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珮馨 人力資源就像企業的動力馬達,企業走往何方、人資策略也必須起而隨之,眼看台商企業大舉外移中國大陸,迫使兩岸人資議題愈形重要。 近五年來,常跑兩岸的莊周企管公司總經理周昌湘,發現台商企業相當缺乏人資策略、也少有完整的人資發展計畫。 在日前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舉辦的「中國大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趨勢」研討會上,周昌湘嘗試從台商角度,剖析企業如何善用大陸人力資源、創造企業競爭優勢。 台幹沒訓練 不願融入當地 周昌湘感慨地說,台商進軍中國大陸,一直以來都是技術、製造優先,主導整個市場發展策略,人力資源則擺在次要順位,或是等到發生狀況了,才被迫思考「人」的問題。 但在實際層次,企業遠赴中國大陸,牽涉極多人資議題,例如,許多台籍幹部大多從支援、出差、漸漸成為外派一年、二年,甚至永久駐守,HR在這段時間,應該協助台籍幹部融入當地。 周昌湘觀察,大約有60%的台商,尤其是製造產業,工廠一旦設在荒郊野外,台籍幹部每天一下班、回在台幹宿舍,晚上就收看台灣連續劇,就算外派了一、二年,對中國大陸還是一無所知。 尤其,很多台籍幹部派任前,沒有接受任何培訓、缺乏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不管是過於憧憬、敵視或輕忽,都很容易和大陸人產生矛盾、衝突,阻礙融入當地的程度。 同時,外派人員在職位上,通常會面臨更大的挑戰,原來若是科長、可能就升為副理或經理,帶領的員工數量,也可能從十個人、忽然躍升為150人,不一定每位外派人員都得以勝任。 挑便宜人力 素質無法提升 台商企業如何對待陸籍幹部,也是關鍵。過去台商在中國大陸,都是挑便宜的人力,自然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加上企業缺乏系統性的培訓,陸幹的素質無法提升,很快地,中階員工紛紛被挖角、離職了,引發嚴重的人才斷層。 周昌湘認為,台商應該分析陸籍幹部的能力、了解他的實力,揠苗助長反而對公司沒有好處。其次,企業必須提供系統化的培訓,花一段時間來儲備、培養陸籍幹部,否則根本流不住人才。 他跑遍中國大陸,協助無數的企業培訓人才,卻很少看到台商派人來上課,反而是許多大陸企業積極投資人才,把培訓、上課視為最重要的福利,有一位企業客戶擁有七萬名員工,一年教育訓練的預算就要1600萬人民幣。 事實上,大部分的台灣企業,都懂得人才培訓的重要,只是沒有把「企業文化」移植過去,尤其第一波移到中國大陸,以製造、生產技術為主的產業,通常都忽略了「文化」層面,於是原來很照顧員工的企業,移到大陸後,反而落得聲名狼藉。 不過,所謂企業文化的移植,並不是單向的複製,必須懂得因地制宜的藝術。周昌湘建議,必須熟悉中國大陸的法令和習慣,其次,所有的資料轉換、絕對不能只按電腦的「繁轉簡」,還要注意詞句變化、改成大陸員工看得懂的用法,比如說,「腦力激盪」到了中國大陸、就要換成「頭腦風暴」。 校園招募戰 有計畫快狠準 總而言之,台商企業必須先轉化「心態」,才能從長計議,提供台籍或陸籍幹部一幅未來的發展藍圖。尤其,隨著人才的激烈競爭,中國大陸畢業生最期待的選擇,就是能擠進歐美企業,台商企業已經退為三流企業,除非卯足勁,全力發展人資策略,很難有機會搶到一流人才。 從現實層面看來,周昌湘認為,台商企業可以到二流大學、尋找一流的學生。原來,中國大陸的「高考」制度下,許多學生擔心落榜,填志願時會刻意保留,於是部分一流的學生,因此分發到二流學校。 其次,有計畫的目標選才,也是台商企業提升競爭力的法子。例如,HR部門可以增加校園公關經理,平時就常和校園打交道,開設獎學金、辦活動、提供實習等,不要等到校園招募時,才匆忙起步,如此才能提早培養未來人才。 台籍學生也是台商重要的選才市場,每年到大陸求學的人數不斷增加,這群人對中國大陸較熟悉、擁有一定程度的人脈,相對也比較願意到台商企業求職;除此之外,向海外招聘也不失為一種管道,尤其在全球化的市場趨勢下,人資管理也必須隨著踏向國際。 不過,想要找到好人才,企業必須先付出「代價」,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福利,才有機會擄獲有競爭力的人才。否則,很多台商進行薪資調查時,都忙著和台商「比低」,於是台商多的地方、薪水行情就差,自然競爭不過身旁的日商、美商。 因此,必須勇於「打破行情」、跳開台商的圈子,才能建立競爭優勢。周昌湘強調,台商不能當短暫游擊隊、一路往低廉的人力市場走,必須把中國大陸視為長遠發展的地方,投下資源培養接班人、規劃長期的人資策略,才能創造真正的企業競爭力。 交流道》雙向對等 走出大格局 最常聽到的台商抱怨,恐怕就是大陸員工流動率太高了,老是待不久,技術學到手、人就立刻跑了。 不過,換一個角度想,多少大陸員工離家3000公里、遠赴城市找工作,除了賺取工資外,還希望獲得成就感和長期發展,一旦發現在公司沒有機會、或是台幹永遠穩佔上風,自然就選擇離開。 面對這般困境,莊周企管公司總經理周昌湘認為,台商企業過去是總部(Head-quarter)的概念,但是從台灣放眼中國大陸、完全是「以小玩大」,如果永遠自以為高高在上、希望向下指導對岸,恐怕只會弄巧成拙。 因此,台商企業必須學習,放棄強烈的主導風格、轉向Heartquarter的概念,不但願意隨時丟給中國大陸資源、同時也期待對方有所回應,建立起「雙向循環」的組織,甚至形成雙總部的組織設計。 比如說,台北的HR部門,協助中國大陸分部建立稽核系統,一旦系統完成,總公司的HR只要定期確認,是否按照系統操作即可,或是成立區域性的人資總部,放手讓區域各自運作。 如此一來,才能漸漸走出「小」台灣,邁向充滿機會的廣大市場。 【2006/07/02 經濟日報】 |
2006年7月2日 星期日
西進搶優勢 人才策略不搶短線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