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志德
企業常運用看板來管理生產流程,以提升效率,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把看板的功用發揮到極致,卻將白板冷落一旁。
看板是指揮系統,透過目視化的生產方式,讓後製工程只向前製工程領取所需的原物料,達到及時生產(Just In Time,JIT),看板在生產異常狀況發生時,讓組織成員可以一眼就發現問題,因此,導入看板管理的好處是:徹底排除浪費,使整體成本下降,進而提升組織效率。
白板則是創新系統。站在看板前,看到的是指示與數據;但站在白板前面時,眼前雖是一片空白,卻蘊藏了無限的創意空間。指示是由上而下的管理,在於確保將事情做對的紀律,創新的重點卻在於營造組織盡情揮灑的空間,激發個人潛能的釋放,並創造出有價值的突變思維。
不過,若單單在辦公室裡架上白板,就開始幻想創意自此源源不絕地產生,可就有點緣木求魚、癡人說夢了。白板就像是知識管理系統,只是引導大家進行討論、交流與互動的輔助工具,絕不是組織創新動能的本尊,白板的出現只是一種表象,背後的核心精神才是值得重視的。
深入挖掘白板背後隱藏的底層文化,有助於掌握其真實的涵義,不會陷入沒頭沒腦的複製活動,先行掌握幾點原則是必要的功課。
白板文化(一)塑造人人平等的根本精神
階級觀念愈清楚的公司,愈難實現白板文化的理想。白板是一個開放的創意平台,任何人都有丟出自己心中想法的權利,但是在老闆說話才算數的公司裡,部屬由於害怕講錯話,就只會聽命行事,以免觸犯高層領導人的虎威。在知識分享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的今日,是否能夠拋開自己的身分地位,不以官位的高低來衡量說話的份量,是影響白板管理成功的關鍵要素,否則所有的精神喊話都是空談,最後人們分享知識的熱情,還是會被官僚體制的冷凍庫所終結。
尊重個人的意見是好的開始,即使部屬的談話沒有意義,甚至觸犯主管的權威,只要不過分,組織都應該淡然處之。當所有人都願意靜下心來聽別人的想法,而不是急著跳出來反對別人意見,才可能隨緣自在地發表自我真實的看法,不再只是做主管的應聲蟲。
白板文化(二)允許多點時間進行概念發酵
饅頭要經過長時間的咀嚼才能顯其甘甜,創意激發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在白板上畫下種種多元雜陳的概念後,不要急著拿起板擦,讓概念留在白板上多醞釀一會兒,這有助於概念與概念之間的交叉觸動,進而產生催化作用,形成創意的爆炸連鎖。
為了擴展概念的視野,建議白板所設計的尺寸不宜過小,否則不足以容納夠多的概念同時陳列。白板基本上只是組織創意觸媒的一種,若能與其他創意觸媒結合運用,效果更佳,例如:可以於桌上放置平時所收藏的新奇事物,當然與討論主題有關最好;也可以朗誦一段詩歌;播放一段精彩影帶;或者請一位意見總是與他人相左的叛逆者參與討論,不同的創意觸媒,有助於將思維領航至不同的未知領域。
白板文化(三)形成對話與互動的力場
當對話落入單向流動的情境時,對於知識的交流、分享與創造就會產生阻礙,良好的對話會產生各種正向能量的對流,宛如中國武術中的太極推手,目的不在打擊對方的弱點,而在借力使力形成更大的能量。有時對話的情況比較激烈,用唇槍舌劍來形容最為傳神,此時參與討論的組織成員要隨機應變,除非有非建設性的力場形成,否則不宜對談話進行過度的干涉。
在充滿能量的互動空間裡,創意與創意之間會產生正性的張力,使得雙方的互動產生利益,而建設性的衝突與摩擦,有助於衝撞出創新的火花。異質概念的交流往往充滿挑戰、誤會與爭執,但是如果能夠善加引導與控制,差異化的衝突就像是植入貝殼的異物,反而刺激了珍珠(知識)的成形。
白板文化(四)學習以圖像來引導思考
集體的圖像思考可以運用白板這個媒介來啟動,在這個想像空間中,可以用符號、程式、解剖圖、顏色及文字來填滿,讓眾人動筆畫下視覺化的思想作品。工作陷入困境,或者思路停滯不前時,不妨找一群人或獨自來到白板之前,藉由白板筆的筆觸喚醒枯竭的心靈。
白板文化(五)無所不在的思考與塗鴉
把白板的框框拿掉就變成白牆,據說在3M公司就有那麼一個四面白牆的場所,牆上貼滿了用Post-it寫的各種創意,任何人只要任何構想就可以來此一貼。國際知名設計公司IDEO召開創意會議時,不但在桌上擺滿有助於思考的觸媒,連四面牆也貼滿刺激思維的各式海報與設計圖。創新不應該被白板所侷限,必須從空間與時間等角度來延伸白板的定義,白牆是白板的擴大版,筆記本是白板的縮小版,而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腦袋來進行創意思考。
精實製造靠看板,走向創新則不能忽略白板。掛上白板只是宣示創新的象徵,唯有容許員工擁有更寬廣的創作與行動空間,容許他們在空無一物的白板前沉思、塗鴉,以及肆無忌憚地交談,組織才不會繼續受各種教條所束縛。
白板文化鼓勵勤於思考,勤於動腦,鼓勵激烈的論辯與思想的撞擊,重點在於激起員工更強烈的參與感。白板之前人人平等,沒有老闆與員工之分,由於沒有權威在眼前擋路,同時允許並容忍嘗試與錯誤,讓企業得以擁有更多的原創性思維,為組織注入生氣勃勃的創新能量。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
【2005/05/0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