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經營知識/D3版 吳惠林 2006/7/28 世銀發布2006經商便利度報告,台灣落於多個亞洲國家之後,反映的正是各項法規不合時宜,也意味應在建立成熟市場競爭體制,以達成公平公正、安全、高品質的生活和投資環境下,再去檢討必要鬆綁和改進的政策才是。 約自8月中旬開始,陸續有幾家國內外經濟預測機構向上微調2005 年台灣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但因台灣股價指數10月底跌至5600點上下,加上出超增加率大幅滑落,甚至成為負值,輿論對台灣經濟景氣的感受似乎瀰漫著低氣壓。 股市可能受到禿鷹事件和政治紛擾的影響,致股民信心低落,應該是不能反映真實經濟景氣,可是台灣一向倚賴甚深的外貿,尤其是出口表現的遲滯,卻深深被憂慮著,不少人擔心台灣外貿競爭力已然下滑。 台灣依賴中國經濟的迷思 這些疑慮可能是多餘,畢竟台灣的進出口都還呈現正成長,表示外貿經濟活動持續向上爬升。在剖析出口成長率減緩的原因時,發現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率不再是2位數,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卻有深深的迷思在。 擔心者認為這幾年來,台灣對美國、歐洲、日本出口衰退,若非對中國出口的支撐,台灣經濟成長早已失去動能。另方面,認為台灣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太深,非得降低不可,否則台灣經濟危如纍卵,如今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已減緩應該是件好事。2種不同的解讀,何者正確? 或許無所謂誰對誰非,畢竟事情的焦點都在中國經濟的成長對台灣是正面或負面,以自由經濟、貿易是互通有無的觀點來看,是正面的;以依賴理論的觀點則反之。 就中國當前還是「非自由市場經濟體制」言,恐怕依賴論比較合乎現實,因為人治社會,「經濟政治化」讓外貿和外資風險高,尤其對台商更已逐漸顯現出「統戰」伎倆。 中國經濟成長模式採用的是耗用資源,類似1950年代蘇聯,在20多年的快速成長之後,如今顯現「報酬遞減」的強弩之末,此由10月1 9日綠色和平組織公布,中國已是當今雨林破壞的最大驅力,每10根熱帶硬木中,有近5根是運往中國,而且中國在穀類、肉類、煤鐵的需求量,成為全球最大消耗國,已可見端倪。 由此可知中國在即將耗光其國內資源之後已開始爭搶全球資源,除非中國立即轉為民主體制,讓市場機能充分發揮,否則中國經濟成長率愈高,掏空全球資源的速度將愈快。不過,如果自由世界的資金不往中國投送,中共當局還是沒輒,亦即就不可能「出高價」搶奪資源。 互通有無才是國貿正確概念 因此,台灣對中國出口成長趨緩,甚至投資也降溫,應該不是壞事,而「出超」金額減少,成長率轉為負值,也不表示台灣外貿競爭力下滑,要知「出口的目的是為進口」的「互通有無」才是國際貿易正確觀念,「一切為出口」、「追求出超」的「重商主義」不正確思維,或許正好利用這次機會予以徹底剷除。 其實,若由世界經濟論壇(WEF)、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英國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以及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ERI) 等等斐聲國際的競爭力評比機構,近期所發布的最新評比數據,台灣的排名都居世界前茅,也可佐證至少不應看衰台灣經濟,倒是在屬於「政治」和「法令」的項目往往是拖累整體競爭力因素,正反映出政黨間惡鬥、政治紛爭才是病灶。 在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上,今年第3季之後開始有本土和外資機構向上微調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即便天災頻傳、油價起伏波動,趨勢依然向上。 其次,行政院主計處公布9月份平均失業率4.14%,不但較上月下降0.22個百分點,且是2001年4月以來的新低,此項「落後指標」的表現對於台灣經濟景氣作了正面肯定的回應。換以行政院經建會最新台灣景氣指標來看,9月份的景氣對策信號持續8月亮出代表穩健景氣的「綠燈」,連2個月的綠燈,加上景氣領先指標和同時指標也雙雙持續上揚,實在沒理由懷疑台灣經濟景氣已然反轉回升。 建立成熟市場體制當務之急 換由民間台經院9月份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112.1點,不只連續4 個月上揚,更創下14個月以來的新高紀錄,也預示今年台灣經濟有逐季好轉態勢。其實,只要是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景氣的起起落落是正常的現象,市場參與者在維護自己利益下會做出最適當的決策及因應。 所以,在此經濟景氣趨向穩健下,近期行政院為了抑制上揚的消費者物價和挽救股市,分別提出多項政策,實在不妥當。應該作長期考量,如世界銀行在2005年月 9月發布「2006年經商便利度排名」,台灣落於新加坡、香港、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南韓之後,僅列35名,反映的正是各項「法規」的不合時宜,也告訴我們應在建立成熟市場競爭體制,以達成公平公正、安全、高品質的生活和投資環境下,去檢討必要鬆綁和改進的政策才是!(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 |
2006年7月28日 星期五
回歸自由市場體制才能救台灣經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