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2日 星期日

兩岸經貿論壇》師法外商 健全外派制度

■ 李小芬整理
台商在大陸,面對國際企業及400多萬家大陸國營和民營企業的競爭,外派人才的適任與穩定度是最大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台商派到大陸開創事業的台籍幹部,未必受到良好培訓、生涯及福利制度的保障,自然無法安心在異地打拚。
IBM公司人資顧問徐振芳,和德商台灣漢高公司事業部處長魯桂宛,針對這個問題,不約而同的建議台商應該效法外商公司的做法,健全外派人力制度。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台商赴大陸投資有34,690家,坊間估計投資家數應該是這個數字的二倍之多。另外,經建會已把外派人力列為重點輔導工作,預估台灣可以外派出30萬人力,但實際外派人數可能更多。
早期台商外派的人力以製造業的管理幹部為主,1990年以後,台商的投資範圍逐漸擴充到食品、服務、零售、金融、科技業等,競爭時間的壓縮,導致外派幹部常匆匆上陣,加上台灣就業環境的結構性變化,很多年輕的就業人口也主動爭取赴大陸工作的機會。
職前訓練+心理調適
但不論是高階或基層台幹,都容易因心理的調適不夠,以及擔任主管的能力不夠,在異鄉工作職場產生很多問題,進而影響企業經營績效。
徐振芳指出,外派台幹常有許多困惑的問題,主要是台商對外派幹部仍欠缺完整的職前訓練,沒有提供團隊合作的良好機制,以致台幹得憑個人風格領導大陸員工,且容易因「同文同種」的文化迷失,而與大陸員工溝通不良,又因為母公司沒有協助生涯規劃,使台幹會擔心,在公司的「本土化用人政策」下早晚會被取代,沒有安全感。
「同文同種」的文化迷失,幾乎是台商管理大陸員工發生問題的起源。徐振芳說,兩岸50年來在語言和文字的差異,已造成觀念、邏輯與思惟模式的不同,其他在政治、經濟、法律、自然、人文科技等社會層面,以及企業的型式、市場的情形又有相當大的差異,然而許多台幹還是以為兩岸是「同文同種」,容易溝通,以致和大陸員工之間產生隔閡與誤解,影響工作效率與經營目標的達成。
此外,大陸本身也因地域不同,風俗民情和制度有所差異,像是都市與城鄉、江南與江北、沿海與內陸,不但互有「老鄉情結」,制度上有時可說是一國百制。台幹宜用心觀察,採取適度的管理方式,才可得心應手,不能視大陸為單一地區,管理一體適用。
台幹的領導問題,也常起源於母公司沒有事先充分勘察投資地區的環境和經營條件,對法律認知薄弱,缺乏良好的企劃。
台幹外派之前,雙方如果對任務和職權沒有經過明確的溝通,一旦公司或工廠實際運作後發現處處有瓶頸,台幹若憑過去經驗或強勢的個人風格領導管理,不但會使公司面臨極大風險,也經常因此和母公司的政策脫節,造成管理的混亂。
生涯規劃+獎勵機制
許多台幹也曾面臨,大陸的任期即將結束,但母公司完全沒有表明後續工作如何安置,在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台幹自然無法全心工作,進而可能造成企業人才流失。
徐振芳指出,很多外商公司的人力派遣政策,值得台商參考,外商在投資大陸前往往有很完整的前期規劃,從法律、環境、大陸人才的供應到財務分析,每個環節都不疏忽,對外派人力的培訓和生涯規劃也作得很好,外派任期結束,通常就是回母公司擔任要職,再配合公司的獎勵機制,對人才的培育與留用便很有幫助。
另外,國際外商通常會有一套緊急事故的應變方案,像是SARS期間,人員的應變和撤退辦法都很健全,使員工能安心工作,這些都可以加強員工的忠誠度,很值得台商學習
徐振芳指出,外派人力的管理至少要做到兩點。首先,出發前應該經過完整培訓,明訂每個人的任務和職責,並充分提供外派地點的生活相關資訊。其次,人員在大陸工作期間,持續協助解決生活需求,其中包含食住娛樂與探親等事宜。
對於外派人員需頻繁往返兩岸探親的需求,企業宜更體貼,彈性調整制度,讓外派人員的眷屬有機會赴大陸探訪。外派人員一旦感受到公司的重視與照顧,往往會全力以赴,有出人意表的績效。
良好的制度,也可避免外派幹部在大陸各立山頭。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從」是常見的現象。對外派人員的授權固然必要,但是母公司也必須持續協助和嚴格監督,以避免台幹為了績效違法經營,更糟的若是把外銷轉內銷,在大陸這是犯了嚴重的走私罪,會使公司惹上很大的麻煩。
至於台幹領導大陸員工,早期登陸者的「軍事化管理」方式,如今已漸漸行不通了,目前都是提倡對員工一視同仁的人資制度。
魯桂宛指出,大陸員工與台幹之間,認知確有很大的落差,有必要加強雙方的溝通。例如,台幹常不經意的說出請客了幾千塊錢、很便宜等,對大陸員工而言,會認為台商是對員工吝嗇,在外慷慨,心裡不痛快,因此而產生衝突。
徐振芳也指出,台籍員工總是同桌用餐,不和大陸員工同桌,且刻意以台語交談,這也容易和大陸員工發生紛爭,台幹對這些小細節都不能忽略,盡量融入大陸員工的生活,才能善盡管理之責。
疑難解答Q&A》外派台幹的憂慮
問:願意到大陸擔任管理工作的人越來越多,請問那種人才比較受歡迎?
德商台灣漢高公司事業部處長魯桂宛答:
根據北京人才交流中心分析,在北京受歡迎的人才,包括房地、建築、經貿、金融、投資業,及正在升溫的文化、體育、旅遊、諮詢業,可以以此為基準。
但要前往大陸就業,最好要有些優勢條件,例如,曾在外資公司、或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公司等三資企業工作過,高學歷,懂得管理,會經營,具市場營銷經驗,否則也不一定能夠有很好的機會。我預估台灣人才的優勢不會持續太久。
問:目前外派台幹既憂心公司在大陸採取「本土化用人政策」,又憂心公司繼續外派空降幹部,隨時可能被取代,應如何因應?
德商台灣漢高公司事業部處長魯桂宛答:
有些台商在大陸採用本土化人才,視之為永續經營之道,既然勢所難免,接受外派的台幹通常可以採取兩種心態,一種是只作過客,另一種是繼續留任,成為本土化的一員。
我認為,公司應該對這個問題有明確的政策,讓全體員工都知道本土化政策的執行方向及對台幹的影響,及台幹和陸幹的比例如何,讓台幹有心理準備,也讓陸幹知道只要努力,還是有升遷的機會。
(本文由國立中山大學、長庚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亞太EMBA兩岸經貿論壇提供,徐位瑾、李小芬整理,www.emba.nsysu.tw
【2006/07/02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