出經營團隊心中想望,而且,個人前途、社會地位…這些讓個人價值極大化的目標,若與創造股東權益最大價值的目標相衝突,經營團隊的成員們大概會以己為重。 在這種矛盾中,最凸顯的焦點在經營團隊的薪酬問題。以賽局理論來研究本難題為學術界經常採用(包括上述一書),在雙方的競合關係中,雙贏的構圖為──股東:薪酬激勵→經營者胡蘿蔔效應→績效提昇→回饋股東。經營團隊:高薪→全力奉獻→績效提昇→回饋。顯然地,激勵性(變動性)的分紅為共同解。實務上,經營者薪酬問題也朝此方向發展,形成了員工(支薪者)成為利潤分享者,在少數情況下,卻進一步演變成利潤侵占者。 股東支付給經營團隊的額外獎酬,目標為何會落空?預期的經營績效為何沒發揮?在經營團隊這層,因擁有極大的行政執行和管理權,加上決策性議案的提案權也握在手上,此外,老闆們三年一任,流水的官鐵打的兵,這些因素都容易形成事實上控制著公司的是伙計,而非股東或董監。 在董事會這層也容易偏袒經營團隊,並形成互利,立場一致而與股東立場衝突,這讓賽局理論的基礎偏斜。而且,董事會成員的持股比率與此相關,愈低者偏斜程度愈厲害,董事會愈無法代表股東權益的立場。 照理講,股東大會擁有最終裁量權,怎會疏忽了自己的權益?問題在實務上存在著資訊不對稱,股東其實不易全盤瞭解經營團隊的薪酬到底有多少?此外,主席台上全是董監事和經營團隊成員,主導議事進行,股東們在台下,已先矮了一截。 企業外部人士(媒體、主管、監理機關、社會觀感…)對此事雖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也因此導致經營團隊對給付自己的薪酬設計成:儘可能含混一些,儘可能資訊不透明,甚至掩飾,讓外界無從了解薪酬,及對績效獎勵的敏感性程度。看起來,經營團隊(加董監事)的薪酬問題,本身就滋生代理者的利益衝突。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祕書長) 【2006/09/26 經濟日報】 |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陳伯松會計觀》伙計吃肉,老闆喝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