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鍾熙/主講 2005年5月美國《Business Week》以「台灣為什麼重要?」作為封面專題,內容提及近年台灣已在資通訊供應鏈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但,同年11月,國內媒體報導台灣的高科技硬體產值急遽下降──製造的台灣不復存在。台灣最後一條筆記型電腦生產線,也在該年9月結束,外移到東南亞、大陸。 台灣競爭力正在下降 從十年來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停滯不前可看出,台灣競爭力正在下降。 過去十幾年經濟發展如此迅速,主要是因為製造的傑出,對全世界來說,台灣也創造出不可替代的價值。過去世界還維持三大陣營對立:第一世界自由民主,第二世界是共產國家,第三世界是較落後的國家。台灣利用身為第一世界最低成本國的優勢。但隨著第二世界的開放及第三世界的發展,它們替代了台灣。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商業模式,也面臨挑戰。 台灣正朝向國際研發中心的角色轉變。台灣GDP排名約在全球20到25名左右,投入R&D(研發)的經費支出占GDP的2.45%,約19億美元,與世界各國相比不算低。另外,2004年在美國取得的專利數,台灣排名第四,僅次於美、日、德,領先南韓。 很多知名品牌都在台灣設立研發總部。當然也會在中國設置,但活躍的研究型大學以及中小企業,都是企業不捨台灣的主因。 台灣國家基礎建設這幾年也突飛猛進。台灣網路普及,是做研發很重要的條件。 另外,如高速鐵路及Wi-Fi(無線區域網路協定)城市的建設,讓台灣社會從實體到虛擬,都因網絡連結而成為更緊密的整體。新的工作模式、新的景觀、甚至服務形態將應運而生。 紮實的基礎建設,讓台灣成為條件很好的實驗研究基地,這是台灣未來發展一個相當重要的基礎。 20年前,工研院為台灣帶起資通產業和IT高科技產業,未來還要再次扮演火車頭的角色,現在就要開始做改變。 啟動需求導向應用模式 第一個改變,就是要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社會的需求是什麼,帶動「需求導向」的應用創新,跳脫代工的思維模式。 為了推動需求導向的研發應用,工研院成立「創意中心」來連結生活與科技。傳統的製造思維與「生活風格」距離很遠,現在我們邀集消費者行為、大眾傳播、社區規劃等研究者,和我們一起腦力激盪,構想如何規劃「需求導向」的應用概念研發。 隨身聽就是一種應用概念研發,成功地將音樂從桌上移到身上。最近最成功的應用概念就是iPod,其中並沒有任何了不起的原理原則,它的突破來自於應用,提供了新的閱聽模式、商業模式,進而改變了生活方式。 由此看來,現在最需要的是「概念」,若能有一個成功的概念,以台灣中小企業的「韌性」,以及勇於創業的「賭性」,就能再創台灣的優勢。 提供科技服務機會 現在開始有人談「服務科技」,工研院最近成立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要善用科技創造更多服務機會。以前服務不能運送、外銷,現在透過網路和新科技,可以異地服務,ATM(自動存提款機)就改變了人與銀行的關係。 服務還可以將客戶拉到台灣來,比如觀光。以前研發談的是科技,但現在科技人也要談高齡化社會、個人化消費,從趨勢中創新構思社會可能出現的新需求、新服務和新科技。 我們要用服務帶動科技成長。以前的IT,T(科技)比I(資訊)還大,現在資訊比科技重要,所以從iT,變成了It。 工研院推動服務導向,就是要結合生活與科技。 首先,智慧醫療讓家庭及地方診所能分擔相當程度的醫護功能,社會開始從以往的集中化趨向分散化。 物流宅配也有創新應用。傳統配送系統一次只能運一種貨品,但現在卡車裝備全溫層物流宅配晶片,可個別調節溫度,整個運輸和宅配變得更有彈性。提升的不止是配送效率,更將倉儲與車輛的概念融合為一,讓功率使用最大化,收納最多功能。將來,倉儲和運送的管理都更有效率,甚至物品上架、銷售量等都可以控制。 未來的永續家園,將使用到太陽能、綠色建材等材料,永續發展也將帶動替代能源的研發,這波的油價上漲,關係到開發中國家的成長率,這也會加速新能源的到來。 創造智財權商機 工研院要運用專利智財權來創造新商機,讓活用科技的能力,成為台灣的核心優勢。因此,第一步就是專利(IP)組合,結合本院專利和外界專利,第二步是商業化經營的規劃。 這兩階段,工研院都和外部廠商密切合作,共同規劃,希望能在三個月內將產品投入一個十倍大的模式中,援引各界的優勢來做組合,比起孤軍奮戰更靈活。 產業育成也是工研院的工作重點。5月初工研院獲美國企業育成協會頒發「年度最佳育成中心獎」。這個獎頭一次頒發給亞洲,過去20幾年都是被歐美抱走,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肯定。 世界改變的速度相當快,現在台灣需要的,是一個新的獲利公式。如果我們能以更開放的態度與外界合作、激發創意,我想這就會是台灣的機會與力量。 (主講人是工研院院長,本文摘自6月號《遠見雜誌》) 【2006/05/31 經濟日報】 |
2006年5月31日 星期三
遠見人物論壇》台灣需要新的獲利公式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