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12日 星期六

把老祖宗藝術細胞注入21世紀

■ 鄭秋霜
當音樂人林強以台語吟出「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這首黃庭堅的「花氣薰人詩」,搭配前衛電子音樂在電視上放送時,許多人留下耳目一新的印象。
當新生代女星桂綸美與男星戴立忍合演的電影「經過」,圍繞著蘇東坡的「寒食帖」發展出感人故事,為國片帶來久違的亮眼票房,市場赫然驚覺,年輕人對老東西還是有感覺的。
這兩個古今交融之作,前者是去年國立故宮博物院80周年院慶,推出的90秒形象廣告;後者是故宮出資,委託導演鄭文堂全新編劇拍攝的電影,主題鎖定故宮,是極少見以博物館為題材的國片。
這些都是故宮「Old is new」這個大計畫下,各式活化故宮的努力。
日前故宮更委託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舉辦「新故宮,今古意」研討會,由國內文創界人士分享故宮文物對其創意的啟發;並邀請大名鼎鼎的荷蘭Droog Design設計師巴克(Gijs Bakker)來台主持設計營,帶領台灣年輕設計師前進故宮,擷取創作靈感。
導演王小棣曾拍攝「歷史典藏的新生命」紀錄片,將三位國外藝術家及台灣學生,參觀故宮後的創作過程入鏡。她指出,在拍攝過程中發現有些古人的畫,線條之簡約,簡直「比現代更現代」,讓她驚嘆「我們的祖先太厲害了」。
今古意文創人靈感來源
鄭文堂分享拍攝「經過」時透露,他曾在小學畢業旅行時到過故宮,那時對故宮的印象是「一個黑黑的房子,很多古董,我一直想吃背包裡的食物,所以匆匆看完,就趕快跑出去了... 」
直到30年後接拍「經過」,鄭文堂有機會深入造訪故宮,此時才驚覺,故宮對創意的激發竟是那麼大。這個新發現,讓他深感「怎麼到這麼老才發現故宮之美?」
鄭文堂對故宮的記憶,其實是很多台北人小時候的集體記憶。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曼麗不諱言,在很多人過去的觀念裡,故宮像是一個沈重的存在,「讓故宮活起來」,是走過80年歲月的故宮的當務之急。
「故宮博物院是顆質地很好的大鑽石,只要我們用藝術切工把它切得更美,就能光芒四射。」林曼麗說,故宮充滿無限商機,這意思不是要讓故宮商業化,事實上,故宮的文化制高點位置很難取代,但故宮也不是單純的文化設施,應成為複合經濟體。
故宮「Old is new」計畫,除推出電影、紀錄片及形象廣告,也在故宮現有的65萬5,236件館藏上大動腦筋,與台灣正興起的文化創意產業連結,舉辦一連串與文化創意界相關設計活動,以便使故宮成為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最大寶藏。
新故宮從殿堂走進生活
故宮透過台創中心邀請水越設計、頑石創意、華碩電腦設計團隊、設計堡工作室、零二設計等公司,以活化古物概念設計衍生商品;像是頑石團隊活化宋代嬰戲圖人物,將古時兒童嬉戲的模樣轉化成流行的公仔造型;華碩設計團隊則應用戰國時代龍形玉珮圖騰,設計出龍爪開瓶。
故宮第二波設計達人活動最近也已展開,找上在巴黎時裝周打響名號的自創品牌Shawnyi潘伯勳、簡鈺峰設計雙人組,將以故宮元素設計服飾精品。
今年故宮舉辦的「摩登T恤設計大賽」,以故宮文物為素材,應用在T恤上的創意新設計,也吸引5,000位以上好手角逐,得獎作品可望由故宮量產銷售。
此外,故宮也與義大利知名設計品牌ALESSI與我國的法藍瓷,展開授權合作,目的也是希望讓以前藏在庫房、擺在殿堂裡的藝術品,能有機會進入民眾生活並走向國際。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劉維公指出,把博物館與故事結合一起的作品,在國外是很司空見慣的事,像「達文西密碼」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認為,台灣發展文創產業,一定要異業結合、要有故事,我們有很多的美感風格,藏在故宮裡,也有許多屬於故宮的集體記憶,若能重新被挖掘,以故事傳達,相信將很容易感動人。
學者認為,相對於故宮南院近來引發的紛擾,故宮Old is new凸顯的是,發展文化創意,不能只靠硬體,軟體及新的思維才是重點;雖然Old is new計畫在理想與現行環境或法規限制上,尚有待突破之處,但其活化故宮的策略,應是對的方向。
「有錢就可以解決的,叫奢華;不是有錢就可以解決的,是故宮可以努力的方向。」林曼麗說,將持續透過文創界的力量,讓故宮不只是博物館的品牌,更是生活美學的品牌。
【2006/08/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