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16日 星期日

個案教室》合資企業老總 心事誰人知

■ 陳珮馨
葛洛夫(Mike Groves)是哈特蘭紡織公司派任到中國的第四任總經理,負責運作中外合資的眾聯針織公司,眼看聘僱合約剩下六個月,美國總公司和中方合資者蘇州第一紗廠間的歧見卻越來越深,葛洛夫夾在中間進退維谷。
原來,美國俄亥俄州哈特蘭紡織公司老闆溫德勒(Bill Windler)不滿意目前4%的投資報酬率,希望透過提升效率和自動化的程度,達到20%的投資報酬率,並要求盡快解決高達1,200人的冗員人數。
在合資公司中方最高主管李勤林眼中,當務之急是透過收購,持續拓展到其他省分,過去十年來,眾聯已經收購了三家虧損的國營企業,員工人數從400人增加到2,300人,他正準備進行第四次收購,預計將提高40%的產能,員工人數增至3,500人。
葛洛夫很清楚,美方希望升級為高檔次零售商,但是中國合資企業首先必須提高品質,例如,淘汰老舊的染布機和裁員等,所以美方一定會反對擴張計畫,也不會支持推出耗費資源、壓縮獲利的服裝品牌。偏偏中方合夥人更在乎創造就業機會和討好政府官員,而不是改善品質,自然不會同意美方反對擴張、甚至裁員的立場,雙方如攤牌,勢必會走向拆夥一途。
眼看中方推動的第四次收購計畫,如火如荼展開,葛洛夫知道萬一簽下交易,留任中國的機會幾近渺茫,全家住在上海高級住宅的悠閒日子,也將所剩無幾…。(摘自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
葛洛夫到底該怎麼辦,才能避免合資企業拆夥?一旦穩住合資關係,又該怎麼做,才能開創中美企業「雙贏」的局面?
這個個案,相當貼近台商在大陸經營合夥生意的情況,所以今年1月、3月,分別成為台大及中山大學的EMBA個案研討會的案例。台大那一場,是由台大 EMBA執行長李吉仁主持,中山大學那一場,則由阡絡創新與策略學苑執行長方滿階主持。儘管風格各異,但一開始拋出的問題都是:「到底葛洛夫面臨什麼問題?」
接著,全場順著個案情境,依次探討美商、中資和葛洛夫這專業經理人三種關鍵角色,學員們多先探討解析中美企業間的文化與經營目標差異。從美方角度看來,裁員目的顯然是希望降低成本,提升投資報酬率,同時要求進一步自動化,確保產能不受影響。
美方過去僅出貨給折扣商店,賺得少,但力圖轉型的哈特蘭公司,未來希望提高商品檔次,品質自然成為調整的重心,也因此,葛洛夫才會忙於推動TQM、六標準差和廢水處理系統。
中方投資人蘇州政府則希望持續拓展市場,積極收購擴充,主要目的與其說是提升產能,其實是解決就業問題。中方另一個終極目標就是想建立全國品牌,美方則認為這只會耗費大筆資源,卻無法提升獲利能力。
李吉仁提醒學員,這家合資公司成立十年,葛洛夫已是第四任專業經理人,難道問題到現在才出現?是結構性因素或時空因素?
葛洛夫全家都很滿意外派上海的優渥生活,他必須把握最後六個月的任期,做好合資雙方的溝通工作,否則可能捲鋪蓋走人。到底葛洛夫如何扮演好他的角色?
二個現場中,學員紛紛為葛洛夫提出解套,有人提出協調方案,例如,他可以先和美方講價,能否漸步提升獲利率,同時也向中方遊說,如果能提升獲利率,將能作為推動全國品牌的後盾和實力;也有人建議,葛洛夫應該說服中方,提高品質和自動化,對於建立全國品牌將極有助益,趁機拉攏雙方歧見。
也有人建議,葛洛夫可以實施差異薪資,透過績效導向的給薪制度,大幅降低人事成本,但也隨即被挑戰,工廠作業若是按件計酬,很可能量化的績效很高,卻沒辦法達到品質標準。
眼看現場意見紛紛,方滿階進一步丟出質疑,中美各持50%股權,代表意義為何?顯然經營主控權絕非表面數字的你我各半,回到個案的時空情境,外資有求於大陸市場的低廉勞工,也有求於合資者的政商關係,雙方立足點並非平等,外資就算擁有80%股權,也很難完全操控大局。
於是另有提出「退場機制」的想法,建議美方降低持股比率,乾脆把眾聯當成生產供貨來源,要不全部買下獨資經營或乾脆拆夥,偏偏在中國大陸的法令下,撤資必須合作對方同意、以及當地主管機關審核,對外來投資者而言,撤資相當不易。
究竟「眾聯針織公司的產品賣給誰?」從文中推敲,美方很顯然是一大買方,偏偏他也是50%的持股人,既是買家、又是投資人,美方顯然處於矛盾角色。
由此歸結出一個關鍵的考量點:美方把工廠移到中國大陸,究竟是為了降低成本,還是為了提高獲利?文中顯然看不出端倪。可見,美方一開始對於要把大陸工廠視為利潤中心或成本中心,缺乏完整策略,此外是否設定合資的時程,尤其十年來,時空環境變化,大陸在地的供應商崛起,是否考慮放棄生產,改為直接採買?
中資的策略呢?除了解決就業問題,是否考量提高利潤、藉以提高地方經濟繁榮,尤其十年來,中方透過哈特蘭的合資,學了許多管理技巧,何必花高薪聘僱西方來的專業經理人,下一步可能根本不需要美方的合資。
顯然中美雙方並沒有擬定合資公司的發展策略,從頭到尾都是美方或中方立場,眾聯究竟是擔負階段性任務,還是長期的雙方合作模式?,在探討應先提高投資報酬率、還是優先收購擴充前,主持人都提示,或許應該先釐清合資公司的定位,確定企業的存在價值,才能進一步談解決方案。
「每一個案都會誤導你。」方滿階說,乍看之下的情境中,很多考量不見得是「真的」,但卻很容易被人忽略。事實上,決策者面對的每一個真實案例,也都可能出現各種誤導陷阱,該如何思考、直指問題核心,正是個案教學討論的精義所在。
【2006/04/16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