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秋霜 在香港,大規模定製的房子,比一般房子的建築費用便宜30%;在美國,顧客可以依各自不同的生活形態、健康狀況,定製維他命。拜「大量客製化」之賜,上述例子不再是夢想。 「大量客製化」(Mass Customization或Mass Customization & Personalization),指兼顧大量生產及客戶個人化需求,利用數位科技與IT產業整合,先讓顧客從廠商提出的各項彈性選擇中,選取產品構成要素或組合自己的喜好,然後才進入生產程序,在快速完成生產後,經過高效率的通路,配銷到顧客手上。 兼顧效率與個別性 大量客製化的最主要目的,是針對個人需求,以大量生產效率,提供個別所需的產品和服務。 在國外,大量客製化服務早在1990年代便開始成形,一般認為,美國戴爾電腦公司推出網路個人化直銷模式,是早期執行客製化服務的成功案例,近十年來,除了戴爾,愛迪達、Capital One等公司也成功運用這項新技術和經營模式。 工研院日前舉辦大量客製化國際研討會,邀請學者和業界人士,介紹大量客製化的國際觀點與最新應用案例。 香港科技大學先進製造研究所所長曾明哲指出,大量客製化指的是「以近乎大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時間,向個別的顧客提供最佳的產品和服務」,因為每一個顧客都是個人,很難得有「一般的顧客」,對所有的顧客一視同仁,往往無法滿足他們的個別需求。 量身訂做產品服務 曾哲明說,一般廠商對市場會有錯誤的認知,以為增加產品品類可以創造業績,於是大量增加品類,但這些產品如果無法滿足消費者真正的需要,就會像是「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且增加品類會造成庫存增加、服務及員工培訓等問題,使得隱性成本增加。 目前,不乏大量客製化的成功個案。以愛迪達2005年推出的「我的愛迪達(mi adidas)」服務為例,由專業人員針對每位顧客不同的運動方式與習慣,提出鞋款、鞋墊材質與避震功能等相關建議,並為客戶量身訂做。 愛迪達公司經理羅格爾(Timm Rogoll)以親身參與執行該專案的經驗,分享如何結合大量客製與大量生產,創造卓越的顧客價值。 羅格爾強調:「我們必須把市場與生產計畫的距離拉得更近。因為未來的趨勢會更走向個人化,只有了解客戶需求的品牌,才具有競爭優勢。」 工研院服科中心代主任郭儒家表示,消費行為開始轉變,企業經營模式也必須跟著調整,原有客製化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個別顧客的喜好不同,能力水準不同,需求和願望不同,要做到大量化十分困難。「但在科技化和數位化蓬勃發展的21世紀,企業將可提供個別消費者更自主、自由的空間,讓產品更貼近顧客的需求。」 改造生產製造流程 大量客製化顛覆傳統行銷思考方式,改造生產製造流程。以穿著為例,因為大量客製化所提供的服務,消費者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機能和健康的獨特性商品,不只獲得頂級價值感,也找到舒適的個人化穿著和用品。除了服飾和鞋子,可數位化和量產的產品,還包括建築、家具、醫療器材等。 曾明哲表示,大量客製化的四個核心議題,包括顧客協同設計、產品品類管理、供應鏈整合及價值同步;但如何找到顧客群,和公司的能力做最佳的配合,是大量客製化的關鍵挑戰。他說:「就像打網球,把球打到最有利的地方,才有可能贏。」 大量客製化服務建立的要件,在於數位化科技的發展與成熟的IT產業,且強調以人為本,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發展新的服務與生產模式。 台灣進入高生活水準及個人化的消費時代,將是大量客製化服務大展身手的時候。 【2006/07/18 經濟日報】 |
2006年7月18日 星期二
產銷趨勢》大量客製化 顛覆行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