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知識工作者」恐怕是最難管的員工了,所有的原料、加工過程都藏在「腦袋」裡,老闆再怎麼厲害,也很難估量出員工斤兩,除非他心甘情願揭露底盤。 這一群知識新貴的最大特質,就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I don't know what I don't know)」,誰也無法一眼透視。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指著自己的腦袋說,有誰能監督教授,是否把知識全部倒給學生呢? 很顯然,這一群把「工廠」裝在腦袋裡的員工,徹底顛覆了過往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生產運作,只要投入大筆資本,就能靠著機器設備,或是龐大人力,生產出商品,工人做好幾雙鞋子,老闆就付出多少銀子,所謂的管理,就是建立良好的誘因機制,鼓勵工人努力付出。 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大批的知識工作者取代傳統工人,「知識」不需要資本,靠的是腦袋,無法一口令、一動作,如何說服知識工作者心甘情願貢獻所知,管理者必須各憑本事。 「知識」也不容易折舊。傳統的市場邏輯下,如何找資金擴充產能,永遠比找到好的人才重要,1990年代知識經濟抬頭後,漸漸發現公司的資產會折舊,「知識」卻會隨年齡增長,過去企業談的是規模報酬遞減,知識經濟時代卻是規模報酬遞增。 湯哲明舉例,台大利用網路教學,老師教一堂課,參與的學生人數越多,平均成本越低,因為知識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無限複製,擁有知識的人,也等於擁有更多累積財富的能力。 因此,千萬不要小看「知識」的力量,它將創造出最大的價值。1997年6月27日,台積電的市場價值超越國泰人壽的那一刻,就是「知識股」打敗「資產股」的最佳佐證。國泰人壽雖然擁有大筆房地產,卻敵不過台積電靠著一批知識菁英,從「砂」一路做到晶片,從而引爆的龐大市場價值。 知識經濟時代下,傳統的會計概念受到挑戰。湯明哲說,會計報表一直都是建立在需要資金的假設下,但是「研發」到底要視為支出或投資?無形資產該怎麼衡量?顯然,財務報表只說出過去的事情,無法反映公司未來的經營價值。 股東的概念也受到質疑。比如說,對於IC設計龍頭聯發科而言,公司一整年的利潤,幾乎都是來自員工的知識腦力,根本沒有動用多少股東的資金,但如果改成合夥人形式,又會出現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會計報表也難以呈現。 「會計是設計給一百年前用的」,湯明哲調侃地說,但也透露企業身在這一波知識大浪中,顯得何等手足無措。他建議,企業必須正視時代轉型,儘速建立一套知識管理制度,提供知識交流分享平台。 「知識」將成為新時代下,企業最銳利的競爭武器,唯有先營造好的工作環境、吸引優秀人才賣命,才能網羅最佳資源,成功打造無人匹敵的知識績優股。 【2006/05/29 經濟日報】 |
2006年5月29日 星期一
致勝之道》知識 銳利的競爭武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