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0日 星期三

葉銀華談管理》大戰略的決策隱憂

葉銀華
積極併購是企業開疆闢土的管道之一,自創品牌也是企業永續成長的路徑之一,若將這二項措施結合,的確是企業經營模式的大戰略(mega strategy)。大戰略要能成功,主要取決於決策時經營者心中是否純淨,亦即是否主要以股東權益為念。大戰略成功關鍵要素有三,第一為決策者是否具備「大視野(grand view)」,是否能提升「企業所能忍受」的「戰略高度」;第二為在建構大視野的同時,是否能夠描述戰略所帶來的風險地圖(risk map);第三為執行的深度,其重點在於如何處理執行過程中重大的變化,不管是預期或未預期因素。
當經營者在擬定大戰略時,心中總是既刺激又忐忑不安。刺激的是大戰略一旦成功,最高決策者將成為雄心大略的一代企業家,贏得社會大眾的萬分尊崇。忐忑不安的是大戰略必將伴隨重大不確定性,一旦遭受嚴重虧損,不但使公司資金成本驟增,導致公司價值大跌之外,有可能引發其他業者的覬覦,而以便宜的價格,吃下此家大而不當的公司(績效不佳的主併公司,變成容易的併購目標)。甚至嚴重虧損深深侵蝕公司繼續經營的根基,不僅難以挽救,導致很難改革,甚至有財務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大戰略要能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公司要有高品質的決策團隊。在集權或獨裁的企業體,真正的決策團隊並不存在,實際上是由最高決策者(董事長)一人完全主導,底下的幹部或有反對之音也不敢提出,深怕觸犯龍顏。久而久之,這些公司的企業文化,變成底下幹部大部分仰賴董事長的指引,甚或在接到指引時還要讚賞董事長英明,因為董事長心中還是很虛,需要有人慰藉(這類組織總是會有人搶著扮演慰藉董事長的角色)。
上述類型的企業或許有睿智、敢冒風險的銳利領導者,而能體現高成長的軌跡。但是其會陷入「盲從」的企業體,容易罹患組織衰退症。一旦創業者不再睿智、銳利(或許不再那麼幸運),組織無法適應明君不復在,在產業遭受重大變動或傳承第二代時,深受重傷,導致退出競爭的行列。
另外,有些企業在擬定大戰略時,並非如上述所述之盲目組織,而是罹患「近視症」。該決策團隊並非如上述所述之一人決策,然而卻因成員之背景與視野太過相似,導致無法適應大戰略多變的面貌。這些成員可能太過技術背景,或者太過思考「大戰略成功的助益」,而較少慮及失敗的損害(過度樂觀的決策團隊)。縱使有成員提及決策風險,總是會被其他成員評為技術性問題。然而決策風險過大或不確定太高,則不僅不是技術性問題,而極有可能侵蝕與毀壞大戰略的根基。
其實敢考量大戰略的組織,總是存在有著輝煌經驗的領導者,其他的成員大都仰賴或尊重其思維,然而大戰略要能成功必須摒棄上述「盲從」或「近視」的組織。組織領導者必須刺激成員說出不同的意見,自己也必須接受異見的挑戰,以及有隨時踩剎車的打算。如何建構高品質的決策團隊,藉以提升大戰略的成功機率?最基本的建議是建構具備關鍵知識集合的董事會,亦即董事會是由具備大戰略關鍵成功要素之知識的專業人士所組成,藉由多元化的背景,塑造能夠接受異議的文化,藉以快速走向具備「戰略高度、風險廣度與執行深度」的現代化經營模式。
上述成功的組織能夠透過充分討論,降低一人決策的風險與焦慮,並且決策的目標並非個人英雄主義或陷入「贏家詛咒」的大頭病,而是在思慮可能風險範圍下,提升公司長期價值。這種公司的決策團隊會對風險範圍過大、容易失去掌控的併購案「Say No!」,同時他們不會過度評估併購綜效的價值,亦即他們做決策時,心中夠純淨,而以股東權益為最終依歸。
(作者是輔仁大學金融所教授兼所長、公司治理與企業倫理中心主任,專長合併與收購、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 【2006/08/30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