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氣候經濟學:影響全球4/5經濟活動的決定性因素 作者: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 出版:臉譜 近幾年來,企業可以透過購買天氣衍生性商品的避險措施,彌補因為天氣異常造成的損失。天氣衍生性商品是一種新型的金融商品,它不是以價格或指數為基準,而是以降雨量、降雨天數、日照小時、空氣溫度或風速來訂定衍生性商品合約的內容,但是天氣衍生性商品並不在股市上交易。全世界約85%的天氣避險業務與氣溫帶來的風險有關,10.7%與下雨雨量有關,1.6%與風的強度有關。 天氣選擇權 天氣選擇權的交易方式是,企業支付一筆權利金後,若發生對業務有負面影響的天氣時,不管企業是否真的遭受損失,都有權利要求對方履行選擇權合約的內容,支付補償金。 到目前為止,除了銀行和保險公司提供天氣衍生性商品,大型能源集團也提供。一般而言,每一份衍生性商品契約的內容,都是直接針對個別企業的需要所做的約定;契約時間和支付金額由買賣雙方共同協議,從數千歐元到上億歐元不等。 從天氣的歷史資料可以得知某種天氣形態發生的機率,再加上企業內部的數據資料,這兩者可以用來做為支付金額商定的基礎。衍生性商品的提供者,提供契約給有對立需求的雙方,以維持自身的風險平衡。因為可能某一家企業在夏天需要雨,另一家則天天期盼看到陽光。 例如,啤酒花園餐廳的老闆可以購買一份天氣選擇權合約,若旺季最重要的那15天氣溫低於攝氏20度,每天可以得到一定的金額補償損失;相反地,農夫就可能協議當夏天氣溫超過攝氏30度時,每天可以得到一定的補償金額。 在能源企業清楚意識到,能源的銷售量和天氣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之後,1997年美國出現第一份天氣選擇權合約。到2002年,全球共訂定4,000份選擇權合約,市場總值高達43億美元,居首位的美國市場就占70%。根據德意志銀行的看法,中期而言,全球天氣衍生性商品的業務預期將會有二位數的成長率。 德國目前天氣衍生性商品的交易一直都不熱絡,農人還是比較少採取這種避險措施,來因應惡劣天氣的影響。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能源供應業者、營建業和旅遊業及休閒工業,已經漸漸發現天氣衍生性商品的好處。 例如,精緻食品公司凱費爾擔心啤酒節遇上壞天氣會造成嚴重損失,便運用天氣衍生性商品分散風險。柏林電力公司是德國第一家採用天氣衍生性商品,做為避險策略的能源供應業,以因應暖冬和遠程集中供暖業務萎縮所造成的損失。相反地,曼海姆能源供應業者(MVV)則是基於一旦夏天炎熱,必須添購價格高昂的電力生產設備,便運用天氣衍生性商品分散風險。 有些日本的例子很適合用來說明天氣如何間接影響經濟發展,及可以採取什麼避險措施。日本人特別喜歡櫻花,每年到了櫻花祭賞花期間,便會有數十萬日本人在4月底那個「黃金周」到野外郊遊踏青。若天氣提早變暖的話,櫻花也會開得早,這樣的郊遊活動就會取消。 日本本州北部青森市的計程車司機,光是在櫻花祭期間所賺的錢,就相當於年收入的三分之一。為了預防天氣提早變暖所帶來的嚴重損失,就有很多司機購買天氣衍生性商品。如果3月22日到4月19日這段期間,日平均溫度超過攝氏8度的話,保險公司就得支付約定的金額。 若天氣太溫暖,對北海道的旅遊業也是一大傷害。遊客在元月天到那裡觀賞鄂霍次克海流冰上的狐狸;如果太過溫暖,風把流冰吹離陸地,旅客就不會來了,因此日本的保險公司也為旅遊業者提供相應的避險合約。目前為止,還沒有為了怕私人的烤肉活動因天氣受影響,所提供的天氣衍生性商品;根據專家的看法,銷售額超過15萬歐元的業務,才值得考慮用天氣衍生性商品規避風險。 巨災債券 金融界不僅提供給擔心會有巨額損失的企業避險的工具,也給投資人分散風險的途徑,而且在最有利的情況下獲利。保險公司還賣巨災債券(Cat-Bonds),這在美國是與龍捲風的出現有關的一種賭博形式,也可以用來賭加州的地震或歐洲的風暴。 債券利息一般是介於5-15%;損害發生的機率平均只有0.8%,但是如果發生,所投入的錢就如石沉大海了。瑞士再保險公司是歐洲巨災債券最重要的研發者,他們在2003年所發行的巨災債券總值就高達250萬美元。 有一種非常特別的Live巨災債券,例如颶風已在行進中,投資人還是可以冒險購買這種債券,不過必須很快地做決定。一般而言,Live巨災債券的價格只會維持一個小時,變動的速度就和颶風一樣快。 【2006/10/07 經濟日報】@ |
2006年10月7日 星期六
先讀為快》跟老天爺較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