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不管是產業界、還是職場人,都急著尋找「國際化」解藥,到底如何培育國際人才,又該如何打造自我成為國際人? 「國際人才培育絕非一步登天,必須花『時間』。」匯豐銀行人力資源處負責人暨資深副總裁陶尊芷一語中的。在工研院產業學院主辦的「跨國人才的發展與管理」座談會上,她以匯豐銀行為例,一位台灣總裁曾任國際經理人25年,另一位消費金融負責人今年37歲,卻已經在匯豐任職15年。 15年來,匯豐迅速從區域性銀行跳躍為全球銀行,亟需有人協助併購來的公司、逐漸在制度和文化上和母公司同步運作,長期投資培育的國際人才,正好適時發揮助力。 挑選未來的國際人才,必須斤斤計較。其中,人格特質和抽象的軟技巧(soft skill)是必要條件,陶尊芷表示,國際人才必須具有強烈的自我驅策力、團隊合作能力、隨時適應不同的環境和策略,同時具有冒險的精神。比如說,匯豐決定回駐伊拉克時,立刻有三位國際經理人自願前往,絲毫不畏挑戰。 有自信 不必靠人拍肩膀 其次,國際領導人才必須有高度的自信,在任何場合,都能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足而開心,不需靠別人拍肩膀鼓勵。「否則,再好的訓練仍舊失敗。」陶尊芷說,因為人在不舒服的情況下,將永遠無法發揮潛力。 企業也要提供相對支援。國際人才飛遍世界角落,必須設計完善的配套措施,例如,提供完整的績效考量制度,不受單位調動影響,派專人負責安排家人的食衣住行等。「國際人才不是來被寵的。」陶尊芷說,他在工作上必須獨立,但工作以外的事情,公司絕對盡力照顧。 從個人的角度而言,又該如何增強國際化能力?一般人認為,躋身外商就等於邁向國際的第一步,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 「要了解自己的專才,不要為國際化而國際化。」聯發科技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郭耿聰說,歷史悠久的外商,通常具備完整的制度和作法,自然可以從中歷練許多,但是外商也有小公司,因此,國際化和進外商並非百分之百等同。 富邦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魏寶生認為,「互動」才是培養國際化的方式,越能夠和不同的企業、國情交流互動,國際化的程度自然越高。陶尊芷也認為,國際觀就是「多元化」,一定要懂得欣賞不同種族、文化,尊重多元的價值觀,才有能力和不同的人相處。 走出去 接觸多元價值觀 談起國際觀,陶尊芷分享一件往事。任職雅芳時,她曾代表台灣出席公司的全球人資會議,沒想到和大陸的人資主管正面衝突,起先是為了「台灣不是國家」,當眾在會議上彼此嗆聲;後來,兩人又在跨國往返的群組email裡,為了「國旗」一事,來回爭辯不休。 直到隔年,會議再度召開,剛好有機會深入了解,她才赫然明白,對方曾是政府外派的留學生,天安門事件後,遭到整肅,從政府機關轉到民間單位,因此,任何場合一遇到敏感議題,他「必須」發表意見,否則恐怕留下「不良紀錄」。 原來對方沒有惡意,只是單純要自我保護。這一件事讓陶尊芷獲得很大的啟示———就算不在外商,也一定要「走出去」,努力接觸不同的人,如此,才能真正邁向國際化。 不過,是否選擇外商,也要衡量產業特性。例如,金融服務產業沒有邊界,國外市場一有異動,立刻衝擊本國市場,自然必須和外商接觸。陶尊芷認為,有志朝金融發展的年輕人,的確可以考慮到外商磨練,更能建立全球視野。 【2006/04/17 經濟日報】 |
2006年4月17日 星期一
人資課題》誰適合走國際路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