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惠 一個建築師要先預想該建築物的使用情形及可容人數,再進行全面考量後的建築設計。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之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卻沒能事先預想到遊客爆滿的情境,該地目前已是遊客滿瀉,趨勢不減。 貝聿銘名傳遐邇,建築功力首屈一指,著名作品無數,包括美國的達拉斯市政廳、紐約州姜森美術館,在香港的中銀大廈、在北京的香山飯店,以及在台中的路思義教堂等等。當時為羅浮宮設計時,原來有三個入口,玻璃金字塔只是其一,未料三分之二的遊客選擇此地入口。羅浮宮遊客已從十餘年前之每年500萬人次大幅增至目前750萬人次,預計2010年將達900萬人次,屆時該入口恐成不堪負荷的重災區。 這當然不能怪貝聿銘,羅浮宮原也沒想到此等盛況。即使玻璃金字塔剛於 1989年落成時,都有人狠批風格過度現代時尚而與羅浮宮格格不入。結果啟用之後,深受遊客喜歡,該金字塔作品本身也被視為一項藝術鉅作。說起來,這算是貝聿銘的絕大成功,為當時頗受批判之窘辱而大大出了一口氣。而今,由於遊客過多,羅浮宮另將斥資4,800萬英鎊,請貝聿銘再度出馬改建,這是對89歲的貝聿銘更進一步的肯定。 貝聿銘與羅浮宮的意外,說明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價值,其潛力可能無窮,但常被嚴重低估。 羅浮宮以往估算人潮時,或只考慮展示作品之獨特性,但未預想到文藝作品的深度內涵經由人類思考探索交識後竟可爆發如此張力。 羅浮宮收集世界最經典的文藝作品,蘊藏人類最精華的創意成果,不管繪畫、雕刻、古樑,都讓人近觀遙想,望而思古,久嘆不息。近年來,更因「達文西密碼」一書與電影的問世,把羅浮宮的收藏品與人類宗教社會之歷史爭議巧妙結合,讓羅浮宮不只是個擺設裝飾品的地方,而是個緬懷歷史、討論宗教、深思祈盼的象徵。遊客來此,想看看達文西在「蒙娜麗莎的微笑」與「最後的晚餐」中為宗教安排了什麼密碼,想透視玻璃金字塔與耶穌家族的關係。這份好奇與探索,強化了人們來此的動機。 文藝作品能夠吸引人群,並不是只看作品之技巧而已。蓋若比較作品的技巧,科技日新月異絕對遠超過古老技術; 但若論及作品所賦與的意義,便跨越了時空限制。任何文藝作品要獲得肯定,不能只講表面的呈現,須以內涵意義與世人交流。 只要具備深度內涵,足以啟動世人心靈的翻騰,國際疆界亦可突破。羅浮宮所吸引之人潮多為國際遊客,近年來中國、印度、東歐之遊客更是大增。又如: 韓劇行銷亞洲各國,透過字幕與翻譯,已克服語言障礙。至於迪斯耐樂園在美國、日本、香港的佈點,也不只以當地人為唯一訴求,以多國語言服務來彰顯其目標格局。 貝聿銘的創意要得到實踐,需要資金挹注。文化創意要成為產業,也需產業界人士加入與政府適切的文化政策。產業界須突破舊有的投資思維,倘若風險在可承受的範圍內,只要撥出部分資金投入文創,並佐以產業界所擅長之行銷長才,對文藝界便如及時甘霖。如果具備了辨識潛在張力之眼光,更可使企業名利雙收。 吾人喜見近年來部分產業與金融界人士投入文藝活動,期許朝野能營造一個文藝孕育的環境,讓具有內涵的創意充分激盪綻放,則有朝一日,在國際上出類拔萃而引發更多潛力與永續的商機,並非遙不可及的意外。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財經策略中心主任,專長貨幣理論、金融制度、產業金融) 【2006/08/29 經濟日報】 |
2006年8月29日 星期二
楊雅惠談創意》貝聿銘的意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