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伯松
台灣經濟發展史上,最讓中產階級懷念的一段黃金歲月係起自1986年,大部分人明顯變得有錢,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則從1:40開始升值,年中的外匯存底約280億美元,根據時任央行總裁的俞國華追述(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1999):當時新台幣面臨來自美國的升值強大壓力,(美國甚至預期新台幣應升值到1:25,後來果然成真)。政府則基於扶植中小企業,不肯一次或迅速的大幅升值,因而採取緩升政策,節節抵抗,自1986.7.1至1987.6.30一年內,央行外匯存底暴增至580億美元,匯率升為1:32,同時,央行匯兌損失則高達3,000億新台幣。
當年 阻擋升值代價重
這場史上有名的新台幣升值風暴持續近二年,1988下半以後(新台幣穩住在1:27)才逐漸平息下來,1988年央行外匯存底進一步增加到800億美元,新台幣最強時一度觸及1:25,以每升值1元央行匯損可能達七、八百億元新台幣計,央行當年匯損可能高達5,000億。
相對地比較,中央政府歲入總預算1987年為4,110億,1988年約為4,800億新台幣,可以看出:央行為了阻升,幾乎賠掉了二個年度的政府預算,說俞先生為現代四行倉庫謝團長應不為過,這一仗,也暴露了政府堅守匯率陣線的慘烈。
時隔20年,當年的許多中小企業如今已紛紛成為跨國大企業集團,政府面臨另一批新的中小企業,政府的匯率政策仍然存在著保護中小企業的念頭嗎?
彭淮南總裁最近說,央行目前外匯存底約2,600億美元,其中,超過1,300億美元是外資持有,進入我國股市;這2,600億存底已維持了幾個月不變,因為過去幾個月來,本國資金外逃的力道約略等於經常帳順差加上外資湧入。
彭總裁透露的訊息有二段,外資進入我國股市的資金已超過1,300億美元,這是第一段,其實,外資在我國股市持股比例在4月底已達33.4%,而目前我國上市櫃股份的市值總值則達18兆新台幣,換言之,有6兆屬外資所有,以匯率1:33折算,為1,800億美元。從這個角度看過去,目前在央行的外匯存底,歸國內所有的,只剩800億美元,已回到1988年的水準。
其次,過去數月的資本帳呈現外資流進來,內資流出去,兩股力道約相等。是什麼原因導致逃資?可能的導火線有二:一、租稅政策的最低稅負制引起資金外避,二、國內外兩地利差讓一些熱錢外泊尋找避風港。若以匯兌損益來判斷過去數月來資金流向的正確性,顯然地,外資對了,外逃的內資起碼已蒙受不利的匯差。稅如苛政,苛政如虎,外逃的資金怕老虎吃人,寧願在逃資的路上斷手斷腳。這裡又是活生生一例。
現今 央行四兩撥千斤
新台幣對美元的匯率,1986年以前固定的釘住1:40,之後則成為浮動,大體上由市場供需決定,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三不五時會來「喬」一下。本國貨幣幣值趨軟有利於經濟發展,因此樂為亞洲國家採用為匯率政策的主軸,許多國家都直接以行政措施阻升趨貶,台灣的央行當局則已經找到一條聰明的途徑來實現政策目標:有效的拉開並控制與美國利率水準的利差,如此一來,本國資金將傾向尋找美元為避風港,一般民眾買美元存款,放出新台幣,等於幫政府阻升幣值。
所以,每次美國聯準會升利率1碼,我國央行就宣布升半碼,這就像在一列行駛中的火車後面,用繩索繫住一輛板車,板車上的人藉收放繩索來調整與火車的距離,基本上,他不用去管火車的方向與速度,藉這樣微調的結果,在新台幣對美元的升貶值方面,央行就能以四兩撥千斤,而避免重演1987年的「螳臂擋車」故事。
(作者是會計研究發展基金祕書長。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2006/06/01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