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6日 星期日

貝克 最受爭議經濟學家

■ 湯淑君
在擠滿車輛的芝加哥購物中心停車場,一位白髮老翁把車停入限停30分鐘的車位,這顯然不夠吃頓午餐。但老先生一派輕鬆地說:「沒問題,我不認為他們會查得那麼仔細。」被問到這是不是「理性犯罪」,老翁不假思索答:「是」。
高齡75的貝克(Gary Backer)憑六項爆炸性的理論,贏得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理性犯罪」就是其中一項。
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話說40年前,貝克趕著去口試博士生,因為已經遲到,沒空慢慢找免費停車位,當時他迅速撥一下算盤,究竟是付停車費划算,還是冒挨罰的險違規停車。抵達考場時,理性犯罪理論已開始在貝克的腦中成形,他還當場考考那名可憐的博士生有何見解。結果,博士生通過口試,貝克也未收到罰單。
但從外表觀察,這位西裝筆挺、溫文有禮的學者,絲毫不會予人「怪物經濟學家」的聯想。
貝克說:「我一向是在衣著等方面保持傳統。但在思想方面,我願意引頸就戮──只要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我可以承受批評。」
貝克確實認為自己是對的,但針對他的批評從未間斷。起初的批評來自其他經濟學家,芝加哥經濟學派先驅奈特(Frank Knight),就曾力勸某學刊編輯不要刊登貝克早期談論民主社會達成決策背後動機的論文。這個主題後來演變成「公共抉擇理論」,為經濟學家布坎南贏得諾貝爾獎。
貝克的博士論文探討的是歧視———如何度量歧視,以及歧視者與被歧視者可能受到的影響。當時,芝加哥學界不認為,歧視是適合經濟學家討論的主題,只好說服一位社會學家監督貝克的論文。貝克後來了好一番工夫,才出版《歧視經濟學》。
提出人力資本概念
對貝克而言,尋求接納是一場長期奮戰。還不滿30歲,貝克就向美國經濟學會提出當時還很新鮮的「人力資本」概念,即人們會像投資股票尋求報酬一樣,投資自我教育。貝克回憶當年各界對此觀念的反應是「勃然大怒」。「但如今,很難相信人力資本曾引發爭議。現在,政治人物不提人力資本一詞,好像就選不上似的。」
多年來,貝克堅持:探討行為的經濟方法,也可廣泛應用在許多方面;人們犯罪、結婚、養兒育女、受教育甚至吸毒成癮,都是出自理性的選擇。經濟學家質疑貝克把更多樣化的價值觀納入考量的主張,非經濟學家則指控他把情緒性的決定,簡化為與錢財有關的決定。
貝克說:「人們完全誤解了。錢很重要,但我研究的主要是與金錢不相干的議題———婚姻、歧視等。我從未撰文說人們純粹或基本上為了錢結婚。」
但外界仍認為,貝克的想法似乎很冷酷。貝克說:「我有一些寫小說的朋友,他們對個人的每一項特質觀察入微,這方面我不行。但我覺得自己善於觀察社會行為和經濟行為,我的許多研究成果得力於這項才能。」
不與政治正確妥協
從貝克的研究中,找不到為緩和批評而與政治正確妥協的跡象。他正與同寫部落格的經濟學家波斯納(Judge Richard Posner)研究新的模型,用來分辨自殺未遂與求救成功的差別。
貝克的理論起初引起強烈反對,但後來仍獲芝加哥學派力挺。如今,他已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貝克的芝加哥大學同僚雷維特(Steven Levitt)最近的研究發現,在頂尖學術期刊發表的實驗經濟學論文中,貝克的理論最常被引用。而且,其他經濟學家通常只開創一、兩種著名理論,但貝克過去50年來,每個時期都曾發表影響深遠的論述。
白髮蒼蒼的貝克在學術研究上仍健步如飛。除了剖析自殺外,他還研究個人對恐怖主義的恐懼反應、人口擴增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以及為什麼人總是拿自己的財富跟別人比較。(取材自金融時報)
【2006/07/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