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日 星期三

大器晚成的筑波園區

工商時報/工商經營報/經營知識/D3版 溫肇東 2006/7/31
拿日本筑波園區40年來的發展與竹科做比較,轉型升級、兼顧生活型態的生產環境,是園區發展不可忽略的一環。
台灣新竹科學園區孕育了台灣的電子、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遠近馳名。比竹科還早成立的日本筑波科學園區,雖然一開始產學研合作的規模與範疇都比竹科來得大,許多國家實驗室特別遷移過來,加上新成立的筑波大學,但後來的成果及對產業的衝擊,反而沒有竹科來得耀眼。
1997 年曾拜訪過一次,且陸續請教了日本科技管理的同行,甚少人能夠給予筑波太高的評價。主要原因是以國家實驗室為主的基礎研究,和產業界的互動較少。不像矽谷或竹科在技術的商品化、事業化過程中和產業的銜接比較密切,加上日本大企業本身的研發有一定的規模與深度,新興事業與產業多半是大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較少是由筑波來推動育成。這可從過去30年的日本新創公司,甚少能躋身前百大企業觀察出來,網路百貨樂天和軟體銀行算是例外。台灣或美國則不同,科技百大新陳代謝速度就顯得快上許多,像台積電、華碩、明基、廣達都是不到20年的公司。
過去10年,日本經濟低迷,在瘦身轉型的過程當中,其研發投資不減反增,為促進地方經濟活力,很多必要的基礎建設的整備也無稍減緩。以筑波科學園區為例,這個40年前所規畫設計的「研究學園都市」因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以及各個面向績效的檢討,產官研一直企圖提升此一園區的價值。最明顯的應是在去年8月通車的「筑波捷運」 (Tsukuba Express),它從東京秋葉原地下30公尺的車站出發,到筑波只要45分鐘。過去坐火車再轉公車要70多分鐘,搭高速公路巴士也要65分鐘以上。
秋葉原及筑波兩頭都是新經濟的熱點。秋葉原本來是世界有名的電器街,近年來,車站前進行大規模的再開發,2005年3月落成的「跨領域(cross field)超高大樓」成為資訊產業交流的中心。東京大學、筑波大學及未來大學,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等,全國著名研究機構的衛星教室及產學合作辦公室都聚集在此。日立也將總公司一部分的機能遷移至此,秋葉原已儼然成為遊戲軟體及數位次文化的發源地。
在筑波這一端,除了全日本研究機構的1/3集中在此,長期駐在的外國研究人員已超過4千人。不論是宇宙開發、機器人、資通訊、生物科技等最前瞻的技術研發,都以此為基地,隨時都有諾貝爾獎得主在此進行研究。
筑波大學也藉「獨立法人化」的機會加強與民間合作,擁有高度技術能力的新創事業已在周邊陸續育成中。經過40年的經營,附近的住宅生活機能逐漸成熟,孕育出融合「都市與田園」的獨特文化與知性的生活環境。
在日本經濟高度成長期,首都圈內住宅不足的現象引發的地價上揚,一直持續至10年前的泡沫化,之後又引起狂跌。最近都心的住宅買氣回升,加上高齡化,嬰兒潮世代的退休者希望能遠離都心,享受田園風光與步調,但又不失都會的方便性,而筑波周圍正是一個理想的地點,整個社經環境經歷過大幅度的變化後,形成筑波的第二春。
筑波捷運計畫是經「宅地開發、鐵道整備一體化法」特別立法的國家型計畫,希望為21世紀舒適又便利的住宅環境建設立下標竿的作用。當然,一向自恃安全性很高的日本鐵道技術在過去幾年也出過一些事故,因此在時速130公里之下,筑波捷運在行進間及月台的安全性也是目前最高安全水準的展示。
台灣成功的竹科經驗目前正在被複製到南科、中科,以及其他各縣市。其實這30年當中,台灣的產業結構及社經條件也發生急遽的變化,過去的成功不代表未來的成功。我們在未來園區的創新,以及竹科本身的轉型升級,一定要能兼顧生活、生態與生產的環境,才是新世紀大家追求的目標。
(作者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