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明田、余明助 健保制度自民國84年3月1日開始實施後,大幅影響台灣地區的醫療生態。尤其是近年來健保局為緩解健保財務壓力,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所實施的總額預算、醫療卓越計畫、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等,更對醫療系統投入新的變數。 總額預算 資源有限 尤其是總額預算,代表醫療資源有限,所有的醫療機構必須共同分擔財務風險及控制費用的責任。籠罩在健保局專賣的陰影下,各醫療院所的金流被健保局控制住,等於箝制其發展命脈。 於是,醫院與診所必須在浮動點值可能不斷下降的風險下,共同爭食一塊逐漸縮小的預算,這讓醫療機構的經營情況如履薄冰,以致爆發醫院利用人頭住院,向健保局詐領巨額醫療給付事件。 台灣社會人口快速老化,慢性病和長期照護逐漸成為醫療照護的主角,但目前台灣的醫療體系,是以治療急性病患為主,不適合照顧慢性病患者。 再者,台灣過去未建立家庭醫師和分級轉診的制度,醫療體制間長期缺乏整合的機制,基層醫療院所與醫院之間的競爭多於合作。 因此,健保局於92年3月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希望藉由社區醫療群促進醫療體系分工與水平發展,提升醫療品質,控制保費上漲。整合性照護系統目的是提供民眾周全性、協調性與持續性的服務。 健保局所推動的家醫計畫,規定以五至十家診所與單一社區醫院共同組成「社區醫療群」。民眾可以選擇社區醫療群中的醫師為家庭醫師,但不限制其就醫選擇。計劃中的社區醫療體系,將提供完整且全面的醫療服務,並以病患的需求設計。 推動整合 互利共生 家庭醫師所具備的專業訓練,能夠對家庭成員不分性別、年齡、身體、心理甚至社會層面,提供持續性與周全性的醫療保健服務;必要時家庭醫師將轉介適當的專科,引進適當社會資源幫助病患。 「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目的在有效提升醫療品質,健全醫療環境,進而達到促進全民健康的積極目標。整體而言,這是個新開始,不過在台灣醫療分工體系不健全的環境下,診所與醫院的互動狀況未見明朗,許多新的困難與挑戰將接踵而至。 在健保壓力下,醫療機構互利共生、共謀成長利基,將是大家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未來當診所、醫院與各地區醫院建立轉診及輔助共同照護網或策略聯盟時,在醫療群內的醫院與診所之間,將形成競合關係。因此,在總額預算與家庭醫師整合性照顧計畫下,各自擁有不同資源的醫療機構,如何發展出不同的競合策略的議題,相當值得重視。 (作者是成功大學管理學院EM-BA執行長、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系助理教授) 【2006/04/16 經濟日報】 |
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成大管理論壇》醫院競合策略 經營大補丸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