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便宜是好事 作者:麥可‧席維斯坦 出版:商智 在消費形態分歧的市場,也不乏成功的企業,因為這些廠商對主導消費模式走向的中階消費者有深入的了解,清楚掌握他們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藉以調整、創新產品,以滿足消費者不斷改變的「價值計算」。 要做到這些並不容易,因為今天的消費者是經驗老到的消費高手,對他們而言,購物與消費已經成了生活的重要活動,不但是一項技能、一種娛樂、一種經驗,甚至也是一種義務。今天的消費者很擅長分辨真實與偽裝,能看清楚行銷手法與產品的真實價值,他們真正看重的,是產品的技術、品質、特色和實際用途。 好又省尋寶遊戲 今天的消費行為,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好又省的尋寶遊戲」。消費者不斷在廣布全球且變化多端的產品和服務中尋尋覓覓,想在每一次的購物中發掘價值最完美的東西。全球商品不計其數,款式不同,價位也有所差異,消費者彷彿置身超大型市集,處處有寶藏,時時有驚喜,他們可以神遊其中,而且總能發現有趣的東西,也許是塞在一元商店達樂(Dollar General)貨架上料想不到的貨品,Coach的七折商品,或是奇寶(Tchibo)限時搶購的稀奇寶貝。 我們在調查1.2萬名美國中階消費者後發現,大多數的美國消費者(其實是全球的消費者),都汲汲營營尋找各種省錢的方法,有93%的受訪者表示,「至少在一種類型的商品上設法省錢,購買價格較低的商品」;84%的受訪者說,他們會在至少五種類型的商品上設法省錢;62%受訪民眾表示,他們的錢主要花在某些特定的商品類型上,其他的能省則省。最有趣的是,有57%的受訪者同意以下這個說法:「除非家人的需求都已經獲得滿足,否則我從不花錢在自己身上。」這些人包括一毛不拔的吝嗇鬼、全心奉獻的母親和顧家的父親。 中階市場消失中 中階市場消費者,帶動了兩極化市場的成長。美國人每年在消費市場的花費約為3.7兆美元,過去三年,以每年15%速率成長的高價市場,就占了5,350億美元。消費升級的「新奢華」觀念幾乎已經入侵每一類型的商品,從汽車、住屋、旅遊,到居家飲食、外食和個人保健等,無一例外。 廉價商品市場的規模就更為龐大了,已經逼近1兆美元,而且可望在2010年之前達到1.5兆美元。消費者迫切希望從各色各樣的產品中省錢(省愈多愈好),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從少數對自己深具意義的商品類別中,獲取更多自己需要或想要的東西。 這是舉世皆然的現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高價商品如今已經吃下了5,000億美元市場,主要集中在西歐,且英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的消費模式,也與美國極為類似。 另一方面,絕大多數的西歐國家,廉價商品市場的發展更是快速,以德國為例,零售專家如阿迪(Aldi)和利得(Lidl),已經成功地將「好省」的購物尋寶,變成全國性的休閒娛樂。 廉價商品所創造的市場價值,比高檔商品還高出十倍以上。全球前十大高檔商品公司目前的市值約為550億美元,比1994至2004年間成長了340億美元;但全球前十大廉價商品零售商所創造的市值,則為4,760億美元,比前者高出近九倍之多,也比前十年的水準多了3,570億美元。近年的大贏家包括目標百貨、好市多(Costco)、羅威(Lowe's)和達樂。 據我們估算,這些規模龐大、毛利率低的零售商替美國消費者節省下來的錢,每年就高達1,000億美元,難怪在這個由消費者主導的經濟體系中,無論是哪一個領域,廉價商品零售商都擁有最大的長期市值成長率。 消費模式兩極走向 無論是在美國或全球各地,消費市場正逐漸發展出兩個截然不同、且都快速成長的消費模式。在市場前端消費升級的「新奢華」模式中,消費者不惜高價購買高品質、高邊際效益和,滿足情感需求的產品和服務;但在市場末端的「省錢大作戰」模式中,消費者則不厭其煩地盡可能尋找好品質、低價格商品,時尚和最新的設計也逐漸成為考量的因素。 夾在兩者之間的,則是數量龐大、平庸而且邊際效益偏低的產品,既無法提供情感上的吸引力,價值也與低價商品不相上下,都是消費者盡可能避免購買的產品。 長期以來,許多企業藉著在中階市場提供中價商品不斷成長茁壯,如今卻突然面臨「死路一條」的窘境。在電視機市場,Sony就是明顯的例子,因為遲遲無法推出高價的電漿電視和液晶電視等尖端科技產品,持續依賴傳統的真空管科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韓國製造商逐步侵蝕市場占有率。 (作者著有《奢華,正在流行》, 本書8月初出版) 【2006/07/29 經濟日報】 |
2006年7月29日 星期六
好書導讀》省愈多愈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