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

企業廣角鏡》台商回流的迷思

【經濟日報╱葉匡時】
最近有關「台商回流」的討論甚囂塵上。台商回流之所以會成為熱門話題,與大陸這一兩年經營成本大幅上漲有關。許多台商因為無法負擔在大陸的經營成本,於是有不如歸去的想法。但,這個想法實現的可能有多大呢?
讓我們先弄清楚所謂台商回流,究竟是什麼樣的台商回流?回流來做什麼?回流的台商大致可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因為大陸經營成本提高,競爭力不夠的台商。如果這些回流的台商是因為大陸的土地、勞工、租稅、環保等成本升高,而無法繼續經營,但是回到台灣卻還有競爭能力,那是不是表示台灣的土地、勞工、租稅、環保等成本比大陸還低呢?
這可能嗎?許多想回來的台商,要求政府能大幅放寬引進外勞的規範,表示這些台商的經營模式還停留在勞力密集、低附加價值的產業。如果連中國大陸都已經積極地淘汰這些產業,難道台灣還需要引進嗎?
當初這些台商就是因為台灣的人力、土地、環保等成本提高,經營無以為繼,而西進大陸。大陸給了他們多年生存的空間,他們卻還是無法脫離原有低成本、低附加價值的經營模式,難道他們回台灣就能提高附加價值嗎?
第二類是在大陸經營成功,賺了很多錢,再回台灣投資,例如,旺旺集團這幾年在台灣投資飯店、媒體等。
從活絡經濟的角度來看,當然應該歡迎這一類的台商回流。但嚴格來說,這應該稱為「台資回流」而非「台商回流」。政府應該思考的是,那些在大陸很成功的台商,他們所賺的錢,究竟有多少回來台灣投資?很顯然,應該不是很多,否則,這幾年民間消費力不會衰退,民進黨這次立委選舉也不會輸到「哭著回去找媽媽」。對於這一類台商,政府應該反省的是,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台資回流?
第三類也是在大陸經營成功的台商,但是他們沒有忘本,持續加強台灣作為經營總部的實力,包括人才培育、管理系統、研發能力等,使得他們能夠躋身國際級的企業;台達電、鴻海、捷安特等都可以歸為這一類的「台商回流」。
其實,這些台商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出走過,應該不算是台商回流。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級企業,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掌握了大陸市場開放的機會,讓自己從一家台灣級企業轉型為國際級企業。對於這一類的企業,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台灣應該營造什麼樣的經營環境,才能發展出更多這一類的企業。
如果政府現在所著眼的「台商回流」都是第一類的企業,我想許多「愛台灣」的人只能仰天而嘆,什麼時候台灣企業才能脫離低成本、低附加價值的經營模式?
(作者是中山大學EMBA執行長;e-mail: kuangyeh@gmail.com)
【2008/01/23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