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30日 星期二

職場致勝》訓練自己成為保值品

■ 李紹唐
希望被大家認識,建立自己的「品牌」與「聲譽」最要緊,這些看似無形的資產,其實卻是非常重要的價值鏈。
近幾年來,由於中國加入WTO組織與主辦2008年奧運,吸引大批外資企業進駐。這些外資企業為了迅速擴張規模,需要大批的領導幹部,很多雇主到處在找人,造就龐大的工作機會。
世界知名的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調查統計,目前中國大陸還需要7萬多名專業經理人,必須從境外的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調派幹部來支援。
保守估計,目前台灣700餘萬工作人口當中,大概有60多萬在大陸工作,將近10%。僅僅上海一地,註冊的台灣工作人口,至少就有45萬人,還不包括那些未註冊登記、兩地往返的人。
這些數字滿嚇人的!
我曾經在半年內接到十幾通「獵人頭公司」的電話,詢問是否有意跳槽。由此可見,專業經理人在大陸市場炙手可熱,事求人的機會不少。
白領階級 上海較勁
在這裡,放眼四顧,你會發現不管是競爭對手或同事,都來自不同國家。美國、英國、香港、新加坡、台灣、印度…等有不同膚色、說不同語言的專業經理人,在這裡互相較勁。 
一位台灣來的朋友吳麗娜形容得絕妙:「在上海工作就像上華山論劍,各大門派互顯神通本領。」
《藍海策略》一書提到魚缸管理法:要讓關鍵人物像透明魚缸裡的魚一樣,一舉一動都逃不過大眾的眼光。誰的表現好,誰的表現差,所有人看得清清楚楚,讓他們互相刺激,產生良性競爭。
那麼,一個從台灣來的白領階級,如何才能在上海技壓群雄、出人頭地?
上海「聚才商務諮詢公司」資深顧問鮑廣秀,以「第三者」的客觀身分比較各國人才:台灣高階白領的優勢在於,與中國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又會講普通話,沒有溝通障礙。香港人、新加坡人,教育背景和思想一般比較西化,卻具有較強的英文溝通技巧,操守也普遍被信賴認可。至於敬業態度方面,則大同小異,相差不遠。
目前,很多外資企業的高階管理人才,都是由華人擔任。有一次,鮑廣秀和我無意間談起:「David,像你這種背景的專業經理人,在就業市場是屬於值得長期投資的保值品,最適合那些識貨的收藏家。」
她的話引起我的興趣:「喔,妳是從哪些條件來評斷呢?」
鮑廣秀給我的評語是:思路、想法都很清楚,business sense不錯,擅長幫助公司創造價值;此外,待人處事不會大小眼,管理風格具有左右逢源的親和力。
她說得很中肯:「某些CEO要求立即看到員工的產出,只注重績效數字,但是你很注重員工培訓,也很願意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這是你和其他CEO不同的地方。」
我很感激她這麼看重我,更不敢掉以輕心。 
滯銷或暢銷 無關景氣
鮑廣秀一針見血地指出:「就業市場上,也有所謂的『暢銷品』和『滯銷品』」。她語帶玄機透露:「你相不相信,我們手上也有所謂的『黑名單』喔!」
我好奇地進一步追問:「那麼,妳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樣的人是就業市場的『滯銷品』?這和景氣好壞有關嗎?」
鮑廣秀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我認為,人才滯銷不是市場的問題,而是產品本身的問題。只要是好的產品,一定會遇到識貨的行家,就怕是產品出了瑕疵。」
一般說來,具有資訊科技、化工產業技術背景的人才,是目前較為吃香的暢銷品;其次是,具有外資企業銷售和市場經驗的高級管理人才,也十分搶手;再者,中小企業的老闆、投資者,他們通常具有自己的管理模式與思維,不易被別人取代。
總歸來說,要在就業市場上維持長銷不敗,鮑廣秀的結論是:「希望被大家認識,建立自己的『品牌』與『聲譽』最要緊,這些看似無形的資產,其實卻是非常重要的價值鏈。譬如,某某公司請到某某人,對這家公司是加分,產生正面作用,如此,這個人獨特的價值就顯現出來了!」
(作者是多普達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勇敢去敲未知的門》)
【2006/05/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