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雜誌第386期(2006年8月) 李郁怡 2006/8/21 根據統計,多數企業94%的研發費用根本做不出賺錢的商品,要如何找到真正的創新商品,你必須先進入自我挑戰的創新賽局! 案例一:三星-激進新品開發策略 為了在液晶電視市場取得領先地位,2005年6月,三星集團選擇了11名員工,在封閉的VIP(Value Innovation Center)的研發中心進行腦力激盪,為三星LCD新產品定出方向。整個創意中心就像個戰鬥營。2006年6月,三星擊敗Sony、Sharp等競爭對手,在美國市場成為市佔率排名第一的領先品牌。 案例二:摩托羅拉-創新企業文化 相較於三星是以封閉的空間激發創意,摩托羅拉組成「特別任務小組」,採取技術、設計、行銷各個團隊同時並軌進行,最後再進行介面融合,發展新商品。進行「世界上最薄的手機」的研發。為了鼓勵成員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以內部競賽的方式,激發研發人才的榮譽感與好勝心,從而產出最佳創意。2004年V3成為明星商品,果然讓摩托羅拉獲利表現一飛沖天。 從韓國的三星集團,到美國的摩托羅拉,全世界所有的企業當前最關注的議題,就是創新。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在年度的創新特輯中甚至直言,六個希格碼作業(Six Sigma)過時了!現在最新的管理潮流是「創新」(Innovation)。管理主流已經移轉,不懂創新就很可能被淘汰。 為了創新,企業競相投入研發,但根據統計,多數企業94%的研發費用根本沒有產出任何可以為企業賺錢的創新商品,投資與收益並不成正比。 到底有沒有一套方法,可以讓企業的「創新產出」再高一點?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當前最新流行的創新管理理論,則將關注的焦點移到了企業如何透過Step by Step的步驟,交出最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成績。 《創新力》(Making Innvation Work)一書的作者Tony Pouila等人建議是,企業首先要辨認自己在產業上的位置,確認優劣勢,並據此訂出短中長期的創新策略。 Step1:找出創新地圖 企業無法創新,很可能是因為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選擇創新的策略,其實經常與組織所面對的創新壓力直接相關。創新外部壓力太大,或是希望有革命性成果,那麼採取激烈創新策略的可能性就比較高。 寶鹼(P&G)因為面臨財務表現不佳的壓力,迫使CEO雷富禮(A.G. Lafley)採取全面性的創新策略:進行大規模企業改造,精簡事業單位,另一方面雇用設計公司IDEO等進入研發新品的流程,為了研發新的浴廁用品,還飛到各地去觀察人們清潔廁所的習慣,目的就是要拿回比通路商更了解消費者的知識優勢。也有的企業採取漸進式創新策略,例如以訓練、溝通等做法,逐步改變組織的創新氛圍。 Step2:找出創新槓桿點 一旦決定創新,短期內企業可以辨認,哪裡是會產出最大效益的槓桿點。從商業模式到管理流程都可以是啟動企業創新的槓桿點。 不過,如果觀察創新成功企業的案例,很容易就會發現,其實企業創新的過程很少只侷限在某一個面向上。以蘋果電腦(Apple)推出iPod這個經典案例就可以看出,從電腦品牌轉而成為一個流行音樂播放市場的霸主,Apple從商業模式、企業的管理流程、商品、服務、通路、品牌到消費者體驗,每一個槓桿點都做了很大的移動。 Step3:找出利益平衡點 鼓勵創新的組織文化不能保證獲利,但是缺乏創新的企業文化,絕對會導致災難。 在組織內建立創新文化,終極的目標,是希望鼓勵創新的氣氛能夠激勵員工,以創新為榮,進而創下獲利佳績。 創新力與獲利能力之間,必須在組織文化之中取得平衡。對此,新創公司與成熟企業之間面對的挑戰大不相同,對一家新公司來說,可能創新力強,但不懂得如何利用創新獲利,而對一家老公司來說,如何將專注獲利的企業,往創造力移動,反而才是關鍵。 利用跨單位的「創新平台」,並建構內外合作夥伴與網絡,鼓勵企業內部的「創新市集」,都是平衡創新與獲利的好方法。 「創新方法決定創新內容,」新一派的創新管理學說如此主張。指南式的創新管理守則價值在於,讓理性的企業人有一條明確的指引,往感性的創新方向前行,不致毫無頭緒。 |
2006年8月21日 星期一
進入創新賽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