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912期商業周刊
生產鋁合金汽車輪框,是個很難跟高獲利聯想在一起的成熟產業。但在《商業周刊》2004年的1000大製造業排名中,排名723的富海工業,去年每股稅後盈餘高達8.1元,比同業高出三倍。
生產一個鋁合金輪框,材料占了成本三到四成,只要經過幾道鑄造、塗裝的手續,很多工廠都能生產鋁合金輪框。但是,其他的對手稅後盈餘都在2元以下,富海卻足足高出三倍。
五年前,富海營收只有8億元,稅後淨利只有263萬元,五年後,營收成長二倍多,稅後淨利成長122倍,在這個「夕陽產業」中,高速成長。
四年前,富海做的第一個突破,是建立自己的電鍍廠。當時,做鋁合金輪框的業者,沒有人自建電鍍廠,都交給外包的電鍍廠商加工,原因是沒有成功前例,風險太高。「電鍍以前是老師傅的行業,配方都是祕密,技術只教給親戚朋友,外行人做,萬一弄不好,良率不高,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桃園縣輪圈同業協進會理事長羅璟皇說。
不過,看到美國市場廣大的電鍍輪圈市場,富海資本額只有3億多元,還是決定把1億元「賭」在電鍍廠上。「那時候大陸把台商當外商,台灣也怕債留台灣,兩邊都借不到錢。同業知道我要做電鍍廠,說我是小孩玩大車,早晚撞撞死。」富海董事長陳國賓用台語俏皮的說。
當時,一般電鍍廠良率只有六、七成,他先花好幾個月,讓技術人員接受經驗分享的概念,「不能接受的就離開。」接著,讓技術人員自己試行生產,找出問題,再找來外國原廠技師上課,一一找出最佳的標準化作業程序。
另一個提高良率的原因,是他大手筆的引進昂貴的自動化設備。生產過程自動化後,從調配藥水開始,電鍍就變成可以精確控制的過程。人和設備的改變,讓電鍍技術從此是可以穩定掌控的技術,不是技術人員的私人財產。
一年半之後,整個電鍍廠的良率提升到90%,一個電鍍後的汽車鋁圈,價格也比過去高出一倍,順利攻進美國市場,加上整個生產流程都能控制在自己手上,不會因為品質不穩定,被退貨吃掉利潤,現在,富海50%的利潤,都來自新建的電鍍廠。2002年開始,富海每年的獲利成長都在二到三成左右,每股盈餘跟著每年攀升。
不斷改進細節,則是另一個獲利秘訣。
像熔解鋁錠的方法,富海就請來中央大學的材料科學專家,研究出如何用更少的燃料,熔解相同的鋁錠,一年至少省下1,000多萬元。在不斷改進後,現在富海的資產報酬率,是14.71%,比同業至少高出3個百分點。
追根究柢,富海的獲利能力來自經營團隊,陳國賓身兼董事長及總經理,擁有絕對的決策權,因此,在訂目標的時候,能不受短期目標限制,執行上,卻能靈活占先。
像富海去年在歐洲市場開始有斬獲,同業認為這是他市場眼光準,但陳國賓認為,這是因為他看的是兩年後的市場,而不是只看下個月,或是明年的營收表現。富海證明,只有夕陽公司,沒有夕陽產業,快速整合的全球化市場裡,不分大小,能用執行力搶先達成目標的公司,才會是最後的贏家。
【2005/05/1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