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克里斯.安德森】 eBay 已成為一種現象。一天之中有6,000萬左右的實際用戶,買賣超過3,000萬個品項,使eBay成為全球屈指可數的大零售商──每天經手的交易金額超過 1億美元,和沃爾瑪的銷售金額大致相當。不過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e-Bay的貨品在大型傳統零售商的貨架上通常找不到,而且大多數賣家也不是傳統的零售商。 eBay是商品的長尾,也是商人的長尾,更是典型的使用者創造出來的交易市集,而eBay本身只扮演引導者(facilitator)。eBay幾乎用遍了所有長尾戰術,將商品種類擴張到沒有網路之前無法想像的地步。和亞馬遜的「市場」方案類似,eBay也是建立在存貨分散化的觀念:它提供的只是一個網站,供買賣雙方碰頭並議定價格(其中約半數是透過eBay原有的拍賣流程,另一半則是「立即購買」的固定價格),因此存貨成本為零。 適合eBay模式的商品範圍,已超越所有人的預期。eBay不僅清空了美國家庭的儲藏室,也是全美最大二手車商與最大的汽車零件銷售商。eBay在運動設備和電腦的銷售上也名列前茅。eBay在買下Half.com(銷售商家過剩貨品)與Shopping.com(銷售新商品的網路超級商店)後,已經從長尾的頭部延伸到尾巴,銷售範圍涵蓋最新的暢銷商品、最狹窄的利基商品,以及一次性商品。 2005年AC尼爾森的一項研究指出,超過72.4萬美國人透露,他們首要或次要收入來源就是eBay。在英國尼爾森也發現,從CD店到雕刻家等6.8萬多個小商家,其收入起碼有四分之一來自他們的eBay網頁。平均來看,每家以e-Bay為據點的商家雇有員工九名,將近半數的商家有七成五收入來自 eBay網頁。eBay堪稱小型企業的終極匯集網站。 不過eBay並非完美的長尾市場。曾有一組史丹福商學院學生和我一起進行eBay的個案研究,我們在研究初期就發現這情形。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eBay 為何沒有類似亞馬遜的推薦、產品評鑑、按價格或評分排名,或是更先進的篩選功能?答案有點出人意料:eBay對自己網站賣的是些什麼,多半並不清楚。 eBay知道賣家與買家是誰,但是產品清單由賣家自行開列,而每個人對商品的描述不同,因此eBay不可能採用庫存單位(shelf-keeping unit,SKU)追蹤存貨,而這是大多數零售商管理商品的方式(對某些特殊類別如CD與汽車,eBay曾鼓勵賣家在清單上採用標準類別與命名法)。缺乏這種產品層次的資訊,eBay就無法提供推薦引擎之類的各式強大篩選技術,而這些技術正是其他長尾零售業者推升需求的有效工具。而且,既然賣家條列自己貨品的方式有千百種,有時甚至拼錯字,因此買家也很難確認是否搜羅到自己想買的所有選項。 (系列完,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 【2006/10/06 經濟日報】 |
2006年10月6日 星期五
長尾理論》eBay 善用長尾戰術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