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4日 星期三

湯明哲談管理》EMBA的下十年

【經濟日報/湯明哲】
美國的管理教育始於工業革命,由於工業革命造成大量生產和行銷的經營模式,大型公司應運而生,也由於資金的需求而產生了資本市場,在競爭的環境下,大型公司為了生存,必須雇用專業經理人員,因此造成以專業管理為基礎的資本主義(Man-agerial capitalism),而不是以往以家族為主的經濟制度。
所以在百年前開始了哈佛商學院、華頓學院,成為管理教育的濫觴,這些管理學院也成為美國大型公司專業經理人的搖籃。
伴隨著美國公司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管理教育的內涵也與時俱進。沒有專業的經理人,資本主義的精髓也無從發揮。
台灣的經濟發展也呼應了對專業經理人的需求,台大十年前創風氣之先,成立了全台第一個EMBA學程,十年下來,報名仍然熱絡,達到國內管理教育的里程碑。
但十年只能樹木,要百年才能樹人,應該思索下一個十年EMBA教育的方向。
首先,EMBA的定位應該是終身學習的平台,目前的教學的方式是老師教、學生學;在新的平台中有學生、老師和企業界,三個方面彼此學習。
應該強調的是學生和學生中的學習,而不是只是師生中的學習,如何營造互相學習的環境是下一代EMBA學程的挑戰。
其次是學習的內容,國內的EMBA大多師承美國的學程,教師也是以留美的居多,因此教學內容多以美國企業為圭臬。
但是美國的管理教育,是植基於有效率的資本市場、有效率的人力市場,和有效率的產品市場上的競爭,這些假設在台灣,除了電子業外,和美國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對於講究實際的EMBA學生,教學內容必須要加以當地化。
例如美式管理強調市場效率,所以公司不必進行垂直整合;但在東方,市場效率差,公司還是垂直整合較好。
有次在EMBA課上筆者強調參與式管理的重要,兩星期後有位當老闆的EM-BA學生告訴我,他實驗兩個星期的參與式管理,結果完全失敗。
當他要部屬勇敢表達意見時,部屬認為老闆會秋後算帳,不願參與;後來老闆一再保證不會計較不同的意見,部屬才願意參與,但在貢獻意見時,還是「承體上意」,專門講老闆想聽的話,結果繞了一大圈參與式管理,毫無效率,還不如回到當初的老闆決策,部屬執行的模式。
所以對於參與式管理在台灣的適用性,仍須多加研究、思考。
我們從小就不訓練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如何會有樂於參與的員工?這只是西方管理不適用的一例。
其他如政府的管制、文化的差異、法律的不健全、金融體系的落後,在在均對美式的管理學說加以挑戰。
因此,如何將管理理論在地化,是EMBA學生和老師共同的挑戰。
以往的EMBA教學,偏重在管理知識的傳授,往往忽視了培養高層思惟能力,根據筆者的觀察,台灣專業經理人執行力都很強,但缺乏的是綜觀全局的能力。
換言之,分析能力強但整合的能力偏弱,思考上亦缺乏創新的能力,目前個案教學的風氣應導引到利用個案培養高層的思惟能力。
國家的經濟在於廠商增加產品服務的附加價值能力,國內附加價值一定要從製造的價值延伸到研發或行銷甚至策略上的附加價值,這些附加價值的產生就在於管理能力。
面對全球,尤其是中國大陸的競爭,國內企業的管理能力必須要提升到國際水準,這是下個十年的挑戰。
(作者是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
【2006/10/04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