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8日 星期二

成本與效益經濟分析的中心思想

工商時報/我的大書坊/B6版 時報 2006/7/18
■書名: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 ■作者:大衛.史密斯 ■出版:商周
周伯通,是金庸筆下的人物,為無數的讀者所喜愛;他的性情模樣,由其外號「老頑童」可見端倪。老頑童除了嗜吃之外,無聊時喜歡自得其樂-左手和右手對打,不亦樂乎!周伯通,是武俠小說裡的人物;自己打自己,是金庸生花妙筆下的想像。然而,在真實世界裡,真有這種自己打自己的事!
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是1976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的名言「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There is no free lunch),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薛凌(Thomas Schelling),是2004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他的名言「天下有白吃的午餐」(There are free lunches) ,引人遐思,令人嘴饞。
兩位都是經濟學界的頂尖人物,都拿到經濟學的桂冠;然而,兩人對經濟學的一言以蔽之,卻是不折不扣的自己打自己。經濟學令人著迷和困惑,真是有以致之。
傅利曼和薛凌的說法,都言之成理。天下確實沒有白吃的午餐─家庭和事業、健康和財富、環保和經濟發展、人權和法治,往往不能兼得;得到其中之一,必然意味著另一方面要受到抑制。而且,要享受鮮美的果實,自然需要付出汗水和心思。
然而,相對的,天下也確實有白吃的午餐:酪農生產1瓶牛奶,成本10元,以15元出售;消費者買回家享用,得到30元的快樂。因此,成本10元的東西,一經轉手,增值為30元;透過交易,憑空創造出2 0元的價值,酪農和消費者均蒙其利。還有,薛凌強調,社會主義國家裡,貪污腐敗盛行,私有財產權脆弱粗糙;但是,這同時意味著,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大家可以同享其利。有許許多多免費的午餐和盛宴,正等著被創造和攫取!
兩位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的針鋒相對,也許最好由經濟學的老祖宗亞當‧史密斯來化解。在開山之作《國富論》裡,史密斯反覆論述:貿易上採閉鎖政策,看似保護國內產業,其實有害於社會大眾;保障貿易商利益,是以犧牲大眾、社會、和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另一方面,史密斯念茲在茲的,也是《國富論》的精髓所在,就是如何透過經濟活動(國內和國際間),透過那一隻看不見的手,使社會的資源愈來愈多,國家也愈來愈富強,以享受白吃的午餐。而且,白吃的午餐,所在多有:交易,合則兩利;社會主義國家,有鉅大的潛力;歐盟,更是眼睜睜、活生生的例子-千百年來不共戴天的世仇,整合之後,交易成本大幅下降,經濟活動大為活絡;規模上,歐盟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把無中生有的歐盟,看成是到目前為止、人類歷史上最耀眼的免費盛宴,並不為過。
抽象來看,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強調「成本」這個概念;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則是強調「效益」這個概念。成本,是人類選擇的本質;被放棄的可能性,就是成本。效益,則反映了人類舉止的可能性;選擇之後所攫獲實現的,就是效益。成本和效益,是經濟分析的中心思想;兩位經濟學菁英各抒己見,各有所重,而由經濟學的奠基祖師化衝突於無形,不亦宜乎。
這麼看來,周伯通左手打右手,傅利曼和薛凌的午餐之爭,其實都有道理。不過,亞當‧史密斯的兩本傳世鉅作─《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分別闡釋自利和利他;自利心,是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的基礎。沒有自利心,不會有誘因和動力求好求變。利他心,是倫常關係和人際網絡的特質;沒有利他心,家庭組織和人類社會無以為繼。然而,自利和利他,又是左手打右手。史密斯過世之後,其他的文稿都依遺囑銷毀。自利和利他如何調和,似乎又令經濟學者陷入永無止境的困惑和猜疑之中!
午餐到底白吃與否,作者的解釋不同於傅利曼和薛凌。他引用的典故,主要和英國有關。不過,他所希望闡揚的理念,確實是亞當‧史密斯以降,世世代代經濟學者所希望闡揚的理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