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9日 星期三

新世代社長養成班開課!

工商時報/經營知識/D3版 楊珮玲 2006/4/13
縮小因應全球化、產品服務的複雜度和困難度俱升的情形,日本有許多企業效法美商創立精英課程重新定義「企業內大學」。
在日本實行已久的「企業內大學」(Corporate University)制度正以新面貌和新內容重新出發,以等同「企業內商學院」的形式培養新世代領導人才。
說到日本的「企業內大學」這個名詞,首先映入腦海裡的印象,也許是過去舊時代以傳統製造業為中心的訓練教育內容。當時有不少大製造業在企業裡設立了如真正大學一般的教育內容,教育企業內沒有上過大學的員工,提升員工知識。
又或有人會想到一般在職訓練的模式,例如企業提供社員各式各樣的研修課程,社員針對自己專業領域裡的需求,選擇相關課程。這種方式多和個別或特定的專門技術或知識較為相關。
不過最近在日本各個不同的企業界,開始流行的是在公司年輕一輩中,早期就選出最有潛力成為「新世代社長」的明日之星,或是用社內資源或是委託外界專家,為這些新新人類設計特別的「經營者養成課程」,重新賦予日本「企業內大學」新定義。
類似這樣的菁英課程在美國企業界從九○年代後期開始大為盛行, GE或IBM等都是著名實行者。但過去日本企業較重視平等主義和團隊氣氛,要選拔出少部分社內年輕員工實施特別的菁英領導課程,總怕引起沒被選上者的士氣低落,因此真正採用者相當有限。
不過在面臨全球化的快速進展、技術進步、市場環境變化及提供產品服務的複雜度和困難度都升高的情形下,從製造業到服務業,從公關廣告到IT產業,日本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創立新的「企業內大學」,目的是培養公司的下一世代領導者。日本企業在實施時,除了美式概念外也加入了日本特色。
例如日本朝日啤酒公司,從去年開始設立了「經營者養成塾」的企業內大學,預計以3年時間培養30到40名經營幹部候選人。
第一批選拔時,社長從年輕社員中依據業績、人格、性向測驗等標準選擇了13人成為企業內大學的「學生」。課程以10個月3階段的方式進行。
第一階段「學生」們要學習經營戰略、行銷、財務和會計等經營基礎課程。第二階段開始進入企業實戰案例演練,學員們可能要研究最近熱門的企業或有特色的企業戰略為何,也可能假想自己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來建立公司的中期經營計畫。第三階段則要擬出自己公司的經營戰略,在社長和管理高層面前提出報告。
這些報告最後還會再由外部的商學院教授或是專業的管理顧問來仔細研讀,給予社員們改善的意見,期待他們能有更深一層的思考。還有些公司開始加設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並活用e-learni ng等網路課程。
日系公司不只訓練員工的腦力和創造力,也要求員工要鍛鍊好體力。例如參加特訓的員工平日業務照常,課程是在周末或月底時到公司在鄉間的訓練所進行,讓受訓者體會領導企業的責任一方面有光環,一方面確也是沈重責任。
不過受完訓的員工也常會被安排到重要的職位,讓苦讀有代價,也讓課程既達到強化員工能力的目的,又能真正賦予新世代實質的權責。
企業競爭力的第一來源在於人材。在企業內工作的員工價值越高,企業能創造的價值越高。這些日本企業推行的新式「企業內大學」,正式期待藉由有效的激勵和訓練課程,讓企業的價值不只是社員價值相加的總和,還可能擴大為相乘的總和。
(作者為興銀第一生命.資產管理公司(DIAM)國際行銷部資深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