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徐谷楨/台北報導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政弘提到,過去納入合併報表的子公司有資本額和營收門檻的限制,但修正7號公報去年上路後,這些合併的門檻已經取消,只要有「實質控制能力」就算子公司,大型企業的子公司因此一夕「爆量」成長。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營運長曾惠瑾觀察,愈來愈多集團企業偏向以「合併營收」來展現集團實力,原因是這些集團逐漸轉為控股公司,台灣母公司的規模愈來愈小,但海外的營收不斷增加。她說,從投資人的角度,合併營收也比母公司營收數字更有參考價值。 勤業眾信另一會計師施景彬表示,,對投資人來說,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舉例說,本來看起來不賺錢的公司,透過合併報表,隱藏在海外的獲利將被揭露,投資損益可以看得更清楚。 郭政弘比喻,單一報表呈現的是「微笑曲線的兩端」,合併報表則是畫出整個微笑曲線。施景彬解釋,過去某些上市公司把關係人交易,放在不須合併報表的子公司裡,不必揭露,但修正7號公報上路後,只要是具實質控制能力的子公司就須納入編置合併報表,大幅提高安排關係人交易的困難度,現在很多公司已不敢這麼做了。 不過,曾惠瑾指出,國內主管機關在很多法令方面仍較偏單一報表,比如年報資訊的揭露,包括財務報表的附註以及公司資訊的分析等等,如果能有配套法令去推動企業界一致採用合併報表,將有助投資人獲取更詳盡的集團資訊。衼 【2006/08/09 經濟日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