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 「其實你在台灣,不出國,照樣可以在台灣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找到很好的對象,然後生活得很幸福美滿……但,你很容易就陷在自己看到的這個世界裡面,你會忘了外面的世界是很大的。」 曾任華視主播,現任香港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的吳小莉,當年,赴港工作後,曾短暫返台十個月,而有了這樣的深刻體悟:「不是說你不去加入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不轉動,世界還是會轉,只是你會愈轉愈遠,愈轉愈邊邊。」 今天,當其他與吳小莉同期的媒體圈朋友,都還在2,300萬人中打轉時,因為敢於加入這個世界,並挑戰這個世界,「吳小莉」這三個字,早已是13億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甚至全球華人莫不知悉。 跳出2,300萬人的紅海,加入這個世界,是她的藍海策略。 台灣DNA結構 世界之最 其實,蕞爾小島一直在孕育傑出的國際人才,他們都是「台灣出身,立足藍海」值得分享的人物。 其中,有科技出身的全球超導體研究第一把手、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國際刑事鑑定權威、第一神探李昌鈺;美國電信業最高位階華裔、曾任貝爾實驗室副總裁的許濬;以及文理醫全才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張信剛等。 藝文類除了大導演李安、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外,還有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舞者許芳宜。 和金融相關的則有美國最成功華人創投家陳五福,與兩岸創投第一人、中經合董事長劉宇環。 出身台灣,是他們共同的背景;揚名國際,是他們共同的成就。 在台灣時,他們的世界和多數人一樣,但是他們因為選擇加入這個世界,他們的世界因此變得不同。 不管他們從台灣哪個角落來,在世界哪個角落功成名就,他們都在台灣接受最紮實的教育,在台灣度過塑成人格最精華的歲月。 台灣的土壤,究竟給了他們什麼養分,讓他們得以挑戰全世界?他們又在國際舞台上彰顯出什麼台灣獨特的價值? 實幹──把吃苦當作吃補 首先是吃苦耐勞的精神。 「爸爸一天只睡四小時,」許芳宜回憶,她父親經營的藥房,每天清晨5點開,深夜12點關,完全是7-Eleven式經營,「我在父親身上,看到了一股勤勉、刻苦耐勞的精神。」 今天她成功,也是靠著那份專注、勤勉。一分一秒她捨不得浪費,所以整天不做雜事,只專注跳舞,連作夢,她都在夢中一次次排舞,直到日出,繼續出門跳舞,日復一日。 神探李昌鈺揚名國際,也是因著一股勤奮的力量。幾乎每天晚上、每個周末他都在加班,有些白人助手還會開玩笑說:「我們也想變成華人!因為華人有超人的能量,可以日夜兩頭燒,不要命工作。」 硬頸──可認賠但絕不認輸 台灣的土壤,也讓他們學會不認輸。 「在東方,我們習慣只講成功,社會也只接受成功,」點燃沈寂數十年的超導體研究,引發全球研究熱潮的朱經武,道出他20年來克服挫折的祕訣:「要把失敗當常態。」 在世人幾乎遺忘超導體時,朱經武仍堅持一人獨守。就算經費微薄,就算器材要低頭跟人借,就算實驗結果被火燒光,就算苦熬23年,看著成果一次次失敗,他未曾放棄。 由於朱經武與眾不同,所以美國一流學府柏克萊大學不惜三顧茅廬,所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了延攬他當校長,連前香港特首董建華都親自出馬當說客。 而成就華人有史以來在美國電信業最高地位的許濬,在1970年代,來到華人普遍受到歧視的美國白人社會。 當多數華人默默忍受歧視,始終只敢坐在角落做研發時,他引領全體亞裔爭取應有的權利,他不服輸,他證明華人也能在白人社會出頭。 「歧視的問題都有,」許濬認為,其實不必等別人歧視,就有很多人常常自己與主流社會隔離,「很多歧視都是自己腦袋產生的。」 從小職員做起,最後許濬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貝爾實驗室副總裁。 台灣的土壤,讓他們知道必須比別人專業。 認同──樹高千丈 落葉仍歸根 台灣的土壤,還給了一份自我認同,那是讓人在大海中航行,不會迷途的羅盤。 「台灣有很多值得我驕傲的地方,」出身台南的旅美小提琴家胡乃元,因為一份認同,讓他的音樂充滿對家鄉的情感,就算客居紐約多年,每每有台灣的團體造訪演出:雲門舞集、漢唐樂府,甚至小西園與亦宛然的布袋戲,他都不忘參與。 因為一份認同,他在2004年組成「Taiwan Connection」,要在台灣散播音樂種子,進校園、巡迴花蓮、台東鄉下,至今已舉辦數十場音樂會,聆聽人次超過萬人。 「其實,不論相信宗教或文化,都能讓人無論身在何處,不陷入自我混亂,」在香港以文人校長著稱的張信剛,始終以文化上的中國人自居,因為他在台灣受教時,學的就是正統的中國文化教育,所以他始終以傳承中華文化於兩岸三地為念。 因為如此,他在海外求學時,不僅感化了同宿舍的同學學習中國文化,讓同學來到台灣做研究,而成為中國民間信仰大師。在美國當教授時,他更在保釣運動時在紐約主編手抄雜誌。 而1997年香港回歸前一年,張信剛接下香港城市大學校長職務後,更每個月舉辦「城市文化沙龍」,聯繫兩岸三地文化人士,傳播中華文化,白先勇、龍應台等台灣知名藝文人士都曾參與。 海外看台灣 土壤依然豐厚 此刻台灣的氣氛低迷。但是從這些在海外功成名就的人身上,似乎找到了台灣人的信心。無須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因為這片土地的土壤養分,始終豐厚。 亞洲第一個榮獲奧斯卡導演金像獎殊榮的李安就常說,他從台灣故鄉得到最主要的養分:就是濃厚而正統的儒家教養。他的成功不是憑空而來,而是有根深柢固的基礎,而這個基礎就是台灣給的。 李安的成功,來自台灣土壤豐厚的養分,其他許許多多傑出海外華人也是如此。 近幾年來,台灣陷入低迷的政治鬥爭中,但是已有愈來愈多海外傑出台灣人,開始回饋台灣,希望下一代比他們更好。 「要先打造一個更好的環境給下一代舞者,他們走起來才不會那麼辛苦。」深愛這片土地的許芳宜,深刻瞭解得之於台灣,也要回饋於台灣:「把你學的東西丟回來,我們多學一些,就不會輸人家那麼一大截!」 近來,揚名國際的李安,也開始以行動反哺台灣。他的回饋方式,就是以他的專業,鼓舞台灣下一代導演和藝術工作者。 6月初開始,籌畫新片的李安,選角的第一站是台灣,之後才打算去大陸。媒體透露,這次李安選秀的男女主角,希望以台灣人優先。「希望能為台灣電影做點事,」李安坦言。 「你既然抱怨台灣環境,你就必須要幫它成長啊,」許芳宜深信:「只要人才一直回來,我們終有一天能和國際平起平坐。」 【2006/06/30 經濟日報】 |
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新視界》讓華人的創造力在世界發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